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继承父志 [复制链接]

18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译:父亲活着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长期不改变父亲所走的正道,这就可以叫做“孝”了。(没:去世。)
好的父亲会成为孩子的榜样,因为父亲在和孩子心中是威严的,所以孩子会想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警察作为高危职业,每天都会面临着危险,有些警察在牺牲后警号却重启了,这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也成为像他一样的英雄,继承父亲的志向,我认为就是最大的孝。
TOP
182#

从古至今,我们都在探索应该要如何的更好实施孝道,先辈对我们孝道的学习上有所指导,那便是继承父母的志向,发扬祖辈的优良品德,这确实是孝顺子孙都应做到的普遍准则。
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片面的刻薄的思想,是古代父权主义社会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不全面的思想,充满着男权占据主导地位以及男性拥有主要话语权的味道,我们是拥有独立思想的新青年,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中,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男女平等的时代,我们应该拜托一些陈旧迂腐的的观念来迎接这个新的时代。在一个家庭之中一个家庭成员的成长过程之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是他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进行学习模仿崇拜的对象。我们的意志也是独立的,我们有选择的权力,更有着分析的能力,我们是独立个体的人,而不是一件没有灵魂的依附品。生活于社会之中,我们要依靠家族提供的物质条件,我们先对应的需要付出一些来获取,那便是在开始的时候要听从家族的安排,学习家族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这对我们来说是有好处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正确的个体是独立的,我们的思想之中只能存在这些知识,只会成为一件机器而不是具有个性的人。学习家族不意味着只有家族需要学习,我们更应该以广阔视野看待这个世界,辩证的吸收家族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立修养,孝不是愚孝,要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盲从和固步自封直至最后堕落固化自己的思想,成为被家族所束缚的一个傀儡,人的成长吸收的不仅仅是夫志,是多方面的学习,在现在这个开放的社会之中,人们学习的对象也就更多。我们要学会选择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
TOP
183#

感椿萱之德义没齿难忘,叹高堂之白发与岁俱增。纵以一世之长,未可还三年之恩。惟以寸草之心,思报三春之晖。对待双亲,不可不尽毕生之孝道,除却必需的赡养,还要有相应的精神扶养,由内而外地感恩父母,以孝心济孝行。在思想上,“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虽逝,他的道却仍然存立于世,生前的种种志向与主张沿着血脉的流向缓缓透入到子孙后代的生活起居与政治信仰中去,后生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先人未完事业与未竟遗志的继承与延续,我辈亦当向祖辈学习,不负尊长的托付与期望,如此这般,孝道便能长存不绝了。
TOP
18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继承父志是指子女继承并延续父辈的志向、理想和价值观。这种传承不仅包括继承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继承精神财富。这种传承不是一味地照搬,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发扬光大。
继承父志有助于传承家族价值观、加强家族凝聚力。比如,有些家族有着特定的行业传统,如医生、律师、农民等,子女们选择继续从事相同的行业,延续父辈的事业,这种传承有助于家族的繁荣和发展。
但继承父志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限制了个人的发展空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兴趣、志向和追求。强行要求子女继承父辈的志向,可能会导致个人的自由发展受到限制。这种传统的继承方式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压力重重,甚至导致他们无法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业或生活方式。我们应时刻以个人意志为主要目的,但必须教育子女正确的价值观以辅助他们长大成人。
TOP
185#

在我们古代,儒家提倡的孝文化中包括了继承父志。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要求人们在平日里要理解父辈的事业,逝世之后要将父亲的美德发扬下去。尽孝道应该弘扬父辈们的美德,如同陆游在《示儿诗》说的那样,“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后辈继承父辈美德。
在当今来说,我们年轻人追求自己的事业,不一定非要遵守父辈的事业,如果能理解父辈的事业,继承他们良好的品德就算是成功的了解。我们提倡现代的孝顺,非是子从父的孝。父亲和子女会有矛盾,有时候是难免的,这个事情要是发生在古代,人们提倡谏诤父母,子对父是有绝对服从的。而眼下我们的关系有所变化,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的,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父母有不对之处或错误之处,子女应该提出来,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现代是自由平等的开放社会,年轻人服从道德、法律与真理,而不只是父母。无原则地顺从使父母陷于不义或违法的境地,就是不孝。

在古人看来,子承父业是孝顺。在现代的社会,由于竞争压力大,人在选择行业的时候,不可能完全按照子承父业的模式就业和创业,所以,这个观念也是与时俱进的。
TOP
18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继承父志在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标准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体现了封建礼法下符合父子纲常伦理的必然行为,既寄托了父亲对于儿子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血缘连结。
TOP
18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关于“继承父志”的古人事例,可以参考孟子。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父亲是鲁国的士大夫,因为得罪了齐国,所以逃离了鲁国。孟子的父亲在逃亡之前,曾经告诉孟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到鲁国,恢复家族的荣誉。
孟子一直铭记着父亲的遗愿,他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通过游说各国君主,推广儒家的思想,最终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回到了鲁国。
TOP
188#

回复 2楼唐棣的帖子

其实到现在的社会往往不是继承父亲的志向了,父亲很多时候都是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强的。
所以父志要么是那种宏伟的志向,比如家祭勿忘告乃翁,要么是一种精神性的与人为善。
对于具体的志向其实是不用完全找走的,为什么是三年无改于父道,而不是一辈子,就是因为你父亲的养育之恩值得你花费这三年去帮他多走两步,这和三年尽孝是一样的道理
TOP
189#

“继承父志”,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它不仅仅是对父辈遗愿的延续,更是对家族精神与文化传统的传承。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子女,我们应当铭记并尊重父母的志向与期望,努力将其转化为自己前行的动力与方向,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和发扬父母所秉持的价值观与人生理念。
我始终将“继承父志”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会认真倾听父母的教诲与期望,努力理解并领悟他们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同时,我也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制定明确的人生目标与计划,努力在学业、事业等方面取得成就,为家族争光添彩。此外,我也会积极传承和弘扬家族的优良传统与文化精神,将其传递给下一代,让家族的血脉与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
TOP
190#

继父志,扬祖德,此诚孝子顺孙之道也。继承父母志向,积德行善,心动不如行动,善念如花,善行如果。行善就是布施,你帮了人,实际上也是在帮自己,因为有一句话讲得好,“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就拿大家为祠堂捐款来说,“捐了就捐啦,没捐的户也不见得省的钱在哪里”总之,善无大小,为之即高。老人们常说:舍出去的钱财,会获得成倍的财富;舍出去善良,会获得无限的福报,我们捐款就是为全家种下福因,只要舍出去钱财,就会得来福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们常说“颜如玉,黄金屋”,虽然很遥远,但越走越近,心中有梦,脚下有路,青春精彩,未来可期。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新竹高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新时代的青年人,既要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又要有“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谨慎与理智,加倍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奋发向上,向好向善,为国争光,做一个社会有用之材,决不辜负家族人的期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