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智: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76#

所谓智即知高于天。古时智写成知,也就是说,知者为智。知有知行,知己,知人,进而知地知天,天为大道,自然之力,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是知之大成。所以,将知置于天(日)上,是与小知(慧)相区别。以示真正的大智者,应懂得天理运行之道,要有观天下而自处的平淡,要有行宇宙而不枉的风范。所以,知高于天,是一个境界,智的境界。
做一个真正智慧的人,您的人生将更加完美丰满。智慧,让您受益终生。
TOP
77#

智有大小之分,所谓小聪明者,小智也,非大智慧也。古今成大业者,无不是有大智慧的人。大智慧者都会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诸葛亮是智者,就是因为他在蜀国最危难之际独支大厦之将倾,充当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水浒传》中的时迁也有些小聪明,但终日干的都是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当然为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所不容。

但拥有知识并不等于拥有智慧。智慧是一种对全局观的阅读力,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洞悉力。我丝毫不怀疑秦桧汪精卫之流都是他们那个时代里杰出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却连最基本的人伦与廉耻都丧失殆尽,请问,这也称得上智慧吗?

在西方的词典里,“哲学”这个单词就有“爱智慧”的意思。人人都羡慕智者,羡慕他们的才高八斗,羡慕他们的下笔如神,羡慕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人也都渴望成为像智者一样神通广大的人,但要想成为智者,必须让自己耳聪目明,不为浮云遮望眼,不为蝇头小利所蒙蔽。因为智慧只有与高贵的品格结合起来,方能产生强大的生产力,所以我们党和国家的选才从来都是要求德才兼备的,如果一个高智商的无德之人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他对公共安全所造成的危害将会是难以估量的。

TOP
78#

   生活是需要智慧的,没有智慧的生活是死气的泥潭,无论如何也不能从中拔不出脚来。这就像我们说的为什么有些人的劳动叫做苦做,有些人的劳动却叫做创新,就是因为工作里添加了智慧。

   一个人在生活中添加了智慧,这个人人生定是美满的,是成功的;一个团队在工作中添加了智慧,这个团队就会充满了朝气、轻松、愉快;一个民族充满了智慧,这个民族就是有希望的,就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不倒。

每个人都有超乎寻常的智慧,但又有哪些人的智慧能结出美丽的花朵呢?智慧,并不是把它存入大脑深处,让它永无重见天日的机会,而是要把它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保护自己的权利,帮助别人.    

  故事中的两位小主人公就是这样做的.她们用自己的智慧救出了5条鲜活的生命,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利.       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智慧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当别人遇到危险时,我们应该沉着冷静,在保护自身的同时,也要去帮助别人,使别人脱离险境.在购物中,如果我们对商品的质量不满意,不要害怕商贩的威胁,应该立即向有关部门投诉,以免更多人上当受骗.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都开出一朵洁白的花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多么美妙呀!
TOP
79#

我们生活于这么一个物质丰富而又多彩的时代,我们探讨主观与客观、存在与非存在、唯心与唯物。有人认为,世间因自身的存在而存在,亦有人认为,世间非人的存在而事先早已存在,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两种人因为各自的观点有着根本上的分歧而进行争论。

    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自身对外界的感知与理解的不同了吧!但我认为,唯心包含于唯物,世界是物质的。例如,人人都有起休息,睡眠的时候。唯心者认为,睡眠是一个过程,因为我们自身想睡,所以就睡。是由我们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决定从而行动。我们睡眠的时候,感觉不到世界的存在,于是他们说,世界、物质都不存在了。即使做梦,也是我们的思想,欲念而产生。又例如,古人所说:“我们看到花,是因为我们心中想到的是花,所以才有话,假如心中想不到花,那花就不存在了”,又说有上帝创造人,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那为什么花因心在而形在?为什么又有神在?唯心者的解释是,万物因我而存在,世间是凭借自身的信念因而存在。这就是唯心者所持有的观点。

    但是,我们凡事可以再从另一个角度而思考。再谈睡眠。睡眠是一个过程,不错,但他,是不是一个依赖物质存在而存在的过程呢?没有物质,我们无从入手而论。那么,梦就是脱离了物质而存在了吗?不是,梦的存在是因为有人类的存在,所以它才存在。所以归根到底,思想是因人脑的而产生的,没有了人脑,就没有了思想,而人脑又因人的存在而存在,脱离了物质,我们什么也不存在。不是么?世间的存在是因物质的存在,为物质所构成。是不因我们的认知改变而改变的,不是吗?物质是存在的第一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正确认识物质与存在的关系,我们才能从物质中发现真理。
TOP
80#

智慧是一个质点系统组织结构合理、运行程序优良以及产生的功耗比较大的描述。无智慧的质点组合搭构成某种空间结构,在外力场作用下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方向运动,同样质点数的情况下,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内耗与功效的大小决定了系统智慧的高低。结构越合理,内耗越小,功效越大,系统的智慧越高,反之越低。智慧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局限用于人类,任何物体组成的体系都有智慧,只是高低不同。以沃尔马为例,沃尔马的零售系统相对于和它数量一样的零散的杂货铺来说是一个较高的智慧的系统,因为沃尔马有一个各子系统密切互动的高效的组织结构和合理的产供销流程。

 人的智慧的高低,其本质也是取决于其脑神经细胞的组织结构合理与否、思维方式(精神场的波动属性)优良与否和由精神场引导的行为结果功耗比大小。人的智慧是内精神场与外精神场相互作用内精神场优良性波浪式上升的结果。在外精神场以及时空的共同作用下,人的智慧的高低可以改变。

TOP
81#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TOP
82#







    智”在先秦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智”字虽然出现较早,但在西周以前,并不多见。只是到了春秋末期之后,“智”才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而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孔子那里,“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 不惧。”

   孔子的智的思想主要表现在4个精神方面,包括求实精神,实践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其中在求实精神中认为:真理是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认知成果;名与实相统一。 在实践精神中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方式;知识与实践相辅相成。他的学习目的包括:增长知识 ,养成品行,遵循正道,培养能力。

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中,仁居于主导地位,是优良的道德品质。智是实现仁的方法和途径,二者是论理学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了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挖掘这一思想,吸取其精华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想要吸取孔子仁智统一思想的精华,还的从他的仁学思想说起。“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其全部哲学的基础。《论语》是研究孔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其中有50余章谈到了仁,并且好多语义和思想都同“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人在研究孔子思想过程中,对“仁”的内涵与外延有着不同的理解,许多学者见仁见智地提出或感性或理性或深刻或系统的阐述。归纳之,不外乎有以下两种内容,一只关于社会伦理关系的实践方面,一是关于道德品质的修养方面。

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是孔子指导思想的核心,仁中有智,智中有仁,仁为本,智为知,回答了什么是仁和怎样为仁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体现了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召唤着亿万中华儿女为精心打造和铸就民族之魂而前仆后继,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于一体的道德乐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崇尚科学知识,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而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

结合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针对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看法,以进一步探索引导他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新路。

第一、加强道德品质教育,积极引导未成年人不断的成长为21世纪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孔子培养人的目标是君子、成人。朱熹说,成人者完人也。孔子认为做一个“成人”,智、仁、勇这三德缺一不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智、仁、勇是人才幼苗必须具备的教养。智是文化知识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仁是伦理道德,解决人生问题;勇是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思想行为,仁是伦理道德,解决人生问题。勇是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思想行为。由此可知,孔子注重三育并举。他所倡导的“勇”,不仅在体格上进行锻炼,而且还在人格意志上激励学生做捍卫道义的勇士。“勇者不惧。”《宪问》“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揭示了“勇”是一种卫道的优良品德,包含着见义勇为的思想和勉励行道的精神;刚强坚毅的意志力;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勇挑重担、见危授命的品行;为正义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品质等。这些优良的道德品行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在追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标,也正是孔子重视独立人格培养的具体体现,开了我国教育培养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见义勇为的“中国脊梁”使我国成为一个富有独立人格教养的国家,人民成为胸怀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人的信念,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命运,因而切实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有用人才是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当务之急。

第二、陶冶高雅情趣,努力培养未成年人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品德结构。

孔子不主张把学生聚纠囿苑之中读死书,死读书,而在讲学之余亲自带领学生郊游、登山,在登山和郊游中领略大自然的乐趣和征服者的快乐,从而陶冶学生的高雅情趣。至于比赛,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说的是,品德高尚的人,对其它事情是没有必要去争的,但对于射箭必须要争,而且还要争出个高低你我来。参加比赛要注意道德修养,上场比赛前应相互揖让,比赛终了之后还应相互敬酒,胜者揖让,不胜者升之,出言恭逊友好。这样的竞赛才算得上正当竞争,“君子”之争。这种对待比赛和竞争的思想出现在两千多年之前的教育中,其积极意义是相当深远的,这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德育思想在对抗性竞争中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和集体发生着情绪和行动上的激烈交锋,不时会出现对参加者和观看者思想品德的严峻考验,无疑对那些在竞争中骄傲自大、斤斤计较、弄虚作假违反规则,动辄恶语伤人,寻衅闹事者起到了教化作用。

第三、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使未成年人不断地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行为习惯。

孔子坚持学行结合,说到做到,不发空论,不许空愿,力求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里仁》“听其言观其行。”《公治长》可见,孔子在对弟子教育时,他自己能够做到身体力行,同时也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孔子很早地发现了教师的人品、智慧、个性品质、世界观等都会给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他还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则强调教师的榜样示范是学生最直接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手段。真可谓,德高为师,身正称范。古人尚能如此,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十分有理由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引导他们在学习实践,生产劳动,社会公益事业,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和交往中,深化认识,经历情感体验,磨练意志,增强毅力,养成社会所需的品德行为习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9 12:32:52编辑过]

TOP
83#

“智”的原意是聪明、智慧、知识。儒家将“智”列为“五常”之一,就赋予了它以道德意义,使之成为国人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智”德首先表现为明是非、别善恶。孔子曰:“知者不惑。”(《论语·宪问》)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其次是识利害、通变化。“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仁者出于不能自己的仁心,自觉地安心行仁;智者因认识到仁德会带来长远巨大的利益而安心去行仁。“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智”是要求人们具有远见、预见,所要反对、矫正的是人们的愚陋。“智”不仅是德业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最后,是善于知人、自知。所谓知人,就是善于认识、鉴别并理解他人,“智莫大于知人”(《文子·微明》。知人之外还要自知,“知者知人……知者自知”(《荀子·子道》)。自知是对自己有正确、清醒客观的认识和估价,既要看到自己之所长,又要了解自己之所短。

TOP
84#

智并不是表面肤浅的理解为智商的高低,它更趋势于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当身处于危难之时,拥有从容不迫的态度;当身处顺境之时,明白一切繁荣只是过眼烟云;当身处逆境之时,明白花落随之而来的便是花开的自然之理。智者笑对人生的一切,无论酸甜苦辣,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TOP
85#

智有“五好”:好古,好问,好习,好师,好用。古典文学中的智虽然要求我们通古明今好问好学,尊师,使用知识,但是这其中的一些思想只适合那个时代,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糙粕。

TOP
86#

      “智”,既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可成“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实现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
TOP
87#

孟子以“是非之心”说智,所谓是非之心,即“是是非非”的道德心,也就是本心所自发的“是者是之,非者非之”的道德判断。什么为是,什么为非,本心是历历分明的。就道德实践说,依循天理为是为智,违反天理为非为愚。仁义礼等道德法则就是天理,对天理能辨的分明,如果能够实践就是智的表现。
TOP
88#

智,是智慧。智不仅仅是指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做人行事方式;还指人们在生活的经历中积累起来的人生智慧。

孔子说自己的成长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由此可见,人生的经历也是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环。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直很注重智。孔子讲:“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智、仁、勇、被后人称为三达得,是并列的,没有轻重之分。

小智慧让人在生活中可以活得更好,大智慧能让人立身于天地之间,做出一番大事业。人活在世上,每天都在经历,都在成长,每天都增加一点人生智慧。学海无涯,学习也能增加人的智慧。智慧无形,但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怀揣智慧,在人生路上才能走得更好。

TOP
89#

   “智”是儒家基本道德规范的五常之一,而“常”是永恒不变的意思,所以“智”也是是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一种普遍社会价值范畴。“智”非佛家了然生死之智,也非所谓科技智慧,更非世间惑人巧计,而是圣人创制、推行教化之智,所以《鬼谷子》有云:“粤若稽古,圣人之在于天地之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始终,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但是圣人之“智”却是文明“开天辟地”独特之物,神不可得,常人亦不可得,然儒者不知所止,而徒以五常概之,将“智”降为一种道德智慧,作为一种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后世儒者认为,具备了这种智慧,才能调节心中各种德性,才能成为君子。故孟子才认为“智”即“是非之心”,人只要尽心,接着充实自己的道德智慧,就能知性、知天,继而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而《论语》中也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圣人已矣!
TOP
90#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之意。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仁的最高道德准则,仁德重要条件之一。而于我,我更是推崇用“智”的心态去看待我们的生活,浮躁的社会,用智的心态去看待,正如一智者所说“众人皆醉我独醒”。

  以我的观点看来,以智的心态去看待现在的生活,即是以一种淡定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学会淡定从容,淡定从容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理智豁达的心境,沉稳冷静的气质。那是时间沉积下的淡泊宁静,年轻时是体会不出的,只有在岁月的时间长河中,慢慢迎来平和淡定,从容面对一切的领悟,在不断超脱中靠近,在一次次伤心,一次次挫折中,学会对人生的释然,学会简单快乐的生活态度。不计较生活中的得失,不惧怕生活中的磕拌。耐得住穷,守得住富,享受生活,享受人生,这就是学会淡定从容了。人生如戏,为了生存,为了责任,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人性太弱,经不起功名利禄的折磨,如果你贪恋富贵,就会被富贵搅的寝食不安;如果你沉迷酒色,就会跌进酒色的陷阱;如果你追逐金钱,就会被金钱牵绕,如果你热衷名利,哪就会被套上名缰利锁,淡泊不是安贫乐道,更不是甘于平庸,不思进取。

  所以,我们现在更是需要以一种淡定的态度去过生活,更是以一种“智”的态度去过生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