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祭祀祖先 [复制链接]

19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祭祀之礼,与其恭敬不够而礼节多,不如礼节少而恭敬多。现在的清明节祭祀,越来越强调要简化礼节,避免铺张浪费,我们应该时刻铭记祭祖的重要性,通过祭祖,我们可以培养出对家庭,对祖先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祖是我们家族之根,树根不动,树枝摆动片刻即停;树根动摇,树连根拔起而死,所以根重要,心怀诚敬,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祖先的恩德和家族的温暖。现在的我们更应该感谢我们的祖辈,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现在也不可能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
TOP
197#

小时候,奶奶家紧挨墓地,老人下葬时我会趴在墙头上看,除了近亲,女性几乎很少出现在墓地。包括祭祀和过年上坟,这些活动大多都是男性进行的活动。小时候,我感到很疑惑,在上学之后,慢慢了解了一些原因,比如出嫁的女儿不属于本家,再比如女性属阴,老一辈认为女人是污秽之人等等。 祭祀本身便是为了拜祭先祖,只要内心尊敬,去或不去也没什么分别。
TOP
19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是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重要日子。记得小的时候爷爷总是带着我们全家人回到老家,上山祭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清明祭祖的形式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好像清明祭祖的意义渐渐模糊了,成了一种形式。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得更远,对于先辈我们应当怀有敬意,将清明祭祖的传统继承下去。
TOP
199#

在祭祀祖先这个话题里,能讨论的很多;我较为感兴趣的是祭祀之礼中体现的孝的现实意义。“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即祭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追念父母祖先的养育之恩,以继承发扬孝道。可是这里的孝毕竟是“祭祀之孝”,也就是“死孝”;但自孔子始直到近现代,尤其是当代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活孝”,是对父母生前尽孝,而不是在亲人辞世之后将“孝”体现在祭祀之礼中。因此,“死孝”之礼是否具有当代的现实意义也值得我们思考。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对于亲人“活孝”的意义要远大于“死孝”,活孝为本,死孝为末。在这里也欢迎大家前来讨论。
TOP
200#

中国古代社会就已经形成了祖先崇拜,具有悠久的历史。一些家族会写族谱,修祠堂,用以追溯和纪念自己的血缘传承。现在每逢我们的传统节日也有上祖坟祭奠先祖的习惯。宗祠的祭奠功能主要体现在告慰先人之灵与抚慰后人之心,这是延续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国人重视家族血缘关系的重要象征。这一行为在慰藉人们心灵的同时,也是对孝道的培养。《学而篇》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通过对逝去祖先的祭奠,培养孝道,有利于良好的社风气的培养。
TOP
201#

祭祀祖先是一种家族的凝聚。在祭祀活动中,家族成员聚集一堂,共同缅怀祖先的功绩和教诲。这种团结和凝聚的力量使我们更加珍惜亲情和家族的纽带,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TOP
202#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祭祀活动中“敬”与“礼”的辩证关系。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祭祀祖先或神灵时,如果内心的敬意不足,即便外在的礼仪再周全,也难以达到真正的虔诚与尊重;相反,如果内心的敬意深厚,即便外在的礼仪有所欠缺,也能体现出对祖先或神灵的真诚敬仰。
我始终将“敬”放在首位。在参与祭祀活动时,我会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一颗虔诚与敬畏的心,用心去感受祖先或神灵的存在与力量。在仪式过程中,我会尽量遵循传统礼仪,但更注重内心的真诚与专注。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祭祀的意义与价值,让祖先或神灵感受到我们的敬意与怀念。
TOP
203#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远古时期,古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过世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很多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岭南一带重视传统习俗,祭祖习俗至今仍盛行。中国数千年来承袭了祭祖的传统,其中有着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便是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中国文化的特色。
TOP
204#

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传统,祭祀祖先是每个人都该有的习惯。祭祀祖宗在中国具有历史渊源。孔夫子在一部有关礼仪的书中曾经论述了它的发生、发展,从中不难看出,经过历史的演变,祭祖的形式与内容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从最初的仪式上看,那时祭祖的目的就是让当代人、后人能记住前人的功德。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人对祭祀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新思想,比如,被祭的人的灵魂不灭,对当代人的影响及对后辈人命运的改变等。以上的新内容、新思想使得人们越来越看重祭祖仪式。而祭祀祖宗也在后人的思想观念中变得很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了。他们认为,由于幸福完全来自于祖辈,而祖辈的灵魂又紧密地与当代人的生死相连,所以,祭祀祖宗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一种绝对义务。
TOP
205#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我认为一个经常祭祖的人,他不会太坏;一个敬畏天地、敬畏祖先、敬畏自然的人,他不会太笨。一个善于用传统文化智慧的人,他的人生不会太差。
为什么说一个经常祭祖的人他不会太坏呢?因为中国几千年来到今天是印证的,他是向善向前的,充满正能量。你但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你都不会那么坏,因为前人经过多年实践、认识,参悟天道、地道、人道,是由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你把这些经历几千年印证过的真理学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你会太笨吗?
“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祭祖拜先人,凝聚多数人的意志,符合时代需求、人们心愿,,源于血缘意识、家国情怀、祖先崇拜。孝亲祭祖就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形成的习俗,我们说传承,传承应该是先有承,后有传,承就是这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如果传不下去,把它弄丢了,我们就是家族的罪人。
TOP
206#

祭祀祖先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仪式,更是内心深处对先辈敬仰与感恩之情的体现,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家族血脉与文化精神的重要纽带。孔子深信,“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指通过虔诚地祭祀祖先,人们能够缅怀先人的恩德,培养起深厚的道德情感,使社会风气归于淳厚。祭祀不仅是形式上的供奉与祈祷,更蕴含着对生命起源的敬畏、对家族历史的尊重以及对后代教育的深远意义。它教导后人铭记祖先的艰辛奋斗与卓越贡献,激励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勤勉不息,以孝悌之道立身处世,不断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
每一次的祭祀活动,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们在缅怀与反思中,找到归属感与责任感,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积极面向未来。儒家文化中的祭祀祖先,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习俗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递,它跨越时空的界限,让中华民族的血脉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