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祭祀祖先 [复制链接]

61#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所以说祭念已故的亲人朋友不完全是迷信鬼神,更大程度上是通过这种特定的活动来追念亲人。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并且能时刻提醒自己,要行的端正,这样才能对得起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们的祖先辛勤劳作为我们创造出了无穷无尽的财富,让我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他们却纷纷辞世而去,子欲养而亲不待,对先人们的养育之恩我们无以为报,只有把我们想尽孝的心请寄托给清明节祭祀祖先的传统中。
TOP
62#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

   祭祀,是用来追念养育之恩,发扬孝道的。每当重大节日或者特定时间时我们都要祭祀祖先,祭祀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限于习俗的形式,更是一种对先人的怀念与尊敬。我们是祖先血脉的延续,理想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祖先在我们身上在现,人生一世,绝不能忘本,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慎终追远。

现在有些人大放厥词,认为祭祀是一种封建文化的残余,应当禁止,说着句话的人一定是一个大大的蠢才,放弃祭祀祖先,就是背叛家族,背叛自己甚至是背叛自己的民族。

   因此,当我们在祭祀祖先时,应该怀着虔诚的心,表现出自己的诚心诚意,每一个家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属于自己的家谱,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历史继续传扬下去,让子孙后代都知道他们的发源。

TOP
63#

曾经有一段时间,祭祀活动被认为是封建迷信,但是可以说祭祀活动在民间是没有中断过的。可以看出来,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对自己的家族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对自己的祖先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即使祖先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只要我们活着,就永远不会忘了自己的根。对祖先的缅怀以及与之相关的祭祀活动是后辈对先人的一中怀念,是一种孝文化的传承与体现。所以祭祀祖先的活动是应该被保留的。

TOP
64#

祭奠先祖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对亲人的缅怀,对英烈的追思,是中华名族一种独特的文化,是通过各种各种的祭奠活动,让后人铭记先人精神的一种文化。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节,端午节都是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特别是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缅怀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节日,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的诗辞,已经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族领域,中国民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正是因为屈原的高风亮节,为国家为百姓担忧的精神反应在了他的诗作中,使得人们每年都要缅怀这位爱国诗人,他的高尚情操也是人们祭奠他的原因。因此,我们看得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奠文化,是用以纪念祖先,同时是缅怀先烈精神的一种活动。

TOP
65#

祭祀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祭祀是中国人相信人在死后,只是自身肉体的消散,而其灵魂则是以另一种形式存活于另一个世界,如每年农历的七月十四是中国传统的鬼节,在这天”鬼门大开“,死人可以以鬼的身份来到人间,以满足鬼对亲人的思念,而在这一天,人们也会烧一些纸钱给鬼作为在另一个世界的开销,而现在人们的纸钱逐步发展为一条生财之道,各色各样的宝马跑车,美女,楼房以纸币的形式出现,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我认为这些都只是一些被世俗化的形式,人们采取祭祀是为了寄托对亲人的缅怀之情,而不是把他当做一项任务,人自己做纸币是要在这个过程中想到自己与亲人相处的点滴,现代人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了.
TOP
66#

祭祀祖先,是我们体现孝的一个方面,许多乡村都保留了过年清明时去坟地祭祀祖先,但是有很多人把祭祀的真正意义忘却了,祭祀是为了追念养育之恩,发扬孝道。《祭礼?檀弓》中说到: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说的是在祭祀时要恭敬,假如只图形式而没有恭敬之心,这样的祭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TOP
67#

祭祀时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祖先则是祭祀重要的对象。“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通过祭祀,来表达后代儿孙对祖宗先人养育之恩的报答之情,充分发扬了孝道。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所以每到清明节,爷爷和爸爸就会去坟前祭祖,按我们当地的风俗,女人不能参与这种活动,所以我并没有见识过那种场面,但从爷爷和爸爸虔诚,庄重的神情,以及对祭祀用品的珍重,就足以看出对先人的恭敬。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都是有根可循的,正是这种对祖先的崇敬之情,把大家紧紧的凝聚在一起,向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中华民族时尚“礼”的民族,“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祭祀先人,告慰在天之灵,是对“孝”文化最好的诠释。

TOP
68#

祭祀祖先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
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
但是现在的人,因为没有了对祖先的崇敬,所以什么事都敢做,什么事都不怕,这样是不对的。祭祀虽然有一定的宗教迷信意味,但是更多的时候能唤起人类最古老的崇敬心里,值得我们去做。
TOP
69#

      人们总想自己可以长生,生命可以永恒。西方寻求上帝作为寄托,“信上帝者,得永生。”而我们中国人相信的血脉的传递,信奉的是祖先崇拜,子孙的一代代是已亡人在世上得以永恒的象征。我们尊重并敬仰着我们的祖先,我们认为他们是可以保佑我们,赐予我们幸福的,通过祭祀来传达出我们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可现在我们做的是“去繁就简”,仪式越来越简单,有时也只留下一个形式,只是嘴上说说可是心里却丝毫没有敬重之心,更令人感到可怕的是有的人已不再相信,不再畏惧。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表达自己的一份寄托与缅怀,让不在的不再孤单。
TOP
70#

我们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其实质都是在演孝。“每逢佳节倍思亲”,贯穿过年过节始终的是浓浓的人圌伦情义。祭拜祖先,感恩长辈,敦亲睦邻,关爱晚辈,充盈着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慈爱心肠,唤圌起我们对民圌族文化的记忆,对民圌族精神的认同,唤圌起同根同宗同源的民圌族情,凝聚和睦和谐和平的亲和力。这也是节日的动力、魅力所在。 [em01]
TOP
71#

孝道是中华义理之中最为深远的义理之一,它构成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其影响也渗透到了释道两家的经典之中,对东方之宗教产生了深远意义。至于宋明理学之中,孝的意义便更为精深了!但近年来各地频现平坟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打破了中国自古以来保持的祭祖上坟之风物习俗,从侧面来看乃是一个对孝道的破坏和文化的破坏!所谓“敬天法祖”,祖先当效法之,但是寄托哀思的扫墓祭祖之习若打破,那么这不仅是对文化的打击,更是对传统中国家庭道德观念的一种破坏!
TOP
72#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进行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

很多人这样想,年节祭拜父母祖先,他们究竟没有来受供。根据六道转回,我们的先亡若是还在鬼道,未曾转业为人,当然我们祭拜会有作用。若是先亡已经转业为人,我们祭拜超渡会增加他们的福份。他们增福份,我们在生之人也会增福份。还,《地藏经》说到我们为先亡做七分功德,六分我们自得,先亡得一。再者,祭拜超渡先祖父母,念念提醒大众应敬重和孝顺目前在生的父母和祖父祖母。以及上辈叔伯婶姆、舅妗姑姨,起着提醒的重大作用,故功德无量。

TOP
73#

“清明时节雨纷飞,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每到这时出门在外的亲人总会回来祭祀祖先,目的就是不忘本,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同时寄托美好的心愿。有些人单纯的认为那是迷信,其实不然,这只是我们表达孝心的表现,记得小时候每当清明节时,爸爸都要带着我去上坟,说要我们能记得各位祖先都是葬在哪的,等我上了小学、初中、高中后爸爸也要等到周末我回家了再带着我们哥俩一起去,小时候不懂什么,只觉得好玩,但慢慢长大后我就不是那种感觉了,我感到一种力量,这不是一种迷信,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持着我,指引着我前进,不低头、不放弃,当我去年大一时,清明节没能回去,我感到一莫名的空洞,是的,感觉到无比空虚,一种深深地自责,失落,伤感。祭祀祖先,不是迷信,更不是一个形式,它能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一种精神上的支柱。

TOP
74#

我们每个人都应心存感激,对待人和事物都应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祭祀祖先是我们的一个传统,当我们站在他们坟前,看着逝去的故人,不禁想到要是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的我们,没有他们的努力,也就没有今天的安平生活。祭祀祖先不仅只是一个仪式,而是让我们缅怀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礼节。感激祖先,感激父母是孝道的一种体现。

TOP
75#

祭祀祖先是寻根溯源最好的方式之一,它可以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稳定。一个民族总要有她的根基,可以使民族屹立于世界而不倒的根基。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共同的信仰,而对祖先的尊敬便是我们共同的信仰。一个没有信仰,没有敬畏的民族很难在世界上得到足够的发展空间,更谈不上将自己的民族发展壮大。
前段时间河南地区的平坟事件愈演愈烈,我对提出此种做法的官员表示强烈的抗议!一个没有根的人靠什么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一个没有根的民族怎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对于清明节扫墓这样的祭祀活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加,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祖先的文化,发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良品质。通过祭祀祖先,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之间便有了联系,人与人之间也有了联系,我们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十三亿人民团结在一起,“中国梦"便不是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