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经典学习]六、祭祀祖先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
译:祭祀,是用以追念养育之恩,发扬孝道的。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礼记?檀弓》)
译:祭祀之礼,与其恭敬不够而礼节多,不如礼节少而恭敬多。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9 19:31:59编辑过]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回忆过去往往是怀着情感,谈论现在或将来往往是一种欲望在内。只要每年都去祭祀祖先的人都能感觉到,不论现在处于何种状态,当你站在祖先的坟头前,所有的悲喜都会忘却,留下的只是静谧。尤其看到那依次排列的坟头,让你感觉到没有他们任何一位都不会有你的存在,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和爱。同时你也有种深深的历史感,生命是绵延不息的,你也是这生命链条的一环。
祭祀祖先,是用来追念养育之恩,与其礼节多而恭敬少不入礼节少而恭敬多。
对于这两句话,我非常赞同。
每年清明节的时候,不论我的家人在哪里,都要携老带幼不远万里回到老家的祖坟山上祭祀祖先。我们家的祖坟之间分散在好几个山头,但是我的爷爷总是能准确记住那座山头有那个长辈。有的时候是已经隔了好多代的长辈,有的不是我们家的祖辈,但是是亲朋好友的,他们没能回家祭祀,爷爷就带着我们去帮他们祭祀祖辈。
每次祭祀祖先的时候,爷爷都会给我讲起过去的事情,那些事情发生在他的幼年。爷爷幼年丧父母,于是他的伯父收养了他。爷爷的伯母对他非常好,比亲生孩子还要好。那个年代,天花还在肆虐,爷爷不幸染上天花。是他的伯母日夜守在他的床边照料他,完全不怕传染的危险。每次爷爷带着我祭祀她的时候都会一边讲这个故事一边流眼泪。
祭祀的意义就在这里吧,时刻铭记我们长辈的养育之恩,并且能时刻提醒自己,要行的端正,这样才能对得起他们的养育之恩。
祭祀祖先,有的时候不需要太多的礼节,一柱清香,几杯淡酒,甚至连这些都不需要,我们只需要去到那里,好好的用自己的一颗诚心就可以了。看见坟头有杂草,除掉它们,这就是最好的礼节了吧。
现在市面上祭祀祖先的各种“道具”越来越多,而且做得越来越精美。
有面额巨大的冥币。有制作精良的别墅香车。还有制作的很逼真的侍女佣人,以及宠物。甚至还有很多家用电器之类的东西。
总之不怕买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关于祭祀的这些“道具”,我持有很保守的看法。
希望我们的亲人在死后能够过上优越富足的生活这固然是一片好心。但是我开始怀疑这种行为的表面意义大于本质意义。
死后给他们烧这些奢华用品或许是真正的出于孝心,但是这些都是表面意义啊。实实在在的还不如在父母生前好好的让他们享受吧。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是啊,祭祀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不能把它笼统地看作是一种迷信活动,它是后人对前人表达孝道的一种形式,虽然他们已远在天国,也许他们也无法感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诸如祭祀之类的活动用一颗感恩与孝敬的心去对我们远走的亲人悄悄细语,虔诚地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所有,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思念和敬仰。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现在的人都觉得能奉养父母就是“孝”。常常听别人谈论:“哟,那家的儿子真孝顺,让父母住进了大房子,家里设备齐全,应有尽有。”言语中流落出很多羡慕的神情。这样,能算“孝”吗?《论语》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果只是奉养,跟饲养犬马没什么两样。是啊,如果只是给父母好的生活条件,但却没有关爱尊敬,把老人扔一边,对他们不闻不问,又怎么能算是“孝”呢?现在社会上一些人有圏养宠物的“仁心”,却无半点敬爱父母的“孝心”,实在是令人“寒心”啊。
而孔子对孝更深的阐述则是在他对子夏的回答。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大小事情,都能够主动承担,不使父母操劳烦心;美味佳肴以及每餐都能让父母先吃,就是孝吗?其实,这些都很容易做到,而要在父母面前能一直保持和颜悦色却是很难的。”的确,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只能做到前面两点,而能做到后一句的只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