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忠: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51#

现代社会,对家庭的忠表现为对家庭成员的关照,对朋友的忠表现为支持,对事业的忠表现为热爱。对国家的忠就表现为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忠不是只有在国难当头才会显现,所谓“乱世现忠臣”只是极端情况下表现,而忠诚则始终是人的人生坐标。
TOP
152#

忠是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心态中正、立正纠错,作为道德概念,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后在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等少数正确解读之外,多被严重错误解读,并产生了极坏的社会结果。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宋代以后,“忠”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TOP
153#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忠”的精神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违背道义的愚忠,对有权势的个人的绝对服从,个人崇拜等等,这些现象必须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倡导“忠”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忠于祖国、敬业奉献的民族品格。要充分重视网络在大学生忠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互联网的出现,给忠诚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原来分级传达信息的方式,学生和教师获得信息是同步的,有的甚至比教师知道得还早、还多。现在的忠诚教育工作难就难在这里。过去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大家一杯水,现在教师应是自来水,大家要什么,教师就要给什么。但是与此同时,互联网也使忠诚教育工作有了一种全新的手段。网络所具有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性,是传统教育工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都无法比拟的。它速度快捷,人们通过网络足不出户随时能知天下大事。这种迅速、及时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各网站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忠诚教育信息。第二个优势是其广泛性。凭借迅速扩散的信息网络开展党的忠诚教育工作,范围大、辐射面广、冲击力强,受教育对象非常广泛。第三,互联网的娱乐性优势也非常明显。信息网络运用了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使忠诚教育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紧密结合,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忠诚教育工作的渗透效果。因此,要把网络充分利用起来,使之成为加强对大学生开展忠诚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力的工具,要使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开展忠诚教育的主阵地,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与大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切实把加强大学生忠诚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当然,对于对在职民警和大学生开展忠诚教育来说,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要关心公安队伍的健康成长,支持在职民警和大学生忠诚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为在职民警和大学生的忠诚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最后编辑赵晨 最后编辑于 2014-12-13 11:00:52
TOP
154#

忠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TOP
155#

忠,乃忠心,忠诚。作为人的基本美德之一,要求我们在对人上,要忠信,不可背叛朋友,在工作上,要忠心,忠于职守,在对事上,要有原则。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一个真正的人,必会以忠为基石,以诚为本质,如此方可得大自在!
TOP
156#

        至于“忠诚”与“能力”的关系,忠诚是人品,是尽心;能力是本事,是尽力。能力来源于忠诚(忠诚于不断地坚持学习和实践),缺乏忠诚就会失去用武之地,而且极其危险。当然,忠诚也要用能力来证明,若有忠诚而无能力,充其量只能算口头上的效忠。
        总之,忠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责任、一种精神,我们不论身居何职何处,职位如何变动,只要拥有一颗忠诚的心,我们就拥有了个人全面发展的舞台,就可以为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更大的贡献!“忠于职守”,才不会成为空谈,才显得更有意义。
TOP
157#

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
TOP
158#

忠诚的品质就是如此重要。对企业来说,忠诚的员工显然非常重要,而对员工本身来说,能够保有对企业的忠诚度,也十分重要,可以说,拥有忠诚,你就拥有了做事的动力,工作效率就会得到更大的提升,企业和个人都会从中受益。
TOP
159#

忠诚是什么呢?很难讲什么叫忠诚,按传统的意义上说,我们的忠诚就是象书上描述的那样,很优秀的一种道德品格,那是做人处事的原则。物以稀为贵,忠诚之所以在现在看来是很珍贵的我觉得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现在人们的忠诚相对不如以往了。 面对忠诚,我们在不断变化,忠诚在某一程度上就是义气,一义气就容易感情用事那也就是不理智了,这样一来我不知道忠诚是好还是坏,从自己角度出发,忠诚是自己决定的,我觉得自己忠诚但是也许别人从他们角度出发也许就不认同了。在我看来,忠诚是需要付出牺牲和代价的,而其中我们的忠诚是否忠诚的有价值那只有自己知道。通常我们是觉得自己值得的,而通常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是需要牺牲自己一些普遍认为的比忠诚要更值的暂时拥有的东西。 这也就是做人原则吧,没有对与错,只要问心无愧就足以。 每个人都有过不忠诚的时候,但是他们认为他们的不忠诚是问心无愧的那就是可取的。 忠诚要自己去定义,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忠诚立场。
TOP
160#

忠。是全方位的对于人的要求。当然,每个人对于忠的看法和做法也有和大差别。忠分为愚忠,和真正的忠诚。所以,对于中也要变通。应该是双方的收益都达到最大化。
这样才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结果。如果以一种区别化的对比,那结果就只能是牺牲但得不到好结果。
TOP
161#

忠,我们今天多数理解为忠诚、忠贞、忠爱等,也是在多数情况下把它的对象定为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其实“忠”由“中”由“心”,“中”在《中庸》里的解释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而“心”在《孟子》里是与性、命直接相关的,孟子谓:“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中”和“心”所指向的都是我们自己,是教导我们人之为人应该如何的方向。所以“忠”的第一义应该是对自己忠,对自己忠即意味着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时时慎独检讨己过,这也正是反求诸己的功夫,我想这才应是忠的本义吧。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忠诚不忠贞,很难想象他对民族国家也是忠诚的,纵然是忠诚的,这样的忠诚恐怕也是缺乏实质性内容的,故“君子有诸及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然忠并不是自私自利,相反它是在正确合理地定位自己人之为人的所是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悲悯情怀并毅然决然地去承担的大丈夫气概,此之谓忠。这也正是传统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应正确认识而承继发扬。有此“忠”,天地正气莫不浩然期间矣。对自己忠,才能自然而然地对民族国家忠,如同水之就下,火之炎上一般,不是强求,非源于外,而是发自我之赤诚之心,此亦“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也,集义功夫的真谛亦在斯焉。
TOP
162#

忠为忠诚、忠厚、忠信、忠直、忠义。忠是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既具有伦理原则,也有道德规范的意义,又具有个人品德与美德伦理的意义。首先,中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首先我们应该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对父母忠孝;对朋友忠义、忠直;忠于事业,忠于家庭、忠诚做事,忠厚待人,对自己分内之事尽心,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虚假和患得患失。
TOP
163#

   我认为忠就是忠诚,所谓忠,就是中在上、心在下,心向理想,不偏不倚,是为“忠”;言在左、成在右,言行一致,追求成功,是为“诚”。忠诚就是永不背弃理想,就是努力践行誓言;忠诚就是为了正义的事业,所有无悔的选择、永远的追求,无私的取舍、无畏的斗争,忠诚就是坚持理想、经受考验。
TOP
164#

        “忠”是儒家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之一,定义上,一般是指“忠,敬也,尽心曰忠”(《说文•心部》),段注曰“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忠者”;对象上既有对人之忠,例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也有对国之忠,例如“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论语•公冶长》),还有对理之忠,例如“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内容上,一是指一心一意,例如“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经•天地神明》),又如“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中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是故君主贱二而贵一”(《春秋繁露•无道无二》)等;二是指坚持扬善,例如“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上》),又如“以正辅人谓之忠,以邪导人谓之佞”(《盐铁论•刺义》),还如“人以事相谋,须是子细量度,善则令做,不善则勿令做,方是尽己。若胡乱应去,便是不忠”(《朱子语类》卷二十一日)等;三是指始终无私,例如“以私害公,非忠也”(《左传•文公六年》),又如“无私,忠也”(《左传•成公九年》)等。
        方法论上,一是“与人忠”(《论语•子路》),具体包括给自己和他人以“忠告”(《论语•颜渊》)、“忠诲”(《论语•宪问》)等;二是与国忠,正所谓“君薨不忘增其名,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左传•襄公十四年》),具体包括“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左传•僖公九年》),“临患不忘国”(《左传•昭公元年》),“行之以忠”(《论语•颜渊》)等;三是反对愚忠,若君王有错则犯颜忠谏,而非阿谀奉承,正所谓“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也,另外,良禽择木而栖,“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
        现代启示上,除忠于道德、法律外,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忠于职守。作为领导,忠诚是官品,缺了忠诚,就会丢失官德;作为军人,忠诚是天职,没了忠诚,就会丧失军魂;作为百姓,忠诚是本分,少了忠诚,工作就会打折扣。因此,唯有忠诚,才能爱岗敬业,成绩斐然。这是名利、地位和财富等所不能取代的。第二炮兵基地原总司令杨业功,为国铸剑41载,克己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其次是忠于人民。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回报他们的最好方式是时刻把群众利益放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上。“草鞋书记”杨善洲把“农转非”的指标让给其他群众,就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对百姓的厚爱和忠诚。当然,“巴山红叶”王瑛、“当代雷锋”郭明义、“马背上的天使”梅莲等也都是如此,其事迹详见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总之,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关系,新的任务,“忠”的合理因素已被加以了批判继承,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中获得了新的发展与生机。目前,社会和人民呼唤着新的忠诚及忠信,时代和国家催生着新的忠厚、忠直及忠义: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理论体系正在不断被完善,一个忠于理想、忠于道义、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和谐社会正充满希望地向我们走来。
TOP
16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仁”之道须以“忠恕”之道行之,这就是“吾道一以贯之”。“忠恕不可谓之道,而道非忠恕不行。”“出自心意为忠”、“中心曰忠”、“爱利出中谓之忠”,要做君子仁人,就必须使自己的言行,不能虚饰遮掩,而是要出于自己的真心真意、己心己意。
一个人生而必定有自爱之心,为己之心,也就是说有“己欲”,或者说是有自己的理想志向。因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无求。”(《荀子•礼论》)孔子明确地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甚至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因为“己欲”并不等于私欲,或者说,并不等于一己之欲。作为君子仁人,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要排斥“己欲”,而是满足“己欲”要“以其道得之”(《里仁》)。否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而且,既要满足“己欲”,也要满足他人之欲。因此,“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这就是“忠恕”之道的“忠”,就是要忠于自己的理想志向,并积极主动地去实现它,要有所为。因此后人多解释“忠”为“忠以尽己”、“尽己之谓忠”。忠于并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志向,要首先自尊自重、自问自省、自我约束、自反而躬、自我实行,首先作得一“仁人”,也就是孟子所说的 “自反而忠”、“自反而仁”。孟子还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君子仁人怀有修齐治平的理想志向,正是因为忠于自己的这一理想志向,才把自己认为是美好可欲的东西推介施诸他人,而且宁肯自己少私寡欲,也要胸怀天下,立人达人。所以,“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反身而诚,然后能忠。能忠矣,然后由己推而达之国家天下。”然而,不管自己如何的“忠”和“诚”,如果想把自己的东西推及他人和行施天下,就有一个必要的限度不能突破,那就是自己不欲不求的事物,不能推介施诸别人,这就是“恕”的原则。“如心曰恕”,用孔子自己的话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用《中庸》的话讲,就是“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惟有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才能由己推人,得人之心。所以后人多解释“恕”为“恕以及人”、“推己之谓恕”。
实际上,“忠”就是“恕”,“恕”就是“忠”。从广义上看,己之所欲,也包括欲不要自己不欲的东西;而己之不欲,也包括不欲要己所不欲的东西。因此,“忠”与“恕”是一体两面,或者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所以当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时候,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在这里,“恕”就包含“忠”。可见,自己所欲所求的东西,主动施诸别人是“仁”;自己不欲不求的东西,强行施诸别人就是“不仁”。因此,孟子说:“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孟子•尽心下》)进而言之,践行“忠恕”之道即为“仁”,否则就为“不仁”。所以孟子记载孔子的话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正是能将“忠”和“恕”合二为一,以己度人,由己推人。所以钟泰说:“抑忠则未有不恕,恕亦未有不忠者。忠者尽己,恕者推己。己之不尽,何有于推。苟不能 推,又何所尽?故忠恕多并言,或单言恕,而忠即在其中,单言忠,而恕即在其中。不得歧而二之也。”
“自处而不为利欲所支配,而念念不苟,是‘忠’;处人则视人如己,不侵人以私利,是‘恕’。如此锻炼意志,即是达到‘仁’之境界。” 可见,“忠”与“恕”的区别实际就在于,“忠”更倾向于主观的个人情感意志,而“恕”更倾向于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