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继承父志 [复制链接]

136#

依我看来,继承父志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之下有不一样的看法,我父亲的志向其实很平凡,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勤恳做事,不求叱咤风云,只愿无愧于心。诚然,很多人都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个性,孩子的人生道路不该被父辈的志向所束缚,那么换个角度思考,如果父亲的志向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儿女顺着这个方向发展也不失为是继承父志。父母作为孩子人生道路的引领者,保证孩子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孩子也能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完善父母的志向。
继承父志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到双方的平等交流,父母不应主宰子女的人生,但可以自身经历帮助孩子少碰壁,和儿女沟通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意愿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不要强行要求子女顺从自己的志向。儿女也要尊重父母给予的善意建议,多和父母交流自己的内心想法。
TOP
137#

说到继承父志相信很多的年轻人会有一番抱怨,说父母如何不理解自己,自己的抱负实现不了。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有期望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应该感念父母的恩德,而且父志并不是狭义观念的按照父母的意愿来,父母只是觉得我们太年轻需要一些指引,这时候我们是应该仔细考虑,反复斟酌的。不可否认的是父母也许有一些意见与我们不合,这时候才是最能体现我们的孝的,是大发雷霆离家出走还是和颜悦色加以解释呢,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秤。
TOP
138#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父亲活着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长期不改变父亲所走的正道,这就可以叫做“孝”了。
我不赞成这个观点。父亲做什么,自己也要一一行使,我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执拗。且不谈论适不适合的问题,只一个“代际轮回”就有些可怕了。继承父志,没什么错,但要把他当做一种强调和必须就不合适了。
TOP
139#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要继承父志呢?如果说,继承父志才算是孝的话,难免不会产生众多个体的悲剧,个体悲剧的产生返回去,难道就是孝吗?
TOP
140#

孔子认为,继承父志是“孝”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他的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的父亲逝世之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的志向和优点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继承父志我对它理解有两种,一是遵从父母的想法,在我们如今生活的时代,这样的观念很难立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应该是如同挚友一般,子女与父母在思想上应当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我的父母和我就是保持这样的关系,他们从不会干涉我的想法,要求我按照他们的意愿过我自己的人生,即使是在高考填报志愿这样重要的事情上,我很庆幸有这样的父母,让我活成我自己:二是发扬祖辈的优良传统,这一观念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TOP
141#

继承父志,我们要学会的是把父亲的理想汇聚于我们的人生目标中,但绝不是一味去迎合,父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爱父亲,继遗志,但绝不一味苟同。
TOP
142#

父母对我们给予了很大的希望,我们必须继承父志。父在观其志,父母总是在无形中给予我们无形的影响。我们需要在做决定的时候,倾听一下他们的意见,他们不会害我们,所以,继承父志。
TOP
143#

百善孝为先,现在社会大多独生子女,所以每个人的都需要做好孝这件事儿,等我们长大了,父母需要我们来照顾
TOP
144#

子承父志,这样的事情在古代时往往被传为佳话,其实这样的事在现代也会被人们津津乐道,前提是子女继承父母的志向是出于自愿而非被强迫。
现代社会人们崇尚个性与自由,子女与父母拥有共同的志向固然是好事,但若子女不愿,父母也不应当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子女身上。
TOP
145#

华夏民族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向来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的,所以想成了重亲情、重伦理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孝悌”。孝,善事父母者。悌,善兄弟也。《论语》即凸显出孝与悌这种家庭之礼的重要与可贵。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要继承父亲的意志,推行父亲未竟的事业。这是“孝”的一部分。这样做,一是不违背父亲生前的意愿,体现出对于父亲的敬顺。
同时,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孝悌是维持政治伦理纲常秩序的根本,也就是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而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论语》中看出古代社会亲情方面 注重“养”,更注重“情”,是要求人们通过道德的自律(即礼的规范要求)达到道德的自觉,以实现对父兄尊长的孝与悌。
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孝悌观,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民族道德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让现代人懂得孝悌不仅是承继中华礼仪文明,更是使“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精髓生生不息。
TOP
146#

我也不赞成继父志,此诚孝子顺孙之道也这种观点。每个人的志向不尽相同,个人有个人的路要走,如果你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自己以后的路,说句夸张的话,那你会不会吓得不敢出娘胎了呢?在我心中,孝就是当父母需要我们时我们在他们身边我们全心全意的支持安慰他们,如果我们能做到当他们老的做不动时能像他们照顾娃娃时候的我们那样照顾他们,这就是孝。
TOP
147#

现代大多数人对继承父志是排斥的,认为是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的喜恶,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在这个人人都讲求个性独立,强调自我的时代,孩子有主见是值得肯定的事情,可怜天下父母心,做孩子的应该多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父母了解自己才能相信自己,才能支持自己。
TOP
148#

  一看到继承父志这几个字,就让我马上联想到最近非常火的一部电影《摔跤吧,爸爸》,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位摔跤冠军爸爸有着世界冠军的梦,但因现实生活所迫,一直未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寄希望于自己以后的儿子,无奈他的老婆一连给他生了五个女儿。就在他绝望之际发现了自己女儿也有着摔跤的天分,这让他重拾希望,鞭策自己的两个女儿,对她们进行严格苛刻的训练。尽管两个女儿一开始是不情愿的,因为在印度男女不平等现象再普遍不过,大家都对两个女孩子投射出异样的眼光。但当她们看清父亲的良苦用心之后,知道父亲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的梦想,更多的是为她们的人生在做努力,就发奋训练,一路顺利。尽管冠军之路不会容易,但她们还是凭着自己的毅力和信念最终登上世界冠军的奖台,不仅实现了父亲的梦想,还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所以继承父志并不一味的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还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恰巧你和你的父亲志同道合,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事半功倍,又何乐而不为呢?倘若你有你自己的目标和打算,也不必为了继承父志而泯灭自己的梦想!
TOP
149#

刚好明天是父亲节,想谈谈继承父志的话题。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也就是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传授给孩子的过程。那些叛逆的孩子,不听从父母的谆谆教诲,更不用说让他们孝顺父母。我认为继承父母的志向,发扬祖辈的优良品德是孝敬父母至关重要的一个准则。
TOP
150#

    继承父母的志向,这让我想到了司马迁,受到那么多的侮辱也要坚持活下来坚持写完《史记》这本书,他就是继承其父亲的志向,编写史书。最后《史记》成功了。司马迁也名垂青史。这是继承父志的好的例子,同时也有继承父志发生的悲剧。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加在孩子身上,不去考虑孩子的心愿,这会产生很多矛盾和悲剧。我认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所以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和自己的兴趣志向一样,那继承父志是十分美好的;如果发现孩子与父亲的志向完全不同,不如给孩子一个自己发展的空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