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智: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36#

智慧就是人生前进的方向,因为“树的方向是由风决定,但人的方向是由自己决定的!”聪明的人,不是他有很多的智慧,而是他用了最多的智慧;生命就像是一次飞翔,唯有飞得更高,才能搏出一片光明的天空。
TOP
137#

《圣经》记载:创造之神在造成智慧成果后曾经一度禁止神造出来的人去神秘园分享这种成果,而一旦被魔鬼诱惑的人,违背了神的指示偷吃禁果后,获得神智的人瞬间就知道了以前从未感觉到的事情。没有智慧的时候,人类不知羞耻;不分善恶;不明是非;更不具备智慧型的系统知识。虽然得到智慧的人被神逐出伊甸园,降临人间遭受苦难的惩罚和各种试炼,但是智者已经明白天地之间的许多大事了。因此圣经曾明确指示人子当以智慧为是,而拥有智慧的人被提醒后心里自然会明白。

智慧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TOP
138#

从小我们便被教育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认识的智仅仅局限于只会聪明有才智。但实质上,智是科学、理性等精神的集合体。我们做到智要坚持仁智同一,否则将流于狡诈。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智”的道德规范。[em01]
TOP
139#

[原创]

智即智慧,这是很多人的毕生追求。大多数人追求智慧在于他们认为有聪明人可以见常人所不见,做事不费力,挣钱也容易得多。还有一些人把“智”作为炫耀的资本,追求智慧只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这些都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



我们可以通过“智”的精神来加深对“智”的理解。“智”的精神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因而有人认为,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孔子非常重视“智”,他说“知(智)者不惑”,但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故而他又进一步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增强自身智的修养。智慧并非与生俱来,它是一门修养,它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看来,智慧是智商与情商的高度协调,只有既能掌控自己,又能很好地处理外部状况的人才能称为智者。

TOP
140#

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TOP
141#

智,这个字的基本字义中具有聪明聪颖,智慧,见识的意思,而在儒家中的“智”则是“德”的重要体现方面之一,儒家思想中的“智”,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并且,到了汉代,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智”位列其中。由此可见,“智”在道德规范中的重要性。

TOP
142#

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智慧是人们生活实际的基础。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没有现代人智慧,就无法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现代社会中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判别,我们要拥有智慧,去判别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事物。

  

TOP
143#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TOP
144#

      “智”者靠自己创造明天,不会凭借祖上余荫,更不会等待别人的施舍。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失去了荫庇,“其亡也忽焉”。再说,别人就是赏给你座金山,也有“坐吃山空” 的时候。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与其“羡慕嫉妒恨”,不如“退而结网”,趁年轻时多增长些才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智”与“愚”就看能否看透,能否践行。
TOP
145#

智,作为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有几重含义。从《论语》中总结来看孔子讲的“知”有三种涵义:“知识”;“认知、了解和把握”;通“智”即聪明、睿智、智慧。

归纳起来,其一就是:明是非,识利害。儒家的“智者不惑”首先是能明辨是非。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也。”后来荀子也对“智”作了界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意即是当是,非即非,正确明辨是非即为智,它所要克服纠正的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是非颠倒观。“智”不仅要求对是非、善恶有客观的认识,还要求对利害、对事物之理、事物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推理。 其二就是善于知人、自知。《论语》记载:“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所谓“知人”,就是善于识别、了解、并正确评价他人,由此对他人采取合适的态度。所谓“自知”就是对自己有正确、清醒、客观的认识和估量,知道自己的优缺长短,既不妄自菲薄亦不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说明自知之重要性,必要性,它是形成谦虚、自信等良好品质的基础。

孔子一生好学,喜“智”,善诗书,定礼乐,但他并不一味强调“智”,他认为“智”如果不灵活不权变就会近于愚蠢迟钝。对“智”的培养途径,孔子以最简洁的话概括为“好学近乎智”,强调勤学、乐学对于达“智”的重要意义。在博学、勤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就能分清是非正误,识别利害得失,知己知彼,遇事胸有成竹、沉着冷静达到不迷惘、不盲目、不疑惑、不蒙蔽的境界,此之谓“智者不惑”也。这对于今天我们在完善人格和思维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用其思想去指导自身的行动,勤奋好学,明辨是非曲直,善于知人、自知。

TOP
146#

智同“知”,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寓意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智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孔子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智者中绝大多数人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后孟子时,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今天我们把“智”,从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我们正处于世界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时代,回溯本源,传承命脉,互相学习,开拓创新,是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共”,东西方互相学习,兼容并包,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TOP
147#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到了汉代,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智”位列其中。[
TOP
148#

智是科学,是道德。人们对智的追求应该是永无止境的。在科学上,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实践检验真理。在做人上,我们应该以道德,宽容对待别人
TOP
149#

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非常重视“智”,他说“知(智)者不惑”,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学》中讲“格物致知”。在封建时代专制主义的压迫之下,“智”受到了极大损害,出现了迷信与盲从的劣性。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科学精神”,改革开放时代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回到“智”的正道上来。要坚持“仁智统一”,否则“智”便会流于狡诈。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TOP
150#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睿智,极度聪明而且有智慧。。所谓的睿智,是让人能够在各种场合都能信任的人,可以外露,可以不外露,所以如果你身边有随时让你在困难面前想依靠的人的话,那这种人,可以说有一半的睿智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