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继承父志 [复制链接]

91#

我觉得孝顺父母不一定非要继承父志,父辈的志向只代表了父辈的理想,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父母把自己的志向强加给孩子,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只要孩子有理想,并努力进取,继承父志就变得无关紧要。
TOP
92#

父亲,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避免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误入歧途,但是,父亲的意志毕竟是老一辈的的意志,难免会和年轻一代的我们产生冲突。我们应该尊重父亲的意愿,但是不要因为所谓的亲情束缚住自己。作为新世纪的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主张,如果和父亲的意愿一致,那自然是好的。如果不同,就应该坚持自己,同时要相处的和谐。
TOP
93#

父母好的品行,我们应该继承,言传身教。但是,我们不一定要继承父母的意愿和理想,反而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
TOP
94#

对于孔子所说的话,我们一定要参考他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一般情况下,我们必须结合他个人阐述观点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阶级局限性。在当时,被统治阶级即广大的劳动人民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教育并没有平民化,所以很多时候孔子所阐述的观点是呈现给统治阶级,更多的时候是用来教育他的学生,即“士”这一阶层,也就是那时候的读书人。那时候能接受教育的人或者有一定门第,或者家族有一定声望。读书之人常怀治国平天下之理想,这就意味着他们大部分人都希望步入仕途,所谓“学而优则仕”就是这个道理。而前面孔子所说的“父志”也很有可能说的就是前面所说的治国平天下之志。即使是出身寒门的学生,他们也一定能够明白老师的意思。现如今,教育已经平民化了,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辩证地看待古人的观点。我们应该从这句话得到的启示是:保有高远的理想,继承祖辈、父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坚持正义,为中国现代化化建设努力。
TOP
95#

继承父母的志向,发扬祖辈的优良品德,这确实是孝顺子孙都应做到的普遍准则。子承父志是每个父母的理想和希望,如果父母现在不好,他只能希望你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TOP
96#

子承父志,在今天看来是有些过时了的。但我们还是应该尽力帮父母完成年少时的梦想。
TOP
97#

社会上经常会有各种世家,比如商业世家,行医世家,教师世家等等,这就是子承父志的表现。我不排斥这种事情,但是,我认为一定要是真心为之,一定要真的是兴之所致,如果你志不在此,大可与父母协商,不必隐而不言,那么父母也不会开心,为人父母其实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过的幸福快乐的。
TOP
98#

        其实,继承父志的方式之一,就是子承父业,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耳濡目染,孩子对父母从事的行当接触更多,兴趣也生发得早;子承父业也符合经济学,可以让父母积攒的经验和人脉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儿女若能把父母的事业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也是一件极美妙的事情!
        《吕氏春秋•去私》曰“举贤不避亲”,如果“虎父无犬子”,那么子承父业、世代相传又有何不可?美国著名的亚当斯家族、罗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汉密尔顿家族、哈里森家族;印度的尼赫鲁家族、甘地家族;法国的梅迪其家族,安茹家族;西班牙的佩雷拉家族;英国的斯图亚特家族等等,都是该国颇得人心的世袭家族嘛!
但是“子承父业”不能泛滥。眼下演艺明星都在隆重推出自己的儿女,甚至还拍了《爸爸去哪了》系列节目,但如果真只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话,演艺界也好,任何界也罢,都将因此无法可持续发展,这和“近亲繁殖要灭种”的道理是一样的。
        纵览历史,司马谈和司马迁、刘向和刘歆、裴松之和裴骃、王念孙和王引之等,确实都是子承父业、家学流传的典型,但更多的是“富不过三代”,连《红楼梦》中的世家大族都会最终倒塌,只是败家的人不足以列入史传,后人不知其名罢了。所以,流动、开放才是这个社会保持活力的基础。子承父业,或许正因为数量少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TOP
99#

继承父母的志向,遵从祖先的教诲,这是我们父母所期待的,也是我们应该遵从的。这是作为后代所应该也是所必须做的。
TOP
100#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继承”二字应重新理解一下。我们继承的是父亲的优秀品质,而不仅仅是父亲的“事业”。好的品质要毫无保留地继承,而“事业”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强求。
TOP
10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最后编辑谧与 最后编辑于 2015-01-14 08:55:08
TOP
10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父在观其志”的“志”,为“意志”,它包括了思想、态度。“父在观其志”,父母在的时候看一个人在父母面前的态度。当父母不在的时候,要看他能否遵循父亲的成规;在一段时期内,遵循父道,哀思不忘,这就是孝道。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尸骨未寒,遽改父道,这样的人怎么有仁德,怎么能诚信,怎么能忠君为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一味狭隘地认为“继承父志”就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行事,那自然是不妥的,如果父母的意志是强加于你,甚至是有违伦理道德的,那定然是不能继承而要完全摒除的。所以,我认为这个观点应该辩证地看。
最后编辑陈宛秋 最后编辑于 2015-04-28 22:51:55
TOP
103#

回复 2楼唐棣的帖子

晋代王嘉《拾遗记》说禹治理洪水黄龙曳尾于前与前述应龙略同据《巫山县志》记载相传禹引导洪水巫山候龙挖掘水道搞错向斩杀般龙算引水功冤死于九泉论应龙黄龙说高点部落首领力帮手说低点普通士兵类世界谈少神性除应龙外烛龙、勾龙、夔龙等龙形象未能见代发展
黄龙指称禹《山海经》说禹父亲鲧窃取帝息壤掩埋洪水杀害羽山郊外死三躯体腐朽帝派神用吴刀解剖鲧躯体结诞黄龙即禹龙化故事雏形代比作龙故事孔称赞龙等
TOP
104#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道,原则。)孔子说:父亲死了,就要看儿子的行为准则,是否遵守父亲以前的行为准则,不改其志,就可以是做到孝子了。这就有问题了,其父如果是盗贼,那他我儿子也应继承吗?如果改邪归正,那就不被视为不孝了。这个孝首先的就有个原则。这种的孝道最容易,禁锢下一代的思维境界,压仰下一代的人性张扬,制约下一代的创新意识,给后来的封建专制的愚孝愚忠埋下了伏笔。如文革中那种崇拜信仰就是封建专制的文化的发酵与膨胀。给我们民族发展史上深深挖了个大坑。灾难深重的文革,就是封建专制文化的延续。饥寒交迫必须喊万寿无疆,青黄不接还得高呼永远健康。那种荒唐滑稽的民族闹剧,让人现在想起来觉得愚昧透顶。臣王父子家庭式政治,几乎断送了我们民族的美好前程。四人邦就是用继承xxx遗志。不讲真理,只讲愚忠,不问是非,唯命是从。这就是封建专制的继续。这种孝道是让后人,不思进取,压制创造,断送未来。确是社会进步的障碍,我们今天在重新读解《论语》不适应时代进步,有碍于社会发展,消极的文化就要剔除干净。好的我们继承下来,我们既要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也要吸收世界文化中的先进。二者兼顾,我们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TOP
105#

继承父志,并不仅仅是狭隘的继承父业,而是传承父母的志向,发扬祖辈的优良品德。现在很多人把总是很片面的看待继承父志,把其看成是一种陋习,其实我觉得不然。时代已经改变了,现在的父母不会强迫我们再去做一些我们不愿意做的事,职业的选择也相对自由化了。所以我们这里说的并不是继承父母的衣钵,而是帮助父母实现他们想要实现未曾实现的一些梦想,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们尽力而为。
司马迁饱受极刑却忍辱负重,隐忍苟活,不为别的便是因为父亲的遗愿。按照当时的子承父业的继承方法,司马谈死后,司马迁必为太史。司马谈说:“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就是说,一旦司马谈百年,司马迁接班之后,一定要秉承父亲的遗愿,把父亲想写的东西写出来。可以看出,司马谈对司马迁寄予厚望,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光耀门楣,续接祖上的荣光。不要说,父亲的这种期待,肯定让司马迁感到有沉重的责任,司马迁没办法自寻短路,他必须完成父亲的嘱托,这是他作为司马家儿子不容推脱的责任。
他是在用《史记》继承父亲的遗志。孟子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按照这种解释,司马迁有理由去死。但是司马迁对于“孝”,有着他自己更深刻的理解。在司马迁看来,孝是有层次的。孝,最基本的层面是照顾好父母,为他们养老送终。中间层次的孝,是要好好工作,报效国家。最高层次的孝,是自己要有所作为,顶天立地。《孝经》有言,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司马迁看来,扬名后世,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英名,以此给父母挣得荣耀,那才是“孝”最高端、最根本的体现。他父亲教他的原话叫做“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司马迁认为,孝有大小之分,所谓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只能算小孝;扬名立万,光耀门楣,才是大孝。正是这种对孝的理解,让司马迁决定活下去,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亲的心愿。
 我们不用像司马迁那样忍辱负重,我们只需在父母有生之年,少些尖锐,多些温暖,少些叛逆,多些顺从。这并不会影响我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这只会让我们的心底更多的安静和平和,只会让父母有更多的笑容和美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