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继承父志 [复制链接]

151#

子承父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内容之一,“三年不改於父之道,可谓孝也。”陆游的《示儿诗》说明,陆游希望他的后人一定实现国家的统一,“王师平定中原,家祭勿忘告乃翁”,这种充满高度爱国热情的父志,是完全应该继承的。当然,社会生活是多样的,不一定每个的父母都留遗志要求儿女们去完成,但是,有的父母确实有未完成的事业,需要儿女们却完成,这是儿女们不能推卸的责任。一般来说,这样的父志往往都是大事情,儿女们要去作的。当然也可能是局部的只与家庭的关,只要是有益于社会的,都应该去实现。如果是狭隘的、自私的或者非法的“父志”,就不应该去继承了。有大志留给儿女们去继承的人,他一定是大有利于国家的人。
TOP
152#

恰好今天是父亲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我的父亲是一个十分正直、细心、孝顺的人,从小我便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很多为人处世都是向他学习的,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希望我们会成为一个比自己的父亲更好的人。
TOP
153#

在现在我更愿意把这里的继承父志理解为去继承父亲优秀的品质,而不是他未完成的梦想。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我的爸爸他善良、有担当、有正义感,喜爱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特点都深深地影响了我,也许这也叫继承了父志。
TOP
154#

“评价一个人应该这样,其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在他的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的父亲死了三年以后他依旧还是向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做到了孝道。”对于这样的观点,我觉得要辩证看待,最好的结果是继承父业进而做出更成功的事业。
TOP
155#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TOP
156#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TOP
15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儿子是否子承父业还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言,这也就印证了在学习和传承古代经典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因为历史总是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继承古代经典也应该与时俱进。
TOP
158#

继承父母的志向,发扬祖辈的优良品德,这确实是孝顺子孙都应做到的普遍准则。子承父志是每个父母的理想和希望,如果父母现在不好,他只能希望你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父亲活着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父亲是我的榜样,是我的偶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如此。所以我会努力继承父志。
TOP
159#

继承父母的志向,发扬祖辈的优良品德,这确实是孝顺子孙都应做到的普遍准则。
我个人并不赞成子承父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相信我们的父母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会要求我们必须达到怎样的目标,只要走正道,活得快乐,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如果一味地让孩子子承父志,孩子自己的理想、兴趣得不到发挥,活得不快乐,那他的人生就是没有意义的,就算达到了父亲的梦想,也只是可悲地成了他人的附属品,不能真正地成为“个人”!
TOP
160#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在这一章中,孔子将“孝”字进行了具体化的表达。父亲去世了,也要按照父亲的做法去行事。一是要延续父亲以前的方针政策或者处事原则,国法或家规,二是要延续和照顾父亲以前的旧情。不能说父亲过去与李家友好,与王家敌视,换成儿子做主子了,反而与李家敌视,而与王家友好。
我认为继承父志这一行为本身有利有弊,父亲生活阅历多,看待问题会比孩子更清晰,也更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对于好的父志我们理应继承。但不能完全照搬,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过自己的生活。
TOP
161#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正是论孝子之行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儿子不能自专,因此要观察其志向;父亲去世后,儿子可以自专,就要观察其行为,是否继承了父亲的意志,若在丧三年,哀慕犹若父存,就可以被称为是“孝”了。然而需要思考的是“孝”同“善”之关系,“孝”只是从“事父母”这个层面来讲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以称作是“孝”,但是从社会道德层面来评价的话,其行为未必是“善”的。因为“孝”与“善”所面对的对象是不同的,同时“父之道”也未必都符合“善”的价值。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这一观点也有论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此是指在“父之道”如非正道的情况下,即使其子所行为善而不遵循“父之道”,也是不能称作“孝”的。
TOP
162#

继承父志中所说的“父志”应该是父亲的理想、愿望之类的。父亲与儿子两代人之间的文化有差异,我们不能强求说父亲的愿望就一定会是儿子的愿望,两代人追求的事物是不一样的。
TOP
163#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每件事情都可以成为一个疑问的世界,很多学说,都标榜自己能解决所谓“本源的问题”,“终极的难题”,那么备受推崇的儒学,是否解决了个体生命永生的问题呢?当然不是,甚至于儒学,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
生命个体是身体与灵魂的统一体,身体之一部分自然可以通过子孙而延续存留,但灵魂是没法继承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续集,不是孩子的前传,更不是任何人的番外,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而言,都是独特而重要的。
血脉的长存也许可能保证族类生命的延续,但不能保证个体生命之永生。谭嗣同早在百年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至于父子之名,则真以为天之所合,卷舌而不敢议。不知天合者,泥于体魄之言也,不见灵魂者也。子为天之子,父亦为天之子,父非人所得而袭取也,”
因此,孔子在《论语•八佾》里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思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这才是真正“恰到好处”的“孝”啊!
TOP
164#

  在每个人都倡导追逐梦想的当下,似乎每个人都忽略了子承父志。有梦想是好的,可是不能过于顾及自己的感受,要学会遵循父母之志,得其所折中,也是一种孝道的体现。一味地与父母抗衡,固执地坚守所谓地梦想,最终得不偿失。
TOP
165#

继承父志,在个人看来,是不再值得被视为一个作为子辈的人需要继续将其作为对孝的内容的坚守的。这不是说是对父辈的志向或者其他理念理想都不将其视为自己要去继续发扬发展的,而是说不必将对父志的继承视为对孝的坚守。
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志向,而能对一个人的志向有所影响的,于家庭这个范围而言,可以是家庭的道德操守,比如家规家训,也可以是家庭对某一方面的遵从,在后者这一环境下成长的人,往往也更加容易走上和父辈相似的道路,我们通常会对这一类的家庭称为世家。
至于前者,家庭的道德操守或者是家庭对某些观念的坚守和教育,对于子辈的具体志向的建立,则比后者有更多的可变性。前者情况的子辈也比后者情况的子辈在是否选择继承父志时,也更能够脱离孝顺的束缚。
如果是一个古代的书香世家,倘若父亲没能在科举当中获取理想的成绩,那么,这一份重担会被理所当然的视为是要有子辈来继承的。但是如果是一个只是遵循某些观念作为家庭传承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子辈足以有在家庭家规家训之下多种选择的自由,父辈一般也不会过多的要求子辈去做什么具体的事物。
在现在的社会,前者情况所主要体现的一个子辈与父辈有关于志向的关系越来越多,并且应该是占据主要的,人们也不会再说一个不按父辈期望他走下去的路途的人是不孝顺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