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智: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66#

《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后明王廷相在《慎言•见闻》中写:“学博而后知要,事历而后知要”,博专统一的思想同样对当今教育界不甚肥沃的土壤的有重要意义。“分数导向”的教育思想深埋于众多家长和老师的心中。家长望子成龙,学校则希望通过高“升学率”打响名气,赢得更优质的生源。这一切都是诱发“专”的温床,无论题目题型怎样变化,主题思想就那么几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屈从于老师的打分笔杆下,他们的思想变得单调肤浅、空洞而无物。放眼整个社会,堂堂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也让我们深思。如果我们平时能不满足于望到头顶那一隅的天空,而是勇敢的走出去看看别人的生活,多看多听多学,就不会被自己的狭窄知识面捆住脚步,争取到更广阔的平台发展自我。
TOP
167#

“智”的本义是明智理智、明辨是非。孟子认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与仁的关系密切,是实现仁的重要前提和途径。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礼仪,都离不开智,而这一切又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所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儒家将智、仁、勇并称为“三达德”,并明确了它们对人生的意义和功用,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是个人认识世界、安身立命的基础:人们之所以能守仁遵礼重义,前提在于对仁、礼、义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正所谓“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
TOP
168#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不可改变的.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所谓智,就是聪颖,智慧。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具体的所谓上知应该便是孔子,老子这样天资过人,可以通过自己领悟大道理,既为生而知止着。下雨,中人应该就是之我们中大部分,天资并没有太大差别
孔子作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一方面他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并不会因为学生天资的差异而对他们带上有色眼镜。孔子的弟子超过三千人,桃李满天下,其中有些 人成为了能影响时代的人,其他的的人也许因为天资差异不能取得过人的成果,但是他们听过孔子的讲学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
另一方面,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向,教育方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优势、劣势,各自特点。说起来容易然而做起来并不是像
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既不能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自视过高。有一个说法,人至少有八成的烦恼是因为对自己定位失准造成的。“天资”这种东西说起来似乎玄而又玄,然而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对于自己“天资”的定位直接影响到为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和目标,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TOP
169#

高中的应试教育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以至于看到“知”脑海里就能自动反应“通智”的考点,但是这个“智”到底如何“智”便一知半解了。何为“智”?聪明的人就一定“智”吗?智商低的人就“不智”吗?学习之后我们明白,“智”是一种科学、理性的精神,大智若愚才是真智,求真务实才是真智,小聪明算不上智慧。
TOP
170#

“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选择写下这句话是因为当今社会反智现象严重。“专家”,“公知”已经成了贬义词。在朋友圈里发一篇读书心得会有人说你在装,在微博上讨论一个热门话题更是一言不慎就会被以偏概全的遭受人身攻击。智所包含的精神首先就是重视教育和文化的精神,网络上有的是自己不看书还嘲讽别人太装的人,也有作家去世,发错误悼文的那些人,在我看来,这是另一种反智。我们需要自由的空间去表达自己。“智”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对“智”的大力弘扬,民族就不会有未来。有人说历史上有三次知识分子的春天: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南明小王朝时期,和清末民初。希望在不久的明天,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中华文化能够更加繁荣,迎来知识的太平盛世。
TOP
171#

  孔子认为:“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论语•阳货》); “好学近乎智” (《中庸》)。孔子曾坦言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在志学、敏求中取得了常人不学的智慧。“智”是积学而不惑的理性表现形态。
  孔子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即是说,通过多闻、多见,然后择善而从。择善而从的德性培养是智德的重要内容。
  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宁武子是一个智者,在国家有道时就尽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助君治国,这亦是其他人能够做到的;而在国家无道时,他就大智若愚、韬光养晦,这是别人难能企及的。“愚不可及”表明孔子对灵活应世的大智若愚持以肯定的态度。在处理儒家鬼神信仰上,孔子本人亦善于灵活用智。孔子说: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在民智尚不发达,普遍信仰天命鬼神的社会、文化处境下,孔子认为既“敬”、又“远”才是智慧处理鬼神信仰的办法。智德的境界在于灵活应世、大智若愚。
TOP
172#

在切实的生活中,需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在现在压力和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社会,更要自我精神上的调节。我们传统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已经赋予了我们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所以,即便心情很糟,也用微笑感染别人;乐观、坚强,让世界看得到年轻一代的活力和精神境界;怀抱希望,时刻为理想和社会价值而奋斗;真诚、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拒绝毫不实际的幻想;有责任心和荣誉感,一心一意、全力以赴;用创造的价值来实现存在的价值;要记得: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创造更多人吃的饭,以此自勉,提醒自己自我存在的目的和价值。
TOP
173#

人类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社会的伟大进步,就足以体现智慧的作用。刚开始,古代人类的运动方式是爬行,后来逐渐变为用后肢行走,空出了前肢,于是他们就用前肢做事,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了石头的妙用,开始将其用于捕食,并出现了石器时代;慢慢地,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开始使用天然火烤肉,驱兽等,再后来已经可以人工取火——钻木取火,并将各种各样的天然材料进行改造,装饰,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TOP
174#

真正的仁就是一种智慧。一个空有泛滥同情心而缺少智慧的人不能称为仁人,只有具备了大智慧才能认清什么是仁并用于己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仁的最好体现。当然,空有聪明的头脑而缺乏仁心则为投机奸诈之人,难成大器。
TOP
175#

“智”的含义不仅仅限于智慧、智力、智商。在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中,“智”还被赋予了科学、理性、批判、求思等更深层次的内涵。这证明了儒家思想中的精华直至今日仍然能大放异彩。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智”来更深层次地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TOP
176#

在仁、义、礼、智、信五德中,一般较少强调智。实则智极重要。智,既指知识,又指智能。人怎能没有知识又没有智能呢?
历史上,儒家就代表这种有知识跟智能的人。而其知识与智能,主要从学习得来。
《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要学习,就不能不读书。因为「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先王之遗言,都记载在书上,故若想继承古人之经验、检阅古人积存的财宝,就得去看书。今存最早一个《论语》注本是何晏《集解》,它注「学而时习之」,引王肃注:「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把学解为诵习,正是有见于此。更早,荀子也说过:读书「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可见读书是学的基本方法,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TOP
177#

智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其行为有一种高度的理性化的自觉,而不是仅仅表现在情感中的自发的道德行为,如孟子讲的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恻隐之心的萌动。"礼者,仁之发,智者,义之藏",在天则为"元亨利贞四德" 在人则为"仁义礼智"四德,智为四德之一。智则是自觉此爱,并自觉如何去爱。智是对仁的一种自觉。心统性情中,人通过智来觉智心里的性,即天理。
TOP
178#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到了汉代,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智”位列其中。
TOP
179#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TOP
180#

所谓“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世间智慧,用在世间法上,往往会获得世间上的成功,也会受到世间人的称赞与羡慕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