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祭祀祖先 [复制链接]

106#

        自古以来,祭祀就是中国很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祭祀早已不是迷信而真真正正成为一种历史文化。以前逢年过节,父亲就会带我回老家,其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去祭祀祖先,小时候我一直不太理解这个活动,甚至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后期思想渐渐成熟后,才明白这不单单是一种祭拜仪式,更重要的是一种回答,对于祖先的感恩、怀念,亦是一种孝道。祭祀的确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祖祖辈辈的传承,就不会有继承与发展,现在的很多经验都是祖先传给我们的,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该明了其中的含义,应怀有感激之情,感谢祖先的庇佑,应以这种方式来行孝道。然而,不可否认,近年来,人们似乎对祭祀的活动淡漠了,我觉得大家应该把祭祀这一文化传承下去,作为中华儿女,心怀祖先,以虔诚之心好好生活下去。
TOP
107#

祭祀是对祖先的孝思和情感的缅怀,饮水不忘思源,修身齐家的一种人文科学。没有哪种关系 比孝,用来更好修身齐家了。百善孝当先。
TOP
108#

上大学以后,虽然离家很远,但每至清明都还是会尽量赶回家祭祖。很多人会说,心意到了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那么形式化。可我总觉得,这不是形式,而是一种仪式,是必要的。祭祖的过程是庄重的、严肃的,也是震撼心灵的。隔着一坯黄土,便是两个世界,无关于迷信,而是对故去的人的尊重。我始终相信,如果没有他们曾经的努力,在时间的洪流里、历史的变迁中这么一步步地坚持走下来,那么大概也就不会有这个家族的延续,不会有我的存在。只是这样想着,便会心生无限的感激。
只是先人已逝,我无法切切实实地再为他们做些什么以示孝敬,唯有这清明节的一捧黄土算是自己的心意。
TOP
109#

自古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在我的记忆力每年都不例外。清明,意味深长,人们寄托一份对先人的追思怀念,向已逝的亲人送上思念与敬意。儿时,每年清明都会被父亲带到老家的一个山头上祭祖,懵懵懂懂但是心怀虔诚地打扫,看着漫山遍野飘着白纸。遗憾的是长大之后因为学业很少能有机会回到家乡祭祖,对清明取而代之的印象是休闲的假期。清明是我们节日体系中唯一将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日子。 我们应深知“清明”这一节日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中华民族“孝文化”的传承。话说回来,“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安葬父母在厚殓,祭祀的贡品再丰厚,也不如趁其在生之时,尽自己的哪怕是一丁点微薄的奉养义务。
TOP
110#

祭祀,是礼的表现,以这种表现形式来表达对故去亲人的追思之情,祭祀的礼仪自古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每到雨纷纷的清明时节,人们都会去扫墓,很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女孩子,我从来没有去看望过一次故亲,听妈妈说,在我很小的时候,老奶奶是很疼爱我的,因为我是家里第一个孩子,可惜自我记事起她已然不在,黑白的老照片记录下她的面容,十分慈祥的老太太,“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尽孝须尽早啊!
TOP
111#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祭祀,是用以追念养育之恩,发扬孝道的。
对于清明节出现的雇人扫墓,烧美女等这些低俗的行为是对先人的亵渎,回不去可以遥寄哀思,请人扫墓荒唐,当下清明祭祀商业化极浓,各种各样的祭祀用品都有,连iphone,ipad等都有,估计乔布斯在泉下乐死了。这些行为更应该值得我们反思。
TOP
112#

祭祀祖先之礼可以分为“众礼”和“私礼”。所谓“私礼”是指祭祀个人家庭的先人,在忌日之余,还有清明等节日(除夕我们家那里有上坟祭扫的传统)让我们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像我,在我跟随父母去上坟时,就会听到我父亲向我讲述曾爷爷的故事,让我在了解曾爷爷之余,并无形地加强了我的归属感,以及家族认同感。所谓“众礼”是指祭祀共同的先人,如端午节,我们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这无形中让我们民族中的每个人都团结起来,加强民族认同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样也有国家归属感!
TOP
113#

“子曰:吾不与祭 不如不祭”祭祀之礼一直为中华民族所传承至今,寄托的是对先人的哀思追忆。如果说商周时期的鬼神祭祀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那么孔子所崇尚的祭祀之礼则更注重人情化,祭祀不仅是鬼神崇拜,更深层次是对先人的哀思,传达给后人感恩,孝义的理念。
TOP
114#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每个人都有根,每个家族都有根,国家也有根。这个“根”就是祖先。因为祭祀祖先我们通过血缘得以维持亲人关系,家族关系,社会关系。正是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才有了归属感,认同感。通过祭祖,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情感得以激发出来。如此,我们才会产生出崇敬之感。如此,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如此,我们对于未来的发展才会更有信念。
TOP
115#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而现代风潮却越来越讲究排场,越来越忽视对逝者感情。清明、中元祭祖,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农村的人对这一点尤为看重。在农村实行土葬的地区,如果哪个老人过世后,后人清明不返乡扫墓、中元不焚香烧纸,后人往往会被扣上“忘祖”“不孝”的骂名。在亲人过世时如果不大操大办,也被看做是“不孝”的表现。“操办得越久,操办得越风光,就是子女越有出息越孝顺的表现。在传统习俗影响下,有人就认为这是祖上一辈辈传下来的习俗,作为后人我们应当继承和延续,哪怕只是一种形式,我们也要把形式做下去。实则不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得到延续。祭祀是感恩、是追思,重在用心,感悟生命,传递孝道文化正能量。如果悼念先人,一味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那就本末倒置了。所谓“死孝”不如“生孝”,真正的孝,应在长辈在世时多尽孝道;老人去世后,丧事从简,以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
TOP
116#

中国人重视家族的传承延续,祭祖是一项盛大的仪式。我觉得中国人祭祀祖先一是为了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源远流长的礼仪之邦,二是自古以来形成的家庭、家族之间的血缘羁绊。北京的四合院、闽南土楼、客家土楼、祠堂寺庙,等都展示了中国人对于家族的重视,这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每年的清明,中国人都会回到家乡,为已逝的家人扫墓烧香,表达对亲人的怀恋。
祭祀的节日充满着中国特有的感情色彩,仿佛在寥寥烟雾之中就能看到中国千年来的发展史,从远古的群居生活,在那时就已经有了简单的埋葬仪式;到封建时代的祭祖仪式,上至君主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再到现在的清明和各地的祭祖仪式。
血液里流淌的是千百年的家族的联系,祭祀是一个远久的习俗,在仪式之中的是中国的血缘纽带。因为爱家,所以必定也会爱国,国家必定会强大。
TOP
11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缅怀先祖也是孝的一种体现。这是对亡者而言,就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15],意思是始终不忘思念先祖,将他们的功德修养发扬光大。《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为使异乡父母死后安心,将灵柩迁移回故乡,这是对死去的亲人的尊重与体谅。人死后坟头有人填土、年节有人祭奠,清明节上坟扫墓等祭奠的活动,这都是是生者对死者寄托的哀思与缅怀,也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内涵与礼数。对死去的亲人,慎终追远,缅怀思念,这是中国孝道文化代代相袭、辈辈相传的伟大特色与伟大内涵,是中国人一种永恒的孝道和仁爱的体现,永远不应废止,也不能废止。缅怀先祖最重要的就是真心实意,时下流行的一些关于网上祭奠、网上扫墓等一些新形式的祭奠失去其本来的意义,反而更重视形式的便捷,这是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一种蔑视,应该制止。弘扬孝文化,需要我们真心真意,需要我们身体力行
TOP
118#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
译:祭祀,是用以追念养育之恩,发扬孝道的。
祭祀,是件正当的事,无可非议。但我不赞成铺张祭祖,也不赞成刻意仿古祭祖。在我看来,祭祖不仅仅是追念养育之恩的方式,亦是联络后代家人的一个纽带。“祖宗”一词对于中国人来讲,绝不仅仅是已去的先辈那么简单,它亦是来源,是归属,甚至是身份等等。
TOP
119#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译:祭祀之礼,与其恭敬不够而礼节多,不如礼节少而恭敬多。
我同意这个观点。我不排斥祭祖,它能带给人很丰富的感受,尤其是中国人。但我讨厌铺张的祭祖,夸张浪费;还有某些刻意的仿古祭祖,繁复冗杂。发展,需要继承,亦需要淘汰和创新,还有审慎的态度。好好对待,才能好好继承。
TOP
120#

祭祀祖先,目的是为了教育后人。以祭祀先人的方式,教育后人勿忘本。当体念祖先、父辈创业之不易。尔等子孙后人应当勤俭守业,并努力把先人的事业发扬光大,为祖宗争光,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通过祭祀,让后人知道,我们之所以有今天,全赖祖宗择善而居,勤恳创业,治家有方才有的。 建立祠堂,乃是为了教育在世的人,让他们知道,我们迁徙到此,已经有多少年代,有多少先人,有哪些先人为我们的家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谁是家族宗亲。举办祠堂酒会,是为了让在世的同宗族人来聚会,让大家彼此相识,增加宗亲情谊,希望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致富,共同为光宗耀祖出力。就犹如当今的政府教育中、小学生怀念革命先烈、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一般。可谓殊途同归。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能力与命运是各不相同的,但相同的是,大家都是一脉相传、宗亲后裔。须知一双筷子容易折,十双筷子拧不断的道理。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能把我们家族的事业做成,创造辉煌。同时也告诉小孩子们,长大后别忘记了孝敬父母亲,兄弟姐妹要友爱,与大家和睦相处,做个受人尊敬的人。也让他们知道,只有积极向善,多行善事,才会有好的结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