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祭祀祖先 [复制链接]

121#

祭祀是很早就留下来的传统,现在很多祭祀文化已经流失了,祭祀仪式也逐渐淡化。传统的祭祀仪式是很隆重的,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也很高。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升级变化,倡导无神论者,人们也就很少举行祭祀仪式了。但我觉得,祭祀是一种信仰,这是人们对祖先或逝者的尊重和追忆。我们可以不参与,但我们不可以抵牾。
TOP
122#

儒家祭祀祖先的意义是为了“追养继孝,,民德厚望”。绝非是驱逐鬼神之类的迷信!
追养是对亲恩的追思和缅怀,血姻归宗族的一种仪式。继孝是为了发扬孝道,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做为 长辈要为子孙树立孝道的观念,彰显家风。如果一个人能逢年过节虔诚的祭祀祖先,那么他的仁义道德是 日趋淳厚的,厚德才能载物,家庭有孝道才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从而帮助实现幸福人生。祭祖成了维持统治秩序与道德关系的一种伦理手段,其目的在于增加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所谓「报本反始,民德归原也」。因而,祭祖以及由此而形户的一系列宗庙制度,就成了中国伦理文化的中心。
TOP
123#

祭祀,是对逝者的追思,也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孔子主张“三年之丧”,认为“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也”。 有一次,宰我对孔子说,“三年之丧”的时间太长了,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一年就足够了。最后,孔子批评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孔子批评宰我是一个没有仁德的人,孩子生下三年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我没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的爱护抚育吗?
我认为孔子主张“三年之丧”其意不是在于时间的长短,而是通过“三年”的时间来检验子女对父母恭敬的态度,检验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是否会随着父母的离世而消逝,这是衡量君子的标准。
TOP
124#

        西周时,孝的观念就已经被提出来,那时,尽孝的方式主要通过祭祀。《中庸》中是这样说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孝道,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承先人未完成的功业。在春秋两季祭祀的时节,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先王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祭祀应时的鲜美食品。“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如今,祭祀祖先的活动一直流传,每年的清明节,还有农历七月半的中元节,都是为了祭祖。人们上香、扫墓、烧纸钱、点荷灯……这些事儿都是为祭奠去世的祖先,缅怀先人,避免后世忘祖。可见行孝与祭祀不可分割。
TOP
12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宗法制的社会,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要好好地追忆先祖,好好地祭拜祖先,能够查清自己的来龙去来是件很幸福的事,我们需要好好珍惜,珍惜的同时,好好祭拜祖先。
TOP
126#

      《礼记》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祭祀可以增强人们的孝心和对长者的思念。祭祀这种形式体现孝文化的深刻内涵。周王朝“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统治观念,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以孝治国。孝是维系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的纽带。孝道文化的发展已经超越家庭的层次,进一步演变为对祖先的尊崇和对天地的祈祷,保佑万民福祉和国家安宁。《诗经·大雅》中的祭祀诗很好地展现了周王朝对祖先的尊敬与对孝的推崇。《大雅·既醉》是一首祭祀武王的诗,“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的孝心真诚不枯竭,全家永远都能得到福祉。诗中用“孝”来称赞君子,把“孝”作为君王应该具有的美德。通过《诗经》中有关孝道的诗篇,我们对先秦时代的孝道也有了深切的感受。虽然当今社会与先秦社会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但父母养育呵护子女、子女照顾爱护父母的亲情以及追求伦理幸福的内涵永远不会改变。我们学习古代的孝道文化,并不是要照搬其伦理道德,而是古文今用,弘扬当今的孝道文化,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TOP
127#

儒家祭祀祖先的意义是为了“追养继孝,,民德厚望”。绝非是驱逐鬼神之类的迷信!追养是对亲恩的追思和缅怀,血姻归宗族的一种仪式。继孝是为了发扬孝道,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做为 长辈要为子孙树立孝道的观念,彰显家风。如果一个人能逢年过节虔诚的祭祀祖先,那么他的仁义道德是 日趋淳厚的,厚德才能载物,家庭有孝道才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从而帮助实现幸福人生。何为孝?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祀之以礼
TOP
12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仪式。用于表达对祖先的追念之情,发扬孝道。古代,皇帝会在春节期间进行庞大的祭祀典礼,祭祀先祖,祈求祖先保佑国泰民安;平民百姓在逢年过节也会准备祭品,祭祀死去的亲人、先祖。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快,祭祀祖先的仪式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在一些民俗浓厚的地方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遗憾的是,这种风俗在当代文化的冲击之下也正在渐渐消逝。
不过,我认为其实仪式都是次要的,毕竟在当代看来,有些祭祀仪式显得迷信,与我们追求科学精神有所不符。无论有没有祭祀的仪式,时时刻刻有一颗感恩先祖的孝心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TOP
129#

祭祀,特别庄重神圣的事情,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对先祖的感念。祭祀的时候,要从内心恭敬,从内心恭敬了,自然而然祭祀的每个环节就不会乱了礼节。祭祀祖先,也是发扬孝道的一种方式,在中国通常会讲祖先保佑这四个字,在每个人关键时刻都会将事情的顺利与否,依托到先人的灵魂上,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方式吧!
TOP
130#

祭祀祖先,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落叶归根在中国传统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这既是一种寻根,跟重要的是一种归属感。是一种回归本真,告诉我们不要忘记你从哪里来,你的祖先和自己的本根。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就是一个专门祭祀祖先的节日,这也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本根。
TOP
131#

做人不能忘本,这是从小父母就会告诉我的。所以每一年清明都会去祭祖。我认为祭祖就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他们的尊敬。这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心安。所以说祭祖也是孝顺的一种。这种活动就是应该世世代代的传下去。
TOP
132#


我想说,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要挺直腰杆说,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每一个龙的传人,都要在内心深处感恩我们的祖先,给了我们这么优美的文化,这么珍贵的遗产,我们就这样无条件地接受了。
TOP
133#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但是,生前养老,没做到乐其心,不违其志,死后那套形式就不必繁琐了,撑面子的事情太矫情了,反而让旁人觉得恶心。要不孝就彻底一点,记住: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其实,父母年老时也并需要多少物质财富,而是你对他所做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他们是这世上唯一的就算你对他们坏他们也不愿恨你的人,你忍心看那双浑浊无光而充满泪水的眼睛吗,不孝的人终会有于心不安的一天
TOP
134#

我在大一做的民俗调查报告写的就是祭祀轴子,祭祖是我们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为了表达我们对祖先的崇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但是我现在看到令我非常失望的现象就是,我们的祭祖仪式正在逐渐的简化和消失,有些人即使参加也就是走个过场,充斥着形式主义的虚伪,如果一切只是为了面子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心诚,那么这是对祖先的侮辱。人只有不忘本才有前行的根基,如果连从何而来都没有弄清楚,那走的越远就越危险。
TOP
135#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祖先并不是所谓的迷信,而是一种孝德,一种对过去的缅怀,对祖先的感激。从普通民众到天子王侯,每年都要固定时间祭祀祖先,留给后世“孝”这一概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