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忠: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06#

       第一,在其位,谋其政。

在我国古代,“忠”具有尽心尽力、忠贞不贰、坚守正道等含义。在现代社会,“忠”就是指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在历史上,有荀子的“苟利社稷,不求富贵”,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每个人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作用,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做好自己应做的,正是现在社会人们所缺乏的。

第二,忠不代表“愚忠”。

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忠是要看对象的,忠于一些奸佞小人、破坏事业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忠诚。在清朝刚刚建立时,一些人忠于明朝,想反清复明,这就是愚忠,政权的更迭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明朝灭亡是他的咎由自取,忠于一个已经不得人心的朝政,就是愚忠。对于现在来说,对有权势的个人的绝对服从,个人崇拜等等,就是愚忠,是害人害己的行为。

总结上面两点,忠诚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代表的,在我看来,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才是真正的“忠”。

TOP
107#

    作为秦汉以后的思想文化的不幸遗产之一,在我们的社会中,当人们谈到“忠”这个字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将它与专制时代的政府官员们对于皇帝的无条件的绝对尊崇与绝对服从联系在一起,因此“忠”几乎已经成为专制制度和愚昧思想的代名词,它代表了每一个臣民对于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的放弃,也代表了每一个臣民对于道德和正义的漠不关心,更代表了可以抹杀每一个臣民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以及整个国家的道德和正义的皇权的至高无上性。然而事实上,当我们从一切流行已久的观念中完全摆脱出来,并仅仅依据“忠”这个字本身来理解它时,我们就会立即发现,没有哪一种思想观念比“忠”这个文字所直接表达的思想观念与我们从秦汉以来形成的那种思想文化更加水火难容了。
    很明显,“忠”这个字由“中”和“心”构成 上下结构 ,它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其直接的含意就是指人们的行为不要偏离自己的本性和自己的本心,就是指人们应该不偏不倚地按照自己的良知良能而行动。换句话说,“忠”就是要忠于自己的本性,忠于自己的本心,忠于自己的良知良能。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什么思想观念比“忠”直接表达的思想观念更强调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了。与“忠”直接表达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的意思相联系的意思就是诚实、正直、公正、宽厚与善良。因此,我们不难在各种典籍中找到这样一些解释:“忠,中心也” ,“出自心意为忠” ,“忠,恕也” ,“忠,正也” ,“忠,直也” ,“忠,厚也” ,“忠,爱也” ,“忠,言以中心也” ,“义明而物亲,忠也” ,“竭意不讳,忠也” ,“外强内温,忠也” ,“知无不为,忠也” 。
    应该指出,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以及诚实、正直、公正、宽厚与善良作为“忠”的直接的或引伸的含意,不仅与老子、孔子、孟子等哲学家关于人类的良知良能理论密切相关,而且与中国古代文化对于人类的心灵中存在的良知良能的古老信念密切相关。可以说,“忠”就是对于这古老的理论和信念的直接表达:一切发自人类个体的本心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好的思想和好的行为,因此人类的每一个体的本心直接就是人类每一个体的最好的导师,而由这一最好的导师所造就的人类每一个体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也就是最完善的思想和最完善的人格,它们构成了人类每一个体的诚实的、正直的、公正的、宽厚的和善良的品格和行为的基础,同时也构成了人类每一个体在人类社会中享有幸福与自由的权利的基础。

    说到忠,不得不提到岳飞。他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岳飞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务农。岳飞青少年时先后向周同、陈广学习射箭、枪技,成为全县武艺最高强的人,但因家境贫困,后到相州(今安阳),“为韩魏公(琦)家庄客,耕种为生”。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仙镇,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杀飞,始可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23 19:22:07编辑过]

TOP
108#

忠,固然是好的,从古至今,人们在它身上赋予了很多美好的词语:岳飞精忠报国、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有屈原、比干、箫何,皆得后人美传。但大家也都

知道,这样的忠臣,能有好下场的却真的没有几个。他们为君王死而后已,但却往

往为君王所忌惮、猜忌,最好落得的下场或处死、或郁郁不得志、或含冤惨死、或

自杀以明志。这些人,愚忠。没能遇到自己的伯乐,可叹,可悲。

TOP
109#

忠,从中,从心;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古今最能诠释“忠”的人物有:岳飞 、 林则徐  、华罗庚等

TOP
110#

“在现代社会,‘忠’就是指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而不是有权势的个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要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情况,陈老师对“忠”的解释就紧贴实际,我们要将中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就要遵循这样的方法。奉献、爱国、敬业。
TOP
111#

《忠经》是系统总结和阐述“忠”的专门经典,全书共十八章,全面论述“忠”的意义、作用、实施等问题。《天地神明章》把“忠”说成是天地之间的至理至德,认为“忠”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经》认为“忠”是“为国之本”,其作用“盖莫大焉”,“忠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能固">能固ersonName>君臣,安社稷,感天地,懂鬼神,而况于人乎”。《忠经》对于不同等级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天子君王,下至庶民平民,须各尽其“忠”;且尽忠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君子尽忠,则尽其心;小人尽忠,则尽其力。尽力者止其身,尽心者则洪于远”(《尽忠章》)。“忠”贯穿于个人、家庭、国家,“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忠”的要点在于“一其心”,“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天地神明章》)。所谓“一其心”,就是坚持一种志向,怀抱一种心思,专门为一个主子服务。《忠经》所言之“忠”与先秦古义之“忠”不尽相合,也与原始儒家所言之大相悬殊,甚至有根本不同之处。《忠经》所言之“忠”,既有不少可以继承的内容,而更多的内容则需要扬弃。

TOP
112#

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
  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
TOP
113#

忠,《说文解字》解释为:“敬也。从心,中声。”《玉篇》解释为:“直也。”《增韵》解释为:“内尽其心,而不欺也。”《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六书精蕴》解释为:“竭诚也。”《传》:“事上竭诚也。”

“忠”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有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等多种含义。如“志虑忠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随着中国封建制度形成和加强,“忠”成为特指臣民服从于君主及国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宋代以后,“忠”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到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

TOP
11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届文秘班

姓名:王珈佳

学号:11311002

时间:2011年5月28日

电话:18206739479

“忠”即尽心尽力、忠贞不贰、坚守正道。就是对国家和民族要有忠诚、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对“忠”的精神倡导,养成了中华民族忠于祖国,敬业奉献的民族品格。

热爱祖国并且奉献终生,执着于正义事业并且尽心尽力地完成,朋友、夫妻之间在正道的基础上互尽忠诚。无所偏私、专心一意,慎重、尽心尽力、真心真意为别人谋划。

要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土地,保护祖国疆土的完整和国家民族的统一,热爱祖国的人们而想为其服务和奉献,热爱祖国的优良文化并努力弘扬。忧国忧民,解救祖国于危难之中,关心祖国的兴盛与衰亡,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国家的兴衰作为自己的责任,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报效祖国。自古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颗丹心只为报效国家,为国家的统一奉献其终生,甚至奉献出生命。

要忠于人民,忧人民之忧虑,思人民之苦乐,为人民谋利益,想人民所想,忧人民之忧。居于高位也不高高在上,要把眼光投向人民,为人民的灾难而哀伤,并解救人民于危难之中,抛开自身的私利,以无私之心奉献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忧于人民之前,乐于人民之后,心怀天下。

要忠于正道,坚守正道。尊师重道,谦让于人,正其心术,践行正义,弘扬大道,树立高尚的品德,不随波逐流,用心灵去接受大道,辨别是非、真伪,崇尚美德,使其道义显现于言行举止,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君子自有所得是因为君子依据大道进行修养其身,不断反省自己的所得。如果自己有所得就能够安心地坚守它,从而修养就会更高深,把高深的修养运用自如,左右逢源。

要忠于职守,君与臣、上级与下级、官与民,都应履行自己的职责,按忠诚的原则为上级孝命。古时把违背正道顺从君王的臣子叫谀臣。只有违背君王顺从正道,才叫忠臣。与上结交,不奉承讨好;与下结交,不轻易、高傲。在当今这个和平发展的时代就要要求我们爱岗敬业,忠于自己的事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为自己的职业尽心尽力。

对待朋友和家庭要互尽忠诚,朋友夫妻之间在正道的基础上互尽忠诚之义务。结交朋友,是因为对方的品德而去结交,把以善相责作为朋友相处之道。把指责自己错误的人当成老师,把赞扬其优点的人当做朋友,以奉献自己的人为为敌,拒绝以权势、财利、美色结交朋友。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忘记贫贱是结交的朋友,也不抛弃患难与共之妻。

对过之忠,对民之忠,对道之忠,对业之忠,对人之忠,是中华民族成就了一个忠诚和谐的国家,使国昌盛,让民享乐,社会不断发展。

TOP
115#

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忠诚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蕴含着正直、诚实、信义还有高贵。



从古至今,忠的含义蕴含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国与国之间。包括朋友之间的忠诚,亲人之间的忠诚,夫妻之间的忠诚,个人对工作岗位的忠诚,企业对员工的忠诚。



在电影《忠犬八公》里,狗狗八公在主人维森去世后仍在以前等主人下班的车站,等候了十几年直到去世。在此期间无论刮风下雨,他都等候着主人的归来,尽管别人告诉它主人回不来了,但它仍坚持着。电影还没看完我早已泪流满面,八公的忠诚深深的打动了我。在2010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河南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在于不法分子的斗争中,为了保护人民的财产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保护国家的安全,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样的忠贞,忠诚,无时无刻都在激励着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勇敢的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做一个忠于自己,忠于社会,忠于国家的人。


所以我觉得只有树立一个良好的品行和用心去实践,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诠释忠的含义,忠的珍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0-9 10:00:29编辑过]

TOP
116#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尽忠是做人的根本。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TOP
117#

中国自古就有“忠”的传统,当然,越到后世它就几乎完全变成了臣民对于君上崇敬的代名词,古人所讲的“忠孝难于两全”的“忠”就是专指对君主的忠贞。而事实上,“忠”的含义远远不止此,甚至可以说当“忠”的对象被君主完全垄断之后,“忠”已经丧失了它的本意。中国古人讲的“忠”是针对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任何人的,它的本意是尽心竭力地帮助其他人,而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和地位。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就是说我们每天都要对自身进行适当的反省,以确认自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已经竭尽全力了。正是中国人自古有“忠”的传统,我们民族才能在历史上形成“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等优秀的民族品质,这是难能可贵的。“忠”和“恕”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孔夫子就曾经将自己的学说和智慧概括为“忠恕之道”,这一“忠”一“恕”涵盖了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等修身信条的全部内容。概括地讲,“忠”就表现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恕”就表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就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就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与“恕”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忠”才能赢得更大的“恕”,也只有“恕”才能换取更大的“忠”。“忠”和“恕”在针对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为自身获利,当你不再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作为人生信条的时候,别人也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你“雪中送炭”。而只有你真正能够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时候,别人才会不计前嫌,并在需要的时候做与你共患难的人。因此说,儒家的“忠恕之道”不仅是一种处世原则,更是一种人生大智慧。
TOP
118#

忠,是一种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因为它必然要通过人事才能表现出来。其对象较为广泛,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都要忠。在孔孟那里,"忠"隶属于"仁",忠是诚实的表现,它所传示的精深内涵本身便是仁义。忠诚不仅仅是忠于他人,更是忠于自己心中的道,也是忠于世间万物的大道。忠要求我们具有仁的思想。忠即是尽己谓忠,忠是由心的发挥自己的全力,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儒家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君子能够不息的奋斗是因为强自我出,不假外求,也就是发尽全力而不论身外之事。儒家的公忠是指,“内有体尝万物悲天悯人的仁心,外有强自我出尽己全力的健行,”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忠是我们自己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要求,一种人生的升华,有忠的存在,人们才会有责任感,人生的大道、仁才能得以实现。
TOP
119#

“忠”是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和国家的含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很多关于忠的故事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历史上,有荀子的“苟利社会,不求富贵”,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很好的诠释了忠的含义,忠于自己内心,忠于她人,忠于国家就是对于忠的最好诠释。倡导“忠”的精神,不虚伪,做一个真实的自已忠于自己的内心,尊重别人,热爱自己的国家,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中“忠”的优良传统,才会使得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
TOP
120#

忠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和对人对事的准则,在《说文解字》里是这样定义的:"忠,敬也,尽心曰忠。"在孔子的思想中,忠是诚实的表现,最终表现为仁义,《论语·里仁》里,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主忠信。"。在孔子的思想中,忠并不是忠恕于君主,而是对自己思想品德的一种制约。忠,于今而言,既不拘于时空,也不拘于地域,忠于父母,忠于朋友爱人,忠于国家依旧是我们当下对忠的理解与认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