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智: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21#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变。”“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谋略。我认为,是支撑一个民族不断进取的源泉之一。在中华文明历程中不难发现,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所带来的思想奇葩以及这些思想的不断发展后创造出来的智慧,直到当下的社会,整个民族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教育。即使放眼世界历史,每个人都不能忘记那个辉煌而伟大的轴心时代!这些先知们所创造出来的,将被人类永远地传承下去!(部分引用上述评论)

TOP
122#

智,就是一个儒者应具备的知识。《论语》的第一章就是用来论述学习的,说明儒家对智的重视。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孔子虽然佩服那些决定聪明,生而知之者,但孔子认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他说自己“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智的学习上,有“五好”,即:好古、好问、好习、好师、好用。也就是说要继承文化遗产,要不耻下问,要温故而知新。要懂得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播出去,要学以致用。
TOP
123#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TOP
124#

一个关于“智”的故事:

古时有个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这两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白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又打伞不是多此一举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 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白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又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秀才一听,觉得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结果居然中了个探花。

一个问题不可能只有一种答案,智慧的人就会看到更智慧的解释!

TOP
125#

在儒家文化中,“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儒家五种重要德目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智”在古代作“知”,《说文解字》说,“知词也,从口从矢。”徐颢之《说文解字注笺》认为,“知,智慧及知识之引申,故古只作知。”其有聪明、智慧、知识之意。儒家将“智”列为“五常”之一,赋予了“智”道德意义,使之成为儒家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成为仅次于仁的重要德目。 孔子认为,“智”德表现为“知人”与实事求是的态度。“樊迟问知(智),子曰:知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将智、仁、勇三者统一起来,视为通行天下的美德。他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孟子倡言仁义、仁政,将仁、义、礼、智视为四德,以“是非之心”为智。汉代董仲舒将“仁、义、礼、智、信”视为儒家五种道德规范,成为儒家人文修养的重要内容与美德。
TOP
126#


孔子在《论语·雍也篇第六》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同时在 《论语·子罕篇第九》中又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说明仁同时还与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种智是一种道德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结合之后的人的自然地情感流露,是一种人生的高质量精神境界,同时也是一种“仁”的积极表现。
而《孟子》这本书中提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样的观点,其孟子认为人性的”四端“启发来源于人自身生理智力上的水平程度,其心性感悟亦与个体的智力水平相关联。然而智同时对于一般人来说有时可以培养的,他可以通过对经验的知识的积累达到”智“的升华。

TOP
127#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为智慧的民族之一,这智慧一词包含了很多而且很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是对中国人脑力创造和体力劳动的一种说明,更重要的是它还涵盖了对中国人道德及人文修养的一种评价。从而可以看出,智慧是一种综合性的东西,它和聪明是不一样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全面的完善,而不是讲求只在某个方面的脱颖而出。智慧和聪明最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对道德的要求,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在很多方面可以和一个智慧的人做的一样好,但是,往往聪明人总是会遭遇“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恶果,这主要就在于聪明人缺少一些必要的道德的约束,从而违背了道德的旨意而无法最终胜出。而智慧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不仅在追求一种智力上的超越,而且他尤其看重道德的修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不会把一个很能干,但道德修养很差劲的人看作是一个智慧的人,反而对这样的人心生贬低,甚至深恶痛绝。儒家有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讲的正是这个道理。智慧的人不仅是智力超凡的人,而且还是道德高尚的人,凡是很有才干,但却毫无道德修持的人都不能算作是智慧的人,这种人不但不能够为社会和他人带来福利,反而会成为社会的蛀虫,遭受天下人的唾骂和憎恶。

TOP
128#

人们常说“智勇双全”,“智”与“勇”常常被联系在一起作为评价人的道德标准之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一般“知”与“智”想通,主要指智慧。《中庸》里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把智、勇、仁看成是天下最通达的三种道德。孟子在谈“性善论”时也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把智与仁、义理并列,认为它们不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而是先天固有的德行。一般看来,中国的“知”与西方所说的知识是有所不同的。中国古代的“知”的主体是智慧之“知”,而不是知识之“知”,它不是一种客观对象化的知识,而是指主体对人生与社会的一种洞察与体悟。

TOP
129#

“智”,简单的解释,就是知道日常的东西,把生活中的东西都理解通透了,就叫“智”。在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儒家思想中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孔子把“智”、“仁”、“勇”定位为君子之道,即“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贯穿于于中华伦理发展之中,是中华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我们不仅要理解“智”,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要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但很多时候,不是认识艰难,真正付诸实践才是最难的。但知识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要学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做到“智”。

TOP
130#

      何为智也?智乃智勇双全之智,是大智慧,大博学,高修养,深内涵之智。智者知也,就是说有智的人,其知识渊博,知道的多,上知天,下知地,中知人,冥识鬼,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智者都是比一般人站的高,看的远,有独特的预见性和先见之明,能够给人们答疑解惑,提供知识。一般来说,智者都是活的很洒脱,没有什么牵绊,他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是晴天,因为他们有真正的大智慧,懂得世间的一切。古人的智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狭隘的智商高,有计谋,聪明,主意多等等,诸如此类的理解都是很不到位的,古人的思想博大精深,智慧更是深邃,不会仅仅这样理解就够了,古人的智是一种大学问,大智慧,内涵丰富,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传统经典,去了解,去认识,真正亲身去体会,才会有所领悟,正如我们经常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活到学到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闻道,我们需要继续学习经典,永远不止。
TOP
131#

“智”论在先秦颇具争议,古文献中“智”写作“知”。孔子十分重视智。“君而子有三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所以在孔子眼中仁和智是并重的。也就是说,不惑就是智。要达到“不惑”就要学,学六经六艺核心在于礼乐。在人际关系中,知言,知人,再到智。此外还有谦逊真诚也是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之亦成为人伦之智、道德之智、君子之智、礼乐之智的融汇。论,既是政治论,又是伦理观,亦为道德观,还是修身论。后世儒学对孔子论的承续和发挥,大致都没有超脱此域。孔子的智思想揭示了做人做事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对我们恰当把我为人处世原则和技巧很有借鉴意义,对于对于修身养性也是大有裨益。

TOP
132#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TOP
133#

孔子说:“知(智)者不惑。”可见其是重视“智”的。智在当今社会更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智”的发展。

“少年智则国智”,我们青少年尤应重视智的培养。如何进行智的培养呢?

培养其理性精神,批判精神,求实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精神,以保持中华民族持久的创造力和前进动力,实现中华民族“智”的飞跃。

TOP
134#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观念》一文中强调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 ,那他的灵魂也是匾乏而不健全的。”这就表明,在现代世界,如果只看重知识的力量,在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一定的进步或成功,但长期看,却会留下隐患。一味的追求哲学的智慧而忽略提升情感、完善人格为目的的美育,是我们现有教育中的缺失。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强调美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现在提倡美育,有其独特的时代特殊性和紧迫性。
TOP
135#

真正智慧,深知人性,了知人生,所以方能宁静淡泊以处事,忠厚仁义以待人,便会众望所归。有真智慧者,方能使人生真平等,真自由,真幸福,真圆满。真正的智慧,是一种消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真正的智慧是对人生的彻悟,用一颗平常的心对待人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