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对逝者的追思,也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孔子主张“三年之丧”,认为“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也”。 有一次,宰我对孔子说,“三年之丧”的时间太长了,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一年就足够了。最后,孔子批评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孔子批评宰我是一个没有仁德的人,孩子生下三年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我没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的爱护抚育吗?
我认为孔子主张“三年之丧”其意不是在于时间的长短,而是通过“三年”的时间来检验子女对父母恭敬的态度,检验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是否会随着父母的离世而消逝,这是衡量君子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