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忠: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6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在当代社会,忠诚、爱国、敬业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并付诸行动的。说到“忠”,我们都会想到岳飞“精忠报国”的典故。岳飞抗金,虽为佞臣所迫害,却如孙中山先生所言,“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在今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我们的中国军人训练有素,他们整齐划一的步伐,洪亮的口号都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民族的强大离不开忠于祖国的人民,离不开伟大的民族精神。同时,一个忠诚的人还应该是有着敬业精神的人。试想,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少热爱的人,怎么会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突破,做出贡献呢?一个敬业的人是融于社会这个大家庭的,说到底,是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归属感的,这样的人才说得上是一个忠诚的人。当然,“忠”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也可以体现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不能称之为“忠诚”。随着我们国家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的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精华被抛到脑后,一些腐朽的思想开始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充斥着年轻人的脑袋……我们的民族复兴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我们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牢记一个“忠”字,把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精华继承、发扬。
TOP
167#

忠义,千百年来都是中国人乐谈的话题。从孔孟谈到的忠于朋友,到三国时期桃园三结义,到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再到如今钱学森的鞠躬尽瘁。我们深知忠义就是要忠于朋友,忠于兄弟,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社会。
在中国,不忠不义的人会背上千古的罪名。纵观历史,奸臣贼子哪个是忠义之士呢?千年年来文化的积淀,洗涤着忠义的不朽金牌,在大浪淘沙中唯有忠义之人闪耀着最夺目的光彩。
如今,中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忠义灵魂的中国人必将对国家对人民有忠有义。他们才会将自己的热血挥洒在这片有很强生命力的土地上,才会点燃激情,传递梦想,朝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坚定地前进。
TOP
168#

  “忠”是我国传统社会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忠”的思想起于夏朝,“夏道遵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在春秋之时,“忠”已是很普遍、很重要的观念。孔子时,“忠”的思想侧重于事君、治民、待友、处世四方面。春秋之末,虽周天子在朝,然五霸迭起、诸侯并立,天下有才之士游于各国之间,“君择臣,臣亦择君”,此时君与臣的关系是一种颇为灵活的人际关系,虽说事君也讲忠义,但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君臣各有其责,“忠”是条件,还不是后来的“君为臣纲”,而且孔子所说的“忠君”最重要的含义是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民族,所以《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子文三起三落而尽忠职守,使政事不绝,孔子称赞他是忠于国家的表现;邓小平三起三落,不是因为无政治才能,而是被陷害,但他仍忠于自己的国家,与令尹子文的“忠”一样让人起敬。《说文·心部》;“忠,敬也。”段玉裁补“尽心曰忠”。《广韵·东韵》:“忠,无私也。”孔子教育弟子与友交往要“忠”,即有“尽心尽力”的态度,所以曾子一日一省,第一省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后来,天下一统,历代统治者实行“外儒内法”的政治手段,把法家提倡的“君为臣纲”深植入“忠”的思想里,使“忠”偏向于臣民对君主的无条件尊敬、崇拜、服从、现身、忠贞不二,如此“忠”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来僵硬死板。
TOP
169#

忠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关乎国家,关乎社会,更关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乎家庭夫妻的相处,可以说是个人修养显现于外的重要德性。而在以前,可能说到忠,我们第一反应就是爱国精神、奉献精神,但同时又和愚忠相联系,导致对忠的不同解读的出现,但也不得不说,正是因为这样的怀疑、反思,使得忠的含义不断地丰富起来,不断地更能接受挑战。在我看来,忠的含义并不单调,甚至与内在的其他德性紧密相连,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最后的支撑,都是道,无论是天道、自然因果律,还是我们建立的道德律,道的公正一直就在那里,只是在于跟人不同的解读。对于国家、社会、他人、亲人,该如何对待,我们也总有自己的价值观来对应,外在国家状况如何、社会状况如何,他人对自己如何,有时也只是看自己怎么看,自己心中有正道,就能活得坦荡,面对抉择也就简单起来了,愚忠不愚忠,圆滑不圆滑,有时都只是看自己有没有坚守自己的道而已。也许这样一想,面对存在缺陷的国家,面对不够光明的社会,我们更能有底气地活出自我,而从另外一方面看,人无完人,有何况庞大的由人组成的国家、社会,我们在尝试对自己的完善,国家、社会也一样,都在尽力地摸索。
TOP
170#

古人万事以忠为重,重三纲五常,忠乃其中的臣以君为纲,事君能致其身也。对军权和国家鞠躬尽瘁,无条件的忠诚。为忠,岳飞“风萧萧水寒兮,壮士一去不负还”;为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为国献身,忠贞不渝的行为,注定了青史留名,永垂不朽!
TOP
171#

忠,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思想之一。自古及今,忠就被捧得很高很高,以至于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诸葛孔明愚忠一生落疾而终,现在的誓词夜随处可见:我们永远忠于祖国……是的,忠是没有错,但是环境错了呢?有时候,让一个有能力的独裁者领导这个世界远比一群高呼共和主义的愚民有益的多。道家讲究无为,但却并不是无所作为。既然决定要忠那就应该有自己的判断,知道怎样才是最有益于自己所尽忠的对象,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听从愚忠。正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只要建立了正确的信仰,并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贯彻到底,这就是忠。
TOP
172#

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
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TOP
173#

“忠”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
“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
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
汉以后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其伦理内涵具有很深的社稷意义。
TOP
174#

忠是包括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对自己尽忠,另一方面是对他人尽忠。 在《论语》中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学说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仁义二字,忠与恕可以看成是实行仁义时的态度。忠可以解释为忠于自己内心之中的仁心,可以引申为“在其位谋其政”,自己在什么地位最应该尽心履行所应该的责任。忠与恕其实是一体的,忠是对自己内心来说的,恕是对别人来讲的,恕在《论语》中的解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去行事,可以说是对别人的“忠”。
TOP
175#

我对“忠”的理解就是忠诚,忠诚于人,忠诚于事,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信仰。时刻保持一颗虔诚的心对待周围的人事物,但是正如文章所说,忠诚也要有东西限制,不然极有可能变成愚忠,在我看来,愚忠都可以算作痴傻的一种,固有可感动之处,但是正因为它超出了现实的范畴,达到至高的道德美,我们才会感动。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一些,要在“仁、义、智、毅”的原则纠正下应用于现实生活 ,这才是正确之道
TOP
176#

在中国古代,“忠”具有尽心尽力、忠贞不贰、坚守正道等含义。在历史上,有荀子的“苟利社稷,不求富贵”,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倡导“忠”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忠于祖国、敬业奉献的民族品格。
TOP
177#

忠、忠诚,是自古以来广被推崇的一种品德,要忠于自己,守住自己的原则和本心,忠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忠于自己,才能有更高的觉悟和责任感去忠于人民,忠于国家。
TOP
178#

时代在发展,忠义观在与时俱进,但是仍然有着丰富而深远古朴的含义,国家、人民、家庭、我们的忠诚使得我们更加接近一个完整而大写的人。
TOP
179#

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而不是有权势的个人。说说忠里的爱国精神。前一阵的表情包大战,大陆网友翻墙到推特等社交平台和台湾网友斗了一阵表情包,发了大陆的美景美食,没有骂脏话,没有不雅行为。甚至面对台湾网友的侮辱也能友好的回应。现代的爱国精神,现代的忠诚不再只像从前那样需要牺牲战场,献出生命。现在的年轻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国家的忠诚,我不能为国家捐躯,但我可以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而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没有把忠诚时时挂在口上,我们把它记在心里。
TOP
180#

朱熹在《论语章句集注》中说“尽己之谓忠”。人最难的、最难得的就是忠于自己的本心,随着年龄增长,接触人群增多,我们逐渐变得世故,保持一颗忠于自己的心越来越困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