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继承父志 [复制链接]

121#

        "继父志,扬祖德,此诚孝子顺孙之道也。"看到很多人对这个观点持反对态度,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事实上,我认为这段话没什么错。这其中所流露出的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家族观念,是一种家族精神的传承。在古代,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尤其看重家族事业与家族精神的传承。而一个家族的延续,往往是一辈又一辈人努力的结果。从长辈的角度来说,他们自然是希望下一代的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志向,把家族的东西继续传承下去的。而中国有很多这样通过家族传承而被发扬光大的艺术。例如,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梅葆玖先生,他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老先生的儿子,他自小承继父亲的志向,学习京戏,一生都在为梅派京戏的传承做贡献。他本身喜爱机械研究,所以在唱戏之余,他也没有放下自己的兴趣,在机械上钻研了一辈子。可见,继父志并不一定就要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背离。梅葆玖先生一生没有孩子,如今离世,梅派亲传从此成了绝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此后的人们只能从影像资料里去一睹梅派风采了。
        我们今天的家族观念已经淡化了,家族式的技艺传承也已经不多见了,绝大多数的人可能在“继父志”这件事情上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自由权利,并且不会觉得这件事情应该与孝道挂钩,忽略了历史上这一行为与家族传承、家族责任感等方面的关联。怎么说呢?只能说这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无关对错,我们无法改变。但不得不说,每每看到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表示子女并无意继承这些古老的技艺时眼中的落寞,仍旧会感到有些难过。
TOP
122#

古人严格遵循“礼”的规则办事,“孝”的一部分是继承父志,这在现代人看来往往不能理解,现代人受自由思想的启发,自我意识萌发,认为无条件的继承父志是一种愚孝。我觉得继承父志,不能一概否定,也不积极肯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就算同一时代的人还有各自不同的思想。如果我们的志向和父辈不一样,首先应该尊重父辈的志向,然后努力学习,如果自己实在不感兴趣,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这样做对父母对自己都是一种交代。
TOP
123#

        “继父志,扬祖德,此诚孝子顺孙之道也。”我认为需要辩证地来理解白居易的这一句话。在古代,子承父业被认为是孝顺子孙必须去做的事情,因此出现了很多世袭爵位、家族产业,一代代人重复着做着同一件事情,基本上都是家中长子有权利和义务来完成这一使命,因此就会忽略了这个长子自己的内心想法,就极其容易出现“不肖子孙忤逆父母”的行为。而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时代向前发展,开始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这样就有了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因此年轻一辈的人就会按照自己对人生的规划来选择自己的职业,而不会一味听从父母之言,继承父亲的志向。但也是因为这样的就业自由,使得一些珍贵技艺因为后继无人而失传,对中华民族非物质遗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现今,许多稀有“绝技”的拥有者都在努力寻找继承人,但年轻人都嫌太过于枯燥和费时费力等原因,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因此结果却不尽人意,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TOP
124#

当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看到爸爸眼中掩饰不住的喜悦,他的眼睛发亮,仿佛飞去南方过冬的大雁飞回春意复苏的北方看到自己旧有的巢穴完好无损的那种喜悦和激动。继承父志,并不是完成父亲的志向,而是成为父亲想要我们去做的那种人。但也并不是说,为了父亲的意志而完全违背自己内心的想法,自己的意愿和志向。相信在大多数时候,这两者会是统一的,因为有亲情做桥梁,没有不能沟通达成一致的事情。出于爱和被爱,总有妥协的一方。也不至于出现电视剧书本电影里那种父子反目成仇的情节。那真的是做人的失败,沟通的失败。父爱如山,这句话真的是不假。稳重而高耸,让人禁不住仰望不敢触碰,但探索之中又会察觉云山雾海的温柔。我觉得,我们最该做的和最忽略的就是静思。关于未来,关于理想,关于道路,关于父母亲的谆谆教诲。继承父志,有时或许恰好是迷失方向时的一盏照明灯。循着这条路走下去,或许就看得到柳暗花明的人生光景。
TOP
125#

        在继承父志这个问题上,用辩证的方法去对待似乎更为合理。《中庸》记载:“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真正孝顺的人,善于努力完成别人没有完成的事业,尽自己的能力把别人的忠言善行继续流传下去。而在这里,“别人”就是指代自己的父亲。子承父志,把老一辈的理想和抱负用自己的一生去实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这种美好是建立在孩子愿意去做父亲和自己都热爱的事情。如果孩子有自己的理想和打算,却因为要完成父亲想完成的事业而被迫放弃,这样难道不算是一种精神上的“暴行”吗?这更阻挡了年轻一代去拼搏去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因此,继承父志这样的选择,不应该只看父亲的意愿,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父亲爱着的事业,自己的儿女也同样热爱,同时因为自己的儿女而发展的更好,这确实是一件美事呀!
TOP
126#

不是说只有继承父母志向的人才称得上是遵守孝道的人,而继承父母志向也是一种孝顺的体现。有些情况下父母难以完成自己的想法或者志向,难道要眼看着父母遗憾终生?当然不可以,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父母完成愿望,了却心事,是一种很不错的尽孝的方式。父母的知识、思维甚至是行事方式可能不再适应社会,而处在新时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我们,有时能完成父母所不能达成的目标,这是父母很希望看到的场景,要知道为人父母,肯定期待着自己儿女长大的那一天。
TOP
127#

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非常森严,地位尊卑非常重要。父亲一般是一家之主的地位,再把这个“独尊”的地位传给他的儿子。尊敬父母是道德规范,但一昧地顺遂就不对了。现代的父母喜欢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加在孩子身上,“我可都指望你了”,父母有梦想是好事,但那毕竟是自己的事,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TOP
128#

继承父志分两种,一种是心甘情愿的,一种是迫于无奈的。前者大多是家庭氛围影响了孩子,使孩子自小对某种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继承父志是很好的,也有助于孩子的发展。但是另一种,父辈为了自己自私的愿望,强迫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这种不值得提倡。因为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权选择自己的职业,父辈只可建议不可干涉。
TOP
129#

继承父志不一定说的是现实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品行,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对自我价值的期许。司马子长是继承父志的优秀代表,他从父辈身上学到了自己未来的道路,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并为之九死未悔,这种立言立行立功的父辈志愿值得我们生生世世传承下去。
TOP
130#

这里的志说的是宏观概念,是人生的追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道”。绝非单纯的一种职业或是一种生活方式。继和承都是神圣的,历史的齿轮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继承而推动。
TOP
131#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两则说明了孝的两个层次,基本的是对父母疾病的忧虑,最难能可贵的是敬父母。敬不仅仅是尊敬的意思,敬表明了一种态度,一种把父母置于与我们平等的地位的一种态度,这才是孔子所提倡的孝道的根本。 
TOP
132#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父亲活着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长期不改变父亲所走的正道,这就可以叫做“孝”了。很多人将最后一句解释成:“多年不改变父亲所制定的那套规矩,就可以说是孝了。”可能在古代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三纲五常的制约,人们过分地服从父辈的安排,所以才会有这种父死之后仍然恪守规矩的产生。但是,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那种多年恪守父辈规矩的观念也一点点瓦解,现在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对父辈观念志向的继承都应该有所创新,只要正的精神不变,都应该被视为继承父志。并不是只有一昧接受父母的安排就是孝,一个人存在社会上如果没有自己的人格,志向,何谈孝!
TOP
133#

不知道是由于生长环境的缘故还是受所学专业的影响,总是喜欢从不同侧面反思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出生至今二十年的重要节点一一浮现,封存的记忆逐渐拼凑出一个大致的发展轮廓。突然发现,原来,祖辈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叫做大义,父辈传承的最珍贵的品质而是大爱。虽然大义敌不过龙生九种、各有不同所致使的命运,虽然大爱抵不过物是人非、墙倒众人推的洪流,但是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够将这大义、大爱融进血脉,并延续至下一代。希望我辈甚至子辈能够成为家族信念的坚守者,而不是终结人。以过去为基点,反观当下,前面的道路崎岖坎坷。以大义为界,以大爱为根,愿一切圆满、如您所梦。
TOP
134#

《论语》的《学而》篇有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什么才是真正的孝?我们每个人都在父母的教诲下成长,子女就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这里的延续不仅仅是单纯生命长度上的延长,其实更加是生命厚度的积淀。这里的生命厚度就是父母的人生准则,这里的生命厚度就是父母的处世态度,这里的生命厚度就是父母的人生志向!我们继承父母的人生准则,继承父母的处世态度,继承父母的人生志向,完成父母想要做的事情。这就是“孝”!
TOP
135#

继承父志具有双面性,应该辩证得看待,父亲对儿女心寄希望,希望通过后代完成自己的愿望,朝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初衷是好的,但是也不能说没有走父母给自己铺好的路,按照他们的愿望走就是不孝的,比如林清玄,家里世代农民,父亲就希望他也能做一个耿直的农民,但是他认为自己志向在于文学,父亲对于他不听从自己的意愿感到生气,但是当儿子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改变了家族命运的时候,谁又能说这是不孝的呢?对于继承父志不是表面上意思这么简单而是蕴含着更深刻的道理,在此不得不提一个人,李小林说:“爸爸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从来不要求我们像他一样生活,但爸爸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着我们,爸爸影响了我一生。”  对于小女儿李小林,李先念曾经也有过一个很经典的评价。一次,他在接见美国亨利·路斯基金会会长时,外宾问他:“你是怎么培养你这个女儿的?”李先念说:“我这个女儿从来不听我的话,她的成长完全是她独立的。”所以我们可以继承父亲的品质和精神,而不是循规遵矩得走一条父母铺好可是未必适合自己的路,而父母也不应该强行决定孩子的未来,而是教他们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继承父志,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发扬,它应该是一种精神,而不应是一种束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