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继承父志 [复制链接]

106#

我不赞成继父志,此诚孝子顺孙之道也这种观点。每个人的志向不应该相同,个人有个人的路要走,如果你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自己以后的路,人生还有什么乐趣,而且我也不认为所以父母的意志都是正确的,时代在进步父母的意志只能仅供参考被其左右我觉得弊大于利;在我心中,孝就是当父母需要我们时我们在他们身边我们全心全意的支持安慰他们,如果我们能做到当他们老的做不动时能像他们照顾我们小时候时候的我们那样照顾他们,这就是孝。
TOP
107#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正是论孝子之行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儿子不能自专,因此要观察其志向;父亲去世后,儿子可以自专,就要观察其行为,是否继承了父亲的意志,若在丧三年,哀慕犹若父存,就可以被称为是“孝”了。然而需要思考的是“孝”同“善”之关系,“孝”只是从“事父母”这个层面来讲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以称作是“孝”,但是从社会道德层面来评价的话,其行为未必是“善”的。因为“孝”与“善”所面对的对象是不同的,同时“父之道”也未必都符合“善”的价值。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这一观点也有论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此是指在“父之道”如非正道的情况下,即使其子所行为善而不遵循“父之道”,也是不能称作“孝”的。
TOP
108#

以为继承父子,主要是在仁德修为上讲的,并非一定是要继承父辈的事业。讲父辈身上的品德、精神发扬光大,将父辈的教化实现出来,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父之志”。
TOP
109#

      的确“继父志”不太实用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讲究每个人思想的自由。但我认为这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父母是跟我们最亲密的人,他们的言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他们的梦想和所长也会经常挂在嘴边教育我们。就比如我的父亲,他是毕业于山东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研究生,所以小时候他常常教我读文学、写文章,所有人在自己所擅长的科目上都会尽可能的多展现,这项学科也在其心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于文学和表达渐渐地重视起来至于现在非常感兴趣的地步。因此,我认为“继父志”是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行为,更容易使我们了解、贯通“志”。
     被鲁迅先生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大作《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是“继父志”的典范。其父司马谈正是一位史官,临终前,将自己付出一生心血的记史托付给儿子司马迁,司马迁正是在其父大半生记录历史的影响下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终成一本大作。我只想告诉一些和我一样的学生们,如果父母的梦想希望你去继承并完成,那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幸福,不要急着拒绝,可以试试,不仅是完成了父母的梦想也能完善自己的能力。
TOP
110#

关于,“三年不改其道,谓之孝”,这句话,我比较抵触。或者是社会背景不同吧,在那个封建的年代,父亲可以视作家庭的天,父亲的追去一定是伟大的。但是接受自由主义教育的我们还是希望自己有自己的路,不然人生该是有多么的无趣呢,对吧?
TOP
111#

继承父志是继承父辈所行走的正道,我们成长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父亲的影响,会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发扬壮大父亲好的一面,看到他人生经历的阴暗面和错误则要摒弃并吸取经验教训。
TOP
112#

在《论语》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所谓孝,就是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这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这也是一种子承父志,一种由嫡子继承父业的制度。秦始皇建立和健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是古代王朝统治者可以让子承父志的一种保证。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有了司马迁的子承父志,才有了今天的经典《史记》。
TOP
11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继承父志,有其合理意义,如司马迁继承父志发奋著史书,终成一家。我更愿意把“继承父志”解释成继承家庭美德,发扬家族精神,而不是继承父母的要求,一切都听从父母的安排。现在有很多子女,父母对其百般呵护,不肯让其受什么苦,不肯让他们得到锻炼,而当他们要走向社会时,父母又将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他们身上,希望他们实现自己未从实现的愿望,而且他们会告诫子女不要走自己的老路,不要随便去尝试什么。这总是不好的,我们是独立的人,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不需要实现别人的愿望,为别人而活。“继承父志”我更希望是继承家庭的品德,家庭是我们的聚居地,良好的风尚让我们会有一股向上的凝聚力,这才是真正的孝。
TOP
114#

    我认为继承父志在现今生活中是很奇妙的。很多人在孩童时期便下定决心,定不做与父母所做之事,不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可偏偏,在长大之后,不自觉的成为了和父母很像的人,也可能做了父母所做的事。父母从商,我便从商,父母唱戏,我便唱戏,父母曾梦想可以从军,而我便从了军。或许是耳濡目染,或许是身不由己,但其实,血缘的奇妙联系,有时候会真真的使我们发自内心的想圆父母之梦,想把父母未做完之事做完,未实现之梦实现。就像父母没有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而我们,也不知缘由的爱父母。爱,便想实现他们的梦。继承父志,大抵如此吧。
TOP
115#

继父志,扬祖德,此诚孝子顺孙之道也。([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四《碑铭并序》)可能在古代继承父志,是孝的一种表现,正如“三苏”,王羲之和王献之。而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里,不可否认,仍然存在这种现状,比如政客仍希望自己的后代从政,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往高处走的,可是如果只是一味的跟从父母规定的目标前进,只是愚孝。所以,如果说继承父志,从当今的角度来看,就是按父母期望的高处走。
TOP
116#

        孔子认为,继承父志是“孝”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逝世之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志向和优点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说是做到“孝”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在《里仁》篇中又一个字不差地重复了一次,孔子的学生在编辑《论语》这部书时,为什么要重复这句话呢?除了强调这个意思重要性之外,没有别的解释。
  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想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要从“孝悌”开始,通过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上对君王尽忠,下在朋友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扩大到去“爱人爱众”,使社会达到和谐。所以,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作到了“孝悌”,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他就能遵守社会的规范。孔子的弟子有若把孔子的这一思想作了深刻的理会,他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TOP
117#

中国文化对孝的解读一直存在争议。关于继承父志,且不说过去,放在21世纪恐怕没几个人认同。如今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子女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作为独立的个体却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当然也就没有必要一定继承父志。文本中说:“继父志,扬祖德,此诚孝子顺孙之道也。”我却觉得唯独以孝之名束缚他人略显卑鄙。孝的方式明明有很多种,舍弃游玩的时间陪陪父母,对年老不便的他们多一点耐心,又何尝不是孝呢?在现代,很少会有人因为不继承父志被冠上不孝子的罪名了,但相似的事情时有发生。父母还是喜欢为孩子选择人生的方向,甚至在帮忙做出决定时还是会参考自己未完成的志向,作为子女如果过分反抗也会伤了父母的心,最终还是会被打上不孝的标签。作为子女,我不仅不赞近乎愚孝的子承父志,更希望父母能尊重子女的选择,让他们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TOP
118#

我们身上流着父母的血,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活在父辈的影子中,重复着他们的命运。到底应不应该继承父志?如何继承?
其实有时候这个选择不掌握在我们手中。从婴孩时代我们慢慢成长慢慢成熟,父母的观念对孩子思想的构建影响是很深的。所以有时候即使继承父志也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没有主观地意识到继承了,虽然反叛,但依旧改变不了继承的事实。
我认为,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更应该给予个体发展的自由空间。父母不是为孩子而活,孩子之于父母只是父母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中的一段体验。教给孩子们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做什么事情会让自己得到内在的丰富与满足,什么东西是万万不可触碰的.......在生存下去的基本常识之外,就应该尊重其个体的自由发展,无论是否继承父志,都应该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TOP
119#

继承父志这件事情其实在封建时期可以实行的原因是因为封建时期的人口数目以及志向不外乎有那么几个,加之家中人口的众多(嫡长子继承制)和一家之长的权威性,这件事是可以实行的,当然它也剥夺了一些人的权力。所以在现代,这样的想法并不可行,我们需要尊重孩子们的决定,并且不强加意愿,不能把孩子作为家长的附属物甚至是所有物。继承父志要建立在平等之上,否则单方面的孝道会成为压迫和绑架。
TOP
120#

继承父志,在《论语》中要求我们看父亲的行为志向,长期不改变父亲所走的正道。所以,我们在向父母学习的时候,应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学习父母身上那些宝贵的为人处世之道。俗话说来,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在镜子里看到的,他们就会去模仿,父母发挥着子女的启蒙老师的作用。孩子还年小时,言行的善恶主要靠父母来教导,但是待我们长大后,很多大道理就要靠自己去斟酌,坚持不改变父母长期走的正道,可谓是“孝”。当然,也有的父母因为很多原因不能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时作为子女的有必要去引导和规劝父母,帮助父母改掉不好的恶习,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生活,最终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我想这也可以称作是一种“孝”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