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忠: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211#

正是中国人自古有“忠”的传统,我们民族才能在历史上形成“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等优秀的民族品质,这是难能可贵的。“忠”和“恕”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孔夫子就曾经将自己的学说和智慧概括为“忠恕之道”,这一“忠”一“恕”涵盖了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等修身信条的全部内容。概括地讲,“忠”就表现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恕”就表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就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就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与“恕”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忠”才能赢得更大的“恕”,也只有“恕”才能换取更大的“忠”。
TOP
212#

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忠是要看对象的,忠于一些奸佞小人、破坏事业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忠诚。在清朝刚刚建立时,一些人忠于明朝,想反清复明,这就是愚忠,政权的更迭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明朝灭亡是他的咎由自取,忠于一个已经不得人心的朝政,就是愚忠。对于现在来说,对有权势的个人的绝对服从,个人崇拜等等,就是愚忠,是害人害己的行为。
TOP
213#

《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分内义务的美德。
忠者,德之正也。从造字可以看到,忠,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以不懈于心为敬,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百度百科)忠是儒家的所提倡的道德准则,曾子说孔子的思想可以用忠恕二字概括。忠,即尽心为人;恕,即推己及人。在中国古代有忠君爱国思想,但是这个君往往不仅指君王。忠君思想往往指的是为天下尽忠。如果君王失去天下民心,王朝也会走向灭亡。
最后编辑2018201875 最后编辑于 2019-12-22 00:28:34
TOP
214#

忠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诸葛亮说,“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体现出来的便是一个人对于国家要忠诚,要忠于自己的国家,有为国家奉献的精神。《论语》中有一段话: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其进行现代解读,就是无论官职和岗位大小,都要体现出忠诚来,就是各自按照岗位的规则和规范对他人行事,这体现的是忠于岗位。孔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朱熹认为“尽己之谓忠”,就是对自己要诚实无欺,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忠于自己的内心。
TOP
215#

忠之意指,不仅是对君王的无条件服从,而是在君王贤德的前提下的效忠,而非愚忠。忠,是对正义之事,尽心力去完成,心怀恭敬,忠诚无私。曾子言:“忠者, 德之正也。恪守公正,需要勇气,需要深思,需要责任心。心智末触及“忠实” 的真谛,常常会随波逐流,被偏狭的浅见所误导。忠,不是愚忠。忠实于真理、正道,而不被某些假象、虚浮的光环迷惑,也不被貌似强大的威胁恐吓,坚持真与善的信念,就能找到走出困境和困惑的方法。
TOP
216#


儒家忠观念先秦儒家“忠”是立身准则,待人接物的应有范畴。曾子曾总结孔子的思想:“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什么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对忠的解释。孔子进一步告诫弟子“与人忠”,就是对待别人不能巧言令色,要实心实意,真诚无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显而易见,这里的“为人谋”并不是专指为古代帝王一人“谋”,而是一个广泛的称呼。由此,“忠”也成为了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用作反省自己。今天先秦儒家“忠”是处理君臣政治关系的基本准则。《论语》记载鲁定公曾问孔子君臣关系如何相处。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说的是君王对待臣子要以礼相待,臣子才会对君王以忠心。由此可以看出 ,孔子的忠是一种选择性的忠、有原则的忠 ,肯定了臣子的尊严和人格。
TOP
21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忠”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过17次,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忠”这个道德规范,“忠”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公而无私之谓。《说文》:“忠,敬也。尽心曰忠”。《广韵》:“忠,无私也”。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杨倞《荀子·礼论注》:“忠,诚也”。“诚”、“实”同义,即“忠”是诚实无欺的意思。孔子说:“主忠信”,对人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孔子的学生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总起来说,中心为忠,“中”是中正不偏邪。即“忠”含义是尽心竭力、无私、诚实。“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是指自己内心中一种真诚地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作事的行为,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儒家“忠”作为道德范畴,还包含有君臣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各应该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应该依礼使用臣子,臣应该忠心事奉君主。鲁国的正卿季康子问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子回答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孝兹,则忠”是说如果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民众就地对你尽忠竭力了。这里的“忠”主要是指臣下对君主,下属对上司要尽心竭力服务的道德关系。孔子的学生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一次交代时,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忠矣。”这里说的“忠”是指尹文子对国家民族的忠心。可见,儒家的“忠”除了规范一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之外,还规范着上下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

    首先看“忠”的在管理中价值和意义。何谓“忠”,孔子没有直接作出解释,朱熹解释为“尽己之谓忠”,通常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忠”。因此,“忠”的本来意义是:尽心竭力、诚实无欺的意思。
TOP
218#

《说文解字》注“忠”为:敬也;尽心曰忠;从心中声。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朝则从君之命,在家则随父之制,然后君父两济,忠孝各序。”《晋书·庚纯传》,又有《管子·五铺》言:“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即使中国古代封建思想中的对于女子要求的“三从四德”也体现了“忠”的含义。“忠”字,上中下心,“中”指不偏不倚。可见,不偏不倚的用心可指“忠”。“忠”字在古代多指在下者对于在上者不二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不仅要忠于祖国,忠于党和人民,我们同样可以忠于自己的信仰,忠于自己的感情,忠于自己。那要怎样做到忠呢?一方面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忠”的对象,树立正确价值观,而不是盲目崇拜;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自我建设,努力提高自己,必要的时候能做出实事,而不仅限于个人情感上。
TOP
219#

马融所著的《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意思是: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分内义务的美德。忠者,德之正也。从造字可以看到,忠,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以不懈于心为敬,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意思是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忠”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与范畴。孔子提出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一次,他的学生子张问什么是可以到处都能行得通的办法,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之邦也会畅通无阻;反之,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谈起“忠”的时候人们会自然想到历史上的那些名臣清官爱国将士,如屈原、苏武、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包拯、岳飞、文天祥、于谦等等,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萦怀在胸的是民族大义,百姓的安危,这正是他们的忠贞之处。如三国时诸葛亮心怀济世安民的夙愿,择仁君而辅之,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白帝托孤的信任,在《出师表》中表达了自己临危受命,忠心如初,独支大局,力挽狂澜,直至南中平定,百姓丰衣足食,后继续辅助后主渴望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他的忠于职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TOP
220#

儒学最初的忠是指社会各阶层在各自位置的忠诚,也就是指对人际关系的忠诚。君臣父子,各安其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并没有强调谁必须对谁付出绝对的忠诚,反而这份忠诚是双向的、相互的,君主可以获得臣子的忠诚,但同样也要对臣子忠诚。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互信,只不过这个信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有等级差异的。这种忠本质上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维护和社会秩序的维持。后来忠在历代统治者的改造中发生了异变,成为了一种愚忠,对君父的绝对服从,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而今天我们提出的忠,侧重的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一种符合今天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
TOP
221#

忠的对象要忠于大义,忠于人民群众,为社会的长期稳定为出发点,才是正道的忠。以个人之间,小利益团体之间的利益为优先,伤害人民大众,靠垄断或者其他方式的忠则有可能偏向于愚忠,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要对忠有自己的认识,不为一己之利,而为他人的利益优先,以给他人带来利益的同时,给自己带来利益,发展自己,才是最好的忠。
TOP
222#

“忠”的同时更要注重“义”,没有义的忠就是违背道义的愚忠。在当今社会,“忠”就是指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我们要倡导“忠”的精神,做到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养成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品格。
TOP
223#

“忠”,《玉篇》解释为:“直也。”《增韵》解释为:“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广韵》解释为“无私也”。因此,对“忠”最原始的解释就是竭尽全力地做事、真诚地与人交往。其次,“忠”也有政治层面的含义,《论语·八佾》中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可见,在孔子看来,“忠”是下级应该对上级所有的道德属性。

“忠”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它与其他德目(如仁义礼智信恕孝悌等)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道德观念中,深刻地体现在每个人身上。“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今天,“忠”的含义往往形容对于某件事的不偏离,始终如一。如人们常说忠于婚姻,忠于自己的信仰,忠于自己的祖国。
TOP
224#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提起岳飞,多少人为其精忠报国的故事所打动,又为其不幸的结局唏嘘。一方面人们颂其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却又为其愚忠皇命,壮志未酬身先死感到不值。那当今,我们所倡导的忠是什么含义呢?
在现代社会,“忠”就是指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而不是有权势的个人。爱国精神是指热爱祖国的人民、土地、文化,并为之奉献的精神,是当代中国需要大力倡导的精神。
对于古人古事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认识到他们的不足,同时发掘其合理的精神内核,为今所用。
TOP
225#

忠,既是一个伦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本文从管仲不死纠难谈起,旨在发掘为臣之道对"忠"的正确诠释,力批臣子对君主无条件地愚忠.其中,管仲释"忠"为臣应忠于江山社稷而非为一姓也:孟子释"忠"为臣应忠于民众非一君也,并且,臣可弑暴君;黄宗羲释"忠"为君与臣皆为民众之仆,二者皆应忠于民众.他们一步步将"忠"从君主专制和封建专制的藩篱中游离出来,最大程度地揭示出了民本思想的内涵,值得今人思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