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祭祀祖先 [复制链接]

91#

儒家祭祀祖先的意义是为了“追养继孝,,民德厚望”。绝非是驱逐鬼神之类的迷信!
追养是对亲恩的追思和缅怀,血姻归宗族的一种仪式。继孝是为了发扬孝道,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做为 长辈要为子孙树立孝道的观念,彰显家风。如果一个人能逢年过节虔诚的祭祀祖先,那么他的仁义道德是 日趋淳厚的,厚德才能载物,家庭有孝道才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从而帮助实现幸福人生。
TOP
92#

[转]儒家祭祀祖先的意义是为了“追养继孝,,民德厚望”。绝非是驱逐鬼神之类的迷信!追养是对亲恩的追思和缅怀,血姻归宗族的一种仪式。继孝是为了发扬孝道,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做为 长辈要为子孙树立孝道的观念,彰显家风。如果一个人能逢年过节虔诚的祭祀祖先,那么他的仁义道德是 日趋淳厚的,厚德才能载物,家庭有孝道才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从而帮助实现幸福人生。何为孝?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祀之以礼
TOP
93#

祭祀祖先并非迷信,而是非常庄重的文化典礼,是我们对祖先的缅怀和尊敬。它不仅增强了我们对家族的责任感,也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让我们时刻牢记祖先的光荣事迹,并以此为榜样学习进步。另外祭祀祖先也是孝道的延伸,时刻提醒我们牢记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和传统。
TOP
94#

      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每到清明节前后,爷爷总喜欢拉上放学的我,去各个山头祭拜,就算我还没放学,我爷爷也要等着我一起去。在路上我爷爷总是可以给我讲好多好多的故事,指着各个坟头对我说“这是你的什么什么,他年轻的时候是......"。那个时候人比较小,也总是跟着爷爷屁股后面跑,只要有好玩的,我总是来者不拒。现在想想,爷爷总是带上我,是因为怕孤独。而每次都给我讲故事,是因为爷爷在缅怀他们,回忆着和他们一起的日子。这代表的是一种忠孝,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一柱清香,几张纸钱,带去的是对这个人的一点一点的思恋。
TOP
95#

祭祀与孝有着紧密的关系,《中庸》中对此有过缜密的论述:“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辩贵贱也;序事,所以辩贤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祀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帝尝之义,治国其如视诸掌乎?”孝由对天帝的尊敬而来,对天帝祖先尚且若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更何况于有生之父母哉?故孝乃天经地义。这也正是孝之所从由也。这也正是对孝的存在的论证。所以今天的祭祀习俗,盖是对天帝祖先孝的表征。故对父母的孝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但不论怎样,只有当我们切实地去践行对父母的孝时,我们才能与历史为一,换言之,历史已不是尘封的历史,它已经在我们的当下的行到中获得的了鲜活的生命力,而且我们也在孝的行动中承继了孝的先行。故孝不仅仅是知,而是知行合一的具体化,将孝化为我的行动,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同时也是属于我们个人的历史,个人也由此达到了普遍。
TOP
96#

孝道观念最初就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从“祀祖祭先”演变而来。《国语•鲁语上》:“夫祀,昭孝也,各致斋敬于其皇祖,昭孝之至也。”如今的祭已经与从前的祭大不一样了,可以说是“孝文化”中淡化的最多的一部分。古人特别强调“祭”的礼节,大都程序繁杂,需提前布置好场地,准备好各种祭品,主要有食物、器皿、活禽等,祭祀仪式通常还得由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
如今人们也还在进行着各种祭祀活动,尤其在农村乡下,对家里过世的长辈、祖先都有定期的祭祀。时间主要集中在清明,“七月鬼节”,春节这几个时段。不过多数祭祀都已经形存意散了,内容和形式可谓一简再简,至于诚心,也只有自己心里知道了。不过子女缅怀逝者,祭奠祖先,希望先人保佑家庭和睦、后代安康,这一种恳切的期望,一种情怀的寄托还是诚心实意的。
近代以来,祭祀与迷信在许多方面被越来越混为一谈,在年轻人心目中,祭祀也越来越成为可有可无的事,对于祭的礼节和意义感知也越来越淡化。可以预见的是,时代变化,“祭”的地位也在越来越低,如果任之由之,不知人们那份最质朴的精神寄托是否还能找到一个更为可靠的归宿。
TOP
97#

《论语•八佾》第十二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先人)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一方面,祭祀先人,应该要像侍奉活人那尽心尽孝,同时要自己亲历亲为,才见真孝真情。可见,孝里面是有敬之意味,有情之意味的。
TOP
98#

祭祀是追念先祖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每年的清明节人们要去扫墓,,鞠躬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在很多农村,人们吃大鱼大肉的时候要先端着盘子对着正南方,让祖宗先吃,这不是一种封建,而是对祖宗的尊重。孝,不仅是孝敬在世的人,也要孝敬故去的人。
TOP
99#

儒家认为祭祀祖先的目的是为了推行和延续孝道,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从这一句话中可见孝道在社会中为人处事的重要性,中国的孝道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祭祀祖先也是孝的一部分,“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人们常说”不忘本“就是让大家记住自己的根源在哪。所以现在还留存着祭祀祖先的活动
TOP
10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中国人向来注重祭祖,祭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关于祭祖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演变,像今天的民间祭祖,仍富有迷信色彩,多是为了供养亡灵,求亡灵庇佑以期子孙繁荣为本。儒家的祭祖观,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维持一种社会伦理。《说苑辨物》中记载: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答: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祀也.”由此反映出,孔子强调祭祀是达到“孝”的一种手段。死者已矣,可是活着的人应该时常缅怀先人,追念养育之恩,这样我们的社会形成才能“父慈子孝”的氛围,尊敬爱护老人,把我们的孝道世代传承下去。另外,正如礼记中所说,“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礼记?檀弓》)我认为,实质重于形式。礼节只是表面的东西,是否怀有一颗恭敬的心才是祭祀的意义所在。我的老家,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的男丁都会去给先人扫墓,无论你是为了生计在外谋生,还是身居要职、地位显赫,你都要回到祖先落叶归根的地方,捧上一抔黄土,烧一卷火纸。这是最简单的仪式,也是最庄重的仪式,大人孩子,没有一个视之为儿戏。你怎样对待你的祖先,你的后代就会怎样对待你。这一点,是我早在儿时就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中领会到的。在我看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只搞一些形式上的东西,真正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让人们去感受它的魅力,感悟它的深刻内涵,这是传统在今天保持活力的必经之路。
TOP
101#

在没有深入读《论语》之前。孔子的思想对于我来说,最深刻的莫过于“礼”,他对“礼”这一外在形式的强调让我一直没有兴趣去读《论语》,但读过《论语》之后,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礼”,但是我知道,他的“礼”的背后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的,是有着一定的价值观、人生态度来做支撑的,“祭祀”之礼也是。孔子不多说鬼神,却一样祭他们如他们在,他的重点不在于“鬼神”存不存在,而在于我们对他们的心意、态度,中国哲学的关注点一直都是关于人的,关于尘世的,这一点,相比于西方发展到现在,才把视线放在人间、尘世来说,其思想的可反思性则是非常珍贵的。而我们对血缘的看重,对祖宗的崇拜,对根的重视,甚至中华文化的持续性,都可以从孔子所重视的“祭祀”之礼中找到一定的源头,到现在,我们依旧保留着这样的“礼”,而这一“礼”背后承载着的是我们对先人的深切追思、时刻尊敬,换句话说,是我们对先人、对孝的一种内在态度,而这也是相对于外在形式更加应该被我们所继承的一部分。
TOP
102#

何为孝?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祀之以礼。 儒家祭祀祖先的意义是为了“追养继孝,,民德厚望”。绝非是驱逐鬼神之类的迷信!追养是对亲恩的追思和缅怀,血姻归宗族的一种仪式。继孝是为了发扬孝道,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做为长辈要为子孙树立孝道的观念,彰显家风。如果一个人能逢年过节虔诚的祭祀祖先,那么他的仁义道德是 日趋淳厚的,厚德才能载物,家庭有孝道才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从而帮助实现幸福人生。
TOP
103#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礼记•祭统》有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言祭为礼之大者也。祭礼之中的祖先祭祀,既是为人子孙慎终追远、报本反始的道德行为,又是一家一族敬宗合族、确认人伦的共同活动。 就前者而言,致孝于祖先,对个人来说是仁德的本源,如《论语•学而》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后者而言,一家一族祭礼的举行,关系着对政治组织、社会结构、人伦关系的理解。
TOP
10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人们祭祀扫墓,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缅怀。所以,重要的是后辈对先人的尊崇之心,祭仪只是表达感情的方式。然而,现代社会却似乎本末倒置了。祭祀扫墓流于形式,烧些贵重祭品,追求大排场,便觉得其孝心可嘉。其实,带着哀思带着敬重,以鲜花代替烧纸,便足矣。至于祭礼,私心觉得仍有传承的必要。祭礼可说是一种生命交流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其中积淀的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化。“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
TOP
105#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进行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