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祭祀祖先 [复制链接]

136#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着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TOP
13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再者,东汉时的丁兰(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见乌鸦反哺恩情受感,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亦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的由来。
TOP
138#

百善孝为先。中国内地关于孝道的教育不如台湾,当今社会,孩子最大,现在的孩子不懂礼数的多之又多,家长惯着孩子,在孝的教育上,从古至今是在倒退的,这源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孩子成为家里的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希望在孝的教育上。我们会越来越好。
TOP
139#

祭祀祖先是孝的一部分,是对祖先的尊重。通过祭祀祖先可以达到教育后人的目的,以祭祀先人的方式,教育后人勿忘本。当体念祖先、父辈创业之不易。尔等子孙后人应当勤俭守业,并努力把先人的事业发扬光大,为祖宗争光,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通过祭祀,让后人知道,我们之所以有今天,全赖祖宗择善而居,勤恳创业,治家有方才有的。
祭祀先人,其实也是家长做给孩子们看的。借祭祀先人,来教育子孙后代勿忘亲情,上当尊老,下当爱幼。对上辈人,活在世上时,要尊敬、要孝顺、要给予生活上的保障。对去世后的长辈,要常加祭祀,经常缅怀。
TOP
140#

祭奠先祖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对亲人的缅怀,对英烈的追思,是中华名族一种独特的文化,是通过各种各种的祭奠活动,让后人铭记先人精神的一种文化。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节,端午节都是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特别是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缅怀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节日,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的诗辞,已经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族领域,中国民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正是因为屈原的高风亮节,为国家为百姓担忧的精神反应在了他的诗作中,使得人们每年都要缅怀这位爱国诗人,他的高尚情操也是人们祭奠他的原因。因此,我们看得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奠文化,是用以纪念祖先,同时是缅怀先烈精神的一种活动。
TOP
141#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虽然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守孝三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淡化了许多,《礼记》中提到的孝的礼仪虽然很多都被我们摒弃,但是其中蕴含的孝道思想——对家长长辈的养育之恩的报答及对其的思念却一直在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中。
TOP
142#

孔子对孝更深的阐述则是在他对子夏的回答。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大小事情,都能够主动承担,不使父母操劳烦心;美味佳肴以及每餐都能让父母先吃,就是孝吗?其实,这些都很容易做到,而要在父母面前能一直保持和颜悦色却是很难的。”的确,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只能做到前面两点,而能做到后一句的只是少数。
TOP
143#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离开(去世),追念自己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者历来尤为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能为国尽忠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那么也不会去期望他对别人忠诚,也不会期望他能对国家忠诚。这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尽自己的一份孝道,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TOP
14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祭祀,是用来追念养育之恩,发扬孝道的。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说做人不能忘根,不能忘本,我深以为然。一个不念祖恩的人是很可怕的。中国人重视传承,有很多时候,房子、田地乃至家具衣服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我们作为后代是享用我们祖先辛苦奋斗一生的成果,而祭祀则是表示我们的尊敬的方式。如果后代只知道享用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东西,而不去尊敬他们,思念他们,这样的后代是不知道感恩的,是没有希望的。终有一天我们的父母也会老去,也会变成一个个冰冷的名字,到那时候,难道我们因为父母已经不在了就不思念父母,回忆父母的养育之恩吗?那让辛苦劳作养育我们的父母情何以堪?现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很多传统都已经面临着挑战,清明节中很多传统的祭祖礼节也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这是我所不乐意看到的,城市发展再快,物欲再膨胀,人的初心不能忘。希望我们都能做不忘根不忘本,有初心的中国人
TOP
145#

《礼记》有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祭祀是用以追念养育之恩,发扬孝道的。曾子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古代历来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实际生活中,对于我的父亲而言,逢年过节的祭祀祖先活动总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我的父亲是一位无神论者,他不相信世间有鬼神的存在,也从不从事迷信活动,而唯独对于祭祀祖先他是相当重视的。是因为,父亲内心存在着对死去长辈的敬意,我认为这是一种孝道的体现和寄托。
有个贬义词叫做“数典忘祖”,告诉我们人是不能忘本的,更不能忘记传统。祭祀祖先在中国具有非常久的历史渊源,随着历史的发展,祭奠祖先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近些年,我们提倡清明文明祭扫,以鲜花代替焚烧纸钱,但是不管其形式如何变化,祭祀祖先的内在精神是不变的。除了追思祖先功过,勉励后世子孙之外,更重要的应当是一种家族认同和心理归属感的寄托和获取。
而对我而言,受我父亲的言传身教,我感受得到,他是极其希望我能够秉承孝道的。并且,我也始终坚信,父母健在时的及时行孝要远远胜过死后的追悔莫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我们年青一代着实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TOP
146#

为什么要祭祀祖先?祭祀先人,目的是为了教育后人。以祭祀先人的方式,教育后人勿忘本。当体念祖先、父辈创业之不易。尔等子孙后人应当勤俭守业,并努力把先人的事业发扬光大,为祖宗争光,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通过祭祀,让后人知道,我们之所以有今天,全赖祖宗择善而居,勤恳创业,治家有方才有的。建立祠堂,乃是为了教育在世的人,让他们知道,我们迁徙到此,已经有多少年代,有多少先人,有哪些先人为我们的家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谁是家族宗亲。举办祠堂酒会,是为了让在世的同宗族人来聚会,让大家彼此相识,增加宗亲情谊,希望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致富,共同为光宗耀祖出力。
TOP
147#

儒家祭祀祖先的意义是为了“追养继孝,民德厚望”。追养是对亲恩的追思和缅怀,血姻归宗族的一种仪式。继孝是为了发扬孝道,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做为长辈要为子孙树立孝道的观念,彰显家风。如果一个人能逢年过节虔诚的祭祀祖先,那么他的仁义道德是 日趋淳厚的,厚德才能载物,家庭有孝道才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从而帮助实现幸福人生。
TOP
148#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是孔子对士大夫,贵族的孝。要求他们做到无违,这个无违用今天的理解来说就一个字顺,当然这个顺字不是盲目的顺从。而是有度,有节,有智慧。祭之以礼这是我们对父母的怀念,是对孝的另外一种方式,慎终追远就是这个意思。在里仁篇中孔夫子就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就是顺,顺从,有礼,有度。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孝要遵循礼,不能违背礼,不论父母是否健在,都应该按照一定的礼去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
TOP
149#

       说起祭祀,我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清明”吧!清明是我们的传统节目,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节气来说,在《历书》中给了很好的解释,“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这样的日子里,去祭祀祖先,我想我们不仅是要表达我们的怀念以及祈求佑护。更是为了铭记先人、前辈的光荣先迹,向他们学习,继承先辈们美好的品质。如果我们对待“事死”能够如同“事生”一样,那么我们可以说是孝之最高的阶层了,正如《中庸》中所说的:“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因为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我们对逝去的亲人是真正敬重热爱的,所以才能不管在死后生前,都能始终一贯对之,不会更改。
TOP
150#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被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时节雨纷飞,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就是对清明节的描述,每到这时出门在外的亲人总会回来祭祀祖先,目的就是不忘本,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同时寄托美好的心愿。但是受了科学教育的我们可能被香蜡纸钱误导,单纯的觉得清明就是一种迷信的行为。其实不是,我们要看到这些祭祀行为之后,人们对先祖的感恩和怀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