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主题题解
『忠』在中國是個古老的道德范疇。在古代社會裡,把它作為調整人際關系的道德規范。指臣對君、僕對主、下對上以及個人對群體、民族、國家盡心竭力,永不背離的思想行為。在古代封建社會由於君主作為民族與國家的代表,因此,在一定歷史時期『忠君』與『愛國』是聯系在一起的。可見『忠』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於維持國家與民族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孔子在《論語》中提出『臣事君以忠』,那些忠於君主的官吏稱為『忠臣』,那些背叛君主或乾壞事的官吏稱為『奸臣』。但古代君臣關系中帶有『愚忠』的特征,所謂『君令臣死,臣知危以身而奉』帶有明顯的封建糟粕。因此,『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每一個具體的歷史時期總有其特定的、具體的歷史內容,也有特定的歷史局限。但其內在的抽象的含義,作為一種文脈被傳承下來。它是通過語言這個載體流傳下來的。因為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
在現今老百姓的口頭或書面語言中,與『忠』字組成的詞語比比皆是,而且都具有正面價值,具有真善美的理想訴求。如『忠厚』、『忠實』、『忠義』、『忠告』、『忠言』、『忠心耿耿』等,甚至許多中國人的名字也以取『忠』字為榮,反映了人們的一種價值取向。
歷史已進入了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我們要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對傳統的倫理道德范疇『忠』要加以創造性轉化,剔除其與特定時代相聯系的消極因素,賦予其時代改革創新精神,使其在調整個人與國家社會、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個人關系中發揮更大作用。
首先,在國家與社會這個層面上,我們要大力倡導『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黨』的愛國主義思想。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林則徐曾寫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反映了他懮國懮民,以身許國的愛國情懷。胡錦濤總書記闡述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也在告訴人們要忠於祖國、忠於人民。近年來在各條戰線湧現出一批像鄭培民、牛玉儒、任長霞、宋魚水等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先進人物,他們的感人事跡具有鮮活的時代特征。
第二,在社會組織這個層面,對於行業、企業、機關、學校、社區,要以『忠』的理念、心態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提倡愛崗敬業,忠於職守,企業或單位要扮演好在社會中的角色,個人在企業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現在許多企業都在構建自己的企業文化,目的在於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增強員工對企業的忠誠感,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企業勞動關系,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
第三,在個人層面上,在人與人互動交往中要有忠誠度,要講誠信。在《論語》《學而篇》曾記載:『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說明古人對人辦事是講忠信的,這一點對我們有借鑒作用。如果我們每個社會成員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多一些誠信,整個社會文明程度一定會提高,在婚姻、家庭關系中,我們2001年出臺的婚姻法,對夫妻之間的『忠實』義務作了明確的規定,從輿論、法律上對婚姻中的不『忠』行為起到抑制作用。這對於夫妻關系與家庭的穩定是大有益處的。當然,我們在對『忠』做出具有現代意義的解釋,我們也應對於那些出於忠心、公心,敢乾直言、講真話的人也要給予愛護,這也是一種忠誠。有人把它稱為『第二種忠誠』,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和聲音,對我們的事業是有益而無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