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忠: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6#

“忠”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一直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但自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经由政治价值的渗透,“忠”的内涵被人为地阉割和缩小,成为“臣事君”的专一政治道德。经过近代进步思想家们的拯救和改造,“忠”的原始意义才得以复归和发展。在现代中国,“忠”的内涵因自觉地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因而包含了更多理性化和民主化的内容。

  忠,既是一个伦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本文从管仲不死纠难谈起,旨在发掘为臣之道对"忠"的正确诠释,力批臣子对君主无条件地愚忠.其中,管仲释"忠"为臣应忠于江山社稷而非为一姓也:孟子释"忠"为臣应忠于民众非一君也,并且,臣可弑ersonName ProductID="暴" w:st="on">暴ersonName>君;黄宗羲释"忠"为君与臣皆为民众之仆,二者皆应忠于民众.他们一步步将"忠"ersonName ProductID="从" w:st="on">从ersonName>君主专制和封建专制的藩篱中游离出来,最大程度地揭示出了民本思想的内涵,值得今人思索。
TOP
17#

学历史时,每逢学到“文化大革命”,总是觉得胸口堵得慌,为那些在这场大动乱中冤屈至死的革命家和知识分子感到愤怒不平,比如刘少奇老舍,同时也为那些怀有满腔热情却用错了地方的红卫兵感到悲哀。

“文化大革命”,这场由毛泽东主席发起的革命,导致了中国十年动乱,迫害了多少人才,最重要的是它让这个错失了赶上发达国家的最好机会。

这场革命源于左倾错误,也源于对毛泽东主席的愚忠,这种愚忠导致了对毛泽东主席的强烈的个人崇拜,耶最终由了那一批愚忠的红卫兵。

倡导“忠”的精神,却不是让我们愚忠,我们应该坚决杜绝违背道义的愚忠,对有权势的个人的绝对服从,个人崇拜等等行为,做到真正的忠。

TOP
18#

忠是伴随封建社会而产生的伦理道德 ,其初意是指利民、利公、利国 ,属于政治伦理的范畴 ,是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原则。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忠的涵义 ,增加了利他的内涵 ,将忠扩大到社会伦理的范畴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范围。“忠”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大价值。现代社会的弊端最主要的是缺少了利民、利公、利国、利他的公德之心 ,而忠正是纠正这些弊端的良药。

的原初含义,乃是发自内心、尽心。本义上的忠并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人,它只对己心负责,是一种抽象的道德原则,必须在同其它社会成员的交往中得到落实和验证。古代知识分子实际上是以事君事主的职业的,忠君实际上就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职业道德。忠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忠即原初意义的忠,狭义的忠则是这一抽象的道德原则在君臣关系上的具体化和对象化。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退出历史舞台,狭义的忠便失去了对象。广义的忠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通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活动表现出来。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TOP
19#

在中国古代,具有尽心尽力、忠贞不贰、坚守正道等含义。在现代社会,就是指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而不是有权势的个人。爱国精神是指热爱祖国的人民、土地、文化,并为之奉献的精神,是当代中国需要大力倡导的精神。在历史上,有荀子的苟利社稷,不求富贵,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违背道义的愚忠,对有权势的个人的绝对服从,个人崇拜等等,这些现象必须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倡导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忠于祖国、敬业奉献的民族品格。

儒家作为道德范畴,还ersonName ProductID="包含有" w:st="on">包含有ersonName>君臣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各应该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应该依礼使用臣子,臣应该忠心事奉君主。鲁国的正卿季康子问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子回答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孝兹,则忠是说如果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民众就地对你尽忠竭力了。这里的主要是指臣下对君主,下属对上司要尽心竭力服务的道德关系。孔子的学生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一次交代时,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忠矣。这里说的是指尹文子对国家民族的忠心。可见,儒家的除了规范一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之外,还规范着上下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

“从命而ersonName ProductID="利" w:st="on">利ersonName>君谓之顺,从命而不ersonName ProductID="利" w:st="on">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君谓之篡”。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朋友之间都要忠诚。朋友之间只有忠诚才能平等对待,相互相处才能没有秘密,才能想真正的朋友一样无话不谈。

通过学习忠,我们明白了,要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正道,要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更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道德观和个人品质。如果一个人不能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话,那么对其他人来讲,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TOP
20#

   “忠”,是一个很大范围的优良的思想传统,它有着很多方面的内在含义,像忠诚、忠良、忠恕啊,还有忠贞不贰、尽忠职守啊等等。

    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爱国,是的国家的确是忠的一个对象,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它的对象是很多的:比如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友谊,对自己的职业和事业,对自己的的民族,对自己的国家......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认为,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是的,我们的生活中为和许多人,许多事发生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忠',也是必不可少的。

    热爱祖国并且奉献终身,执着于正义事业并且尽心尽力完成,这是义理经典赋予忠的内涵。“忠,敬也,尽心曰忠”、“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是的,忠就是应该尽心尽力。热爱祖国的土地并加于保护,热爱祖国的人民并为之奉献,热爱祖国的文化并努力弘扬。这是义理经典对忠于祖国的理论诠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精忠报国”是岳飞对国家的忠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对祖国的忠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当然,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并不是要求我们要随时为了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是有一颗以祖国为荣的爱国之心,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

TOP
21#

忠,首先让我想到国家,因为国家是靠无数的人民组成的,有了国家才有了我们,所以一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其实是自己对自己的忠诚,只有终于国家,国家才会安定繁荣,自己也才会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TOP
22#

忠是伴随封建社会而产生的伦理道德 ,其初意是指利民、利公、利国 ,属于政治伦理的范畴 ,是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原则。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忠的涵义 ,增加了利他的内涵 ,将忠扩大到社会伦理的范畴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范围。“忠”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大价值。现代社会的弊端最主要的是缺少了利民、利公、利国、利他的公德之心 ,而忠正是纠正这些弊端的良药。

TOP
23#

“忠义”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核心思想。《三国演义》第一回“桃园结义”的誓词中说“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忠于刘汉王朝是刘关张共同的政治理想,对刘关张来说,“结义”就是为了“尽忠”。
《三国演义》中的“忠”是相对的,人们常常通过政治、伦理和功利的不同选择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倒戈反水、择主而事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义”在《三国演义》中却是绝对的,内涵也很丰富。比如君主之义在于“仁”;臣子之义在于“忠”;朋友之义在于“信”兄弟之义在于生死与共等等。刘关张之“义”之所以为后人推崇,是因为他们的“义”是所有这些“义”的集中表现。而不义的行为则会受到强烈谴责和鄙视。同样是投降,马超、黄忠却有别于魏延,前者之举得到认可,因为他们的投降是迫于无奈,而后者的主动行为却被认为是“不义之举”,用诸葛亮的话说,“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再看吕布英勇无敌,但他因屡屡倒戈反水,背上了背信弃义的恶名。在《三国演义》中,“义”是判断人品、判断是非的最主要标准。故而魏延救黄忠、杀韩玄、献长沙三功合一,仍无法抵其“不义”之过,几乎被斩,只为刘备担心“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才得以苟活。“义”这一标准的绝对性由此可见一斑。也正缘于此,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 “放虎归山”的行为被誉为义举,可见《三国演义》中的义在忠之上。一个义字感天动地,而忠在现实面前生出许多权变而显苍白无力,倍感无奈。

TOP
24#

忠,即是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理想。如《水浒传》中李逵对梁山,对宋江的忠诚,宋江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等等。忠看似容易,实际做起来很难。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虚荣抛弃了自己的理想,抛弃了自己的信仰,时刻能保持清醒,保持忠诚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TOP
25#

忠诚是一种品质,也许当今社会已不再过多强调忠于某一个人,但忠诚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需要一直发扬下去。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都是对“忠”的新的阐释,但是这一“忠”必须是有原则的忠诚,盲目的、绝对的服从不是忠的表现,而是历史的倒退。[em07]
TOP
26#

忠诚是一种品质,也许当今社会已不再过多强调忠于某一个人,但忠诚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需要一直发扬下去。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都是对“忠”的新的阐释,但是这一“忠”必须是有原则的忠诚,盲目的、绝对的服从不是忠的表现,而是历史的倒退。[em07]
TOP
27#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 语·雍也》)  
  
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TOP
28#

《说文解词》说,“忠,敬也,尽心曰忠,从心”,从忠字的本义说,就是人们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现在我们对忠的态度:我们要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这是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基础,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品质。
TOP
29#


  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宋代以后,“忠”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TOP
30#

忠诚,何谓忠诚?它在古代封建社会体现的是一种对他人绝对服从的单方面的道德义务,臣民于君主,这一点毫无疑问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方便对人民的统治,忠的出现,通常伴随的是义,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忠是一种义务,而义通常是自发地,为了承诺,为了誓言,古往今来,无数的义士不断地为我们诠释着这种高尚美德的含义,其实说的明白些,义也是一种忠,忠于信念,忠于内心,忠于苍生,义是自由的忠,尽管古代的统治者们用忠去束缚人的行为,但是,人是充满着主观性的生物,尽管有着这种冠冕堂皇道德枷锁,但是在矛盾中,总会有人做出应有的选择,我欣赏岳飞的豪气万千,但是却无法认同他对腐朽的政府的愚忠,即便是在那样的年代,他还是更在乎名声,这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念早已深深的烙在了臣民心中,可是,沉默不代表是妥协,即便制度如此,还是有人去为了心中的正义去为自己争取,自由,平等,永远是人类伟大的理想,即便这种遥不可及的追求始终可笑,但是,又岂能因声音微小而不呐喊?所以,才会有抗争,所以,才会有变革,试问,当那所谓的忠诚已经很触及自身道德底线的时候,还有什么理由去遵从那古老的教义呢?中世纪欧洲黑暗的岁月里,教会的统治下,照样有数不清的人为真理而战,他们很清楚自己的下场会如何,异教徒,神的背叛者,他们被绑在柱子上承受烈火的炙烤,信念却烙印在他人心中,教皇们不会想到,那些愚者,就像是神话的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让人获得光明,舍身成仁,只为那不受污染的内心。时代在不断更替,忠义的定义也在变化,可是,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能不能为自己保留一份,属于自己的忠诚?即便不被他人所认可,也至少要做到,无愧于内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