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智: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51#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TOP
152#

建功者为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TOP
153#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慧。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会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现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都会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
TOP
154#

智,古希腊人把能认识自己看做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罗神殿的大门上也写着这么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我们古人也说:人鬼有自知之明。在我看来,真正的大智慧是能够正确的认知自己,正确的给自己一个人生定位,正如孔子所说:“天生之物,必因其材而笃。”认知自己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交往,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借助别人的视角修正我们的自我评价;二是通过自省,冷静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总结自己的自身特点,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TOP
155#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到了汉代,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智”位列其中
TOP
156#

智,日知也!日日知,积累成多,即成智矣!正所谓"知而获智"也!
TOP
157#

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非常重视“智”,他说:“知(智)者不惑”,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学》中讲“格物致知”。
TOP
158#

智,聪明、见识。智力、智慧、智商、智慧、智能、智谋、才智、机智、理智、明智。在生活中有智慧的人将会是生活的高手,有智慧的人他们会会生活的各种事情进行分析 理顺,从而将生活过的更充实和圆满。 所以我们要学会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TOP
159#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TOP
160#

        “智”是儒家传统美德之一,《论语》中含“知”的数量达93处之多(其中,通“智”者23处,主要作形容词或名词)。就其重要性而言,孔子之“智”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是道德之智、人伦之智、礼乐之智的融汇,强调“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或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甚至有“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之说。
        就其方法论而言,首先是仁爱,正所谓“知者利仁”“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其次是诚信,正所谓“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并能自觉抵制失信之不智言行,例如“恶徼以为知者”(刘宝楠《论语正义》解“徼”为“抄人之意以为己有”,或“于事急迫,自炫其能以为知也”)也;然后是知人,例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正所谓知人论事者也。当然,凡事都有限度,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正所谓“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论语•阳货》)也。只有自己真正明白了,才不会不懂装懂、好为人师,否则,智就可能变为奸诈、巧佞、苛刻、阴险,把人的行为导向歧途。
        就其现代启示而言,首先要辨是非、明善恶,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在平时实践中,以德润身,积德成善;另一方面要客观、公正、全面地看待事物,不因私情、偏好而有所隐瞒,即看到讨厌的事物要多想其有用的一面,看到喜欢的事物也要警惕其弊端,从而通达事理,洞悉本质,分清主次和先后,以免愚昧和昏庸。
        其次要知己知彼,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秉性、爱好、需求,并能通过与他者的互动关系来客观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另一方面要推己及人,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诚如古人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甚至“不患人之不我知,患不知人也”(《论语•为学》)。
        再次是兼容并包,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当今社会,各种价值观多元并存,各种利益关系也相互纠葛之时,尤其需要“智者”品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如古人所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
        总之,“智”的对象可以是自己、他人,也可以是事物,涉及的领域可以是修身、交友,也可以是治国,甚至其最高境界是大智若愚——与其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不如抱元守一、难得糊涂。其中的智慧说不尽、道不完,有待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TOP
161#

聪明是人的一种长处,但聪明也会让人失了心性,致而糊涂。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心理原因。对聪明人来说,是这样。如果你本不聪明,而故作聪明状,那就更不是滋味了。因为你会由此而玩弄了自己。古人说:“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的屏藩。”意思是说,声色可能迷惑不了意志坚强者,但是,人的偏见、陋习却是很难自觉。自作聪明的危害大于声色犬马的诱惑啊!
TOP
162#

真正聪明的会使自己的聪明深藏不露。或者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时不轻易使用,他一定会貌似浑厚,让人家不眼红于他。事物是复杂的,不顾客观实际,一味循着自己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卖弄点小聪明,是愚人的行为,是招灾引祸的根源。多点踏实,多点考虑,应是自作聪明者的座右铭啊!
TOP
16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智"的内涵可以有诸多解释,与“仁”、“义”等思想相比,它更多的表示一种结果、目的,而不是过程。孔子说,“智者不惑”,这鼓励我们应接受教育,主动探索未知,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无惑。我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孔子才积极投身于教育,开设杏坛讲学,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向人们传播以“仁者爱人”等思想,创立儒家学派,这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发展的走向。文章中还提到“仁智统一”,我很赞同。我们常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一些"高智商犯罪“,这些人有着渊博的知识,却因为品德不端而作恶,这就是”仁“和”德“的分离,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引以为戒的。我还想说,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尊师重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是不变得真理。
TOP
164#

智”在先秦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智”字虽然出现较早,但在西周以前,并不多见.只是到了春秋末期之后,“智”才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而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孔子那里,“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TOP
165#

知是智的古字,知乃知识,意味着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如今的智,亦即智慧,拥有高超的智慧,头脑运行灵活,对于万事万物可以有最透彻的分析了解。可用一句话来形容智慧高超的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