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祭祀祖先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六、祭祀祖先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



译:祭祀,是用以追念养育之恩,发扬孝道的。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礼记?檀弓》)



译:祭祀之礼,与其恭敬不够而礼节多,不如礼节少而恭敬多。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9 19:31:59编辑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2:19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田世国——捐肾救母

他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了母亲生命,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颁奖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评述:我们是父母的延续,他们毫无保留的将一切传递给我们,但当我们的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义无反顾的还给他们,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他们的,我们做的只是回报,让他们看到我们的良心,让他们看到自己付出的回报!!!
TOP
3#

人不能忘本,没有我们祖先的辛勤劳动和付出,也就没有我们家族的今天。如今他们离开了我们,但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家族的贡献不能忘记,我们对他们的努力表示感谢,所以我们必须祭祀祖先,将孝道发扬下去,让一代一代人去缅怀他们。祭祀之礼应该讲究恭敬,如果用很多的礼节而没有一点恭敬之心,这样的祭祀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任何价值。
TOP
4#

祭祀祖先,是我们体现孝的一个方面,许多乡村都保留了过年清明时去坟地祭祀祖先,但是有很多人把祭祀的真正意义忘却了,祭祀是为了追念养育之恩,发扬孝道。《祭礼?檀弓》中说到: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说的是在祭祀时要恭敬,假如只图形式而没有恭敬之心,这样的祭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TOP
5#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回忆过去往往是怀着情感,谈论现在或将来往往是一种欲望在内。只要每年都去祭祀祖先的人都能感觉到,不论现在处于何种状态,当你站在祖先的坟头前,所有的悲喜都会忘却,留下的只是静谧。尤其看到那依次排列的坟头,让你感觉到没有他们任何一位都不会有你的存在,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和爱。同时你也有种深深的历史感,生命是绵延不息的,你也是这生命链条的一环。

TOP
6#

祭祀祖先,不是一种迷信,而是孝道,是后人对逝者的追思,是对逝者的思想的继承,是对逝者的尊重。
TOP
7#

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传统,祭祀祖先是每个人都该有的习惯。祭祀祖宗在中国具有历史渊源。孔夫子在一部有关礼仪的书中曾经论述了它的发生、发展,从中不难看出,经过历史的演变,祭祖的形式与内容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从最初的仪式上看,那时祭祖的目的就是让当代人、后人能记住前人的功德。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人对祭祀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新思想,比如,被祭的人的灵魂不灭,对当代人的影响及对后辈人命运的改变等。以上的新内容、新思想使得人们越来越看重祭祖仪式。而祭祀祖宗也在后人的思想观念中变得很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了。他们认为,由于幸福完全来自于祖辈,而祖辈的灵魂又紧密地与当代人的生死相连,所以,祭祀祖宗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一种绝对义务。
TOP
8#

清明时节雨纷飞,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每到这时出门在外的亲人总会回来祭祀祖先,目的就是不忘本,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同时寄托美好的心愿。有些人单纯的认为那是迷信,其实不然,这只是我们表达孝心的表现。但是我发觉现在清明节的气息没有我们小时候那么浓了,人们集中到一起主要就是图开心,大家快快乐乐的吃一顿,打打麻将,然后各奔东西,基本上没有一点伤心的气氛。我觉得我们应该加强感恩教育,不忘先辈们的辛苦付出,更重要的是勉励自己,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拼搏,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TOP
9#

祭祀祖先,是用来追念养育之恩,与其礼节多而恭敬少不入礼节少而恭敬多。

对于这两句话,我非常赞同。

每年清明节的时候,不论我的家人在哪里,都要携老带幼不远万里回到老家的祖坟山上祭祀祖先。我们家的祖坟之间分散在好几个山头,但是我的爷爷总是能准确记住那座山头有那个长辈。有的时候是已经隔了好多代的长辈,有的不是我们家的祖辈,但是是亲朋好友的,他们没能回家祭祀,爷爷就带着我们去帮他们祭祀祖辈。

每次祭祀祖先的时候,爷爷都会给我讲起过去的事情,那些事情发生在他的幼年。爷爷幼年丧父母,于是他的伯父收养了他。爷爷的伯母对他非常好,比亲生孩子还要好。那个年代,天花还在肆虐,爷爷不幸染上天花。是他的伯母日夜守在他的床边照料他,完全不怕传染的危险。每次爷爷带着我祭祀她的时候都会一边讲这个故事一边流眼泪。

祭祀的意义就在这里吧,时刻铭记我们长辈的养育之恩,并且能时刻提醒自己,要行的端正,这样才能对得起他们的养育之恩。

祭祀祖先,有的时候不需要太多的礼节,一柱清香,几杯淡酒,甚至连这些都不需要,我们只需要去到那里,好好的用自己的一颗诚心就可以了。看见坟头有杂草,除掉它们,这就是最好的礼节了吧。

TOP
10#

现在市面上祭祀祖先的各种“道具”越来越多,而且做得越来越精美。


有面额巨大的冥币。有制作精良的别墅香车。还有制作的很逼真的侍女佣人,以及宠物。甚至还有很多家用电器之类的东西。


总之不怕买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关于祭祀的这些“道具”,我持有很保守的看法。


希望我们的亲人在死后能够过上优越富足的生活这固然是一片好心。但是我开始怀疑这种行为的表面意义大于本质意义。


死后给他们烧这些奢华用品或许是真正的出于孝心,但是这些都是表面意义啊。实实在在的还不如在父母生前好好的让他们享受吧。

TOP
11#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是啊,祭祀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不能把它笼统地看作是一种迷信活动,它是后人对前人表达孝道的一种形式,虽然他们已远在天国,也许他们也无法感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诸如祭祀之类的活动用一颗感恩与孝敬的心去对我们远走的亲人悄悄细语,虔诚地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所有,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思念和敬仰。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TOP
12#

现在的人都觉得能奉养父母就是“孝”。常常听别人谈论:“哟,那家的儿子真孝顺,让父母住进了大房子,家里设备齐全,应有尽有。”言语中流落出很多羡慕的神情。这样,能算“孝”吗?《论语》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果只是奉养,跟饲养犬马没什么两样。是啊,如果只是给父母好的生活条件,但却没有关爱尊敬,把老人扔一边,对他们不闻不问,又怎么能算是“孝”呢?现在社会上一些人有圏养宠物的“仁心”,却无半点敬爱父母的“孝心”,实在是令人“寒心”啊。

  而孔子对孝更深的阐述则是在他对子夏的回答。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大小事情,都能够主动承担,不使父母操劳烦心;美味佳肴以及每餐都能让父母先吃,就是孝吗?其实,这些都很容易做到,而要在父母面前能一直保持和颜悦色却是很难的。”的确,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只能做到前面两点,而能做到后一句的只是少数。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优良品质。如果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能孝顺,还能指望他做什么有益于社会的事呢?
TOP
13#

我们人间一百年是忉利天的一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如果在弥勒菩萨的兜率天,看我们人间一百年,相当于他们的四分之一天,即六个小时,真的是『须臾间耳』。”
        “人间寿命短,恶道寿命长。佛说人间一个月是饿鬼道的一天,我们人间过一年,饿鬼道才只十二天。鬼的寿命有多长?假设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鬼的寿命差不多皆是千岁。地狱道就更可怕! 李 老师编的《佛学概要十四讲》说,地狱道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多年。中国号称五千年历史,在地狱才二天。地狱的寿命多长?短命的万岁,长命的是万万岁,实在可怕。佛在一切经典里讲地狱,总是讲得很详细,用意就是劝告我们去不得。为什么还要造业,偏偏要去,这怎么得了!畜生愚疑,也很难脱离畜生道。这是说明三恶道真正可怕。”
TOP
14#

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TOP
15#

说起祭礼,近年来的风潮不是表面形式大于内心恭敬的事情了,而是所体现的社会道德愈加败坏,制作精良的女佣人也就罢了,竟然也有纸制二奶,地上的坏风气带到地下,不知道阎王爷会做何感想,大概也在慨叹“世风日下啊”。追忆先人不去从心里去恭敬,假如祖先有在天之灵,这烧纸制二奶的事情,也不会接受,与其大搞排场倒不如买两支鲜花祭奠一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