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向来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的,所以想成了重亲情、重伦理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孝悌”。孝,善事父母者。悌,善兄弟也。《论语》即凸显出孝与悌这种家庭之礼的重要与可贵。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要继承父亲的意志,推行父亲未竟的事业。这是“孝”的一部分。这样做,一是不违背父亲生前的意愿,体现出对于父亲的敬顺。
同时,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孝悌是维持政治伦理纲常秩序的根本,也就是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而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论语》中看出古代社会亲情方面 注重“养”,更注重“情”,是要求人们通过道德的自律(即礼的规范要求)达到道德的自觉,以实现对父兄尊长的孝与悌。
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孝悌观,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民族道德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让现代人懂得孝悌不仅是承继中华礼仪文明,更是使“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精髓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