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智: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81#

儒家在商业管理中的影响更加是不容忽视的。在平等的社会关系中,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就需要管理。而这管理,不是人管理人,而是一种互相的尊重和影响,这是一种现代化的企业文化,是在经济和技术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竞争力。员工的素质和创造力,才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社会的最坚实的后盾。
TOP
182#

“智”与“知”通,基本含义是聪明、智慧和明智,既指认识上的能力,又指明辨是非、善恶、真伪的素养与才能,在孔子那里更主要是指后者。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教育人要“知礼”、“知仁”、“知人”、“知政”、“知命”、“知言”、“知道”、“知义”、“知过”等,其目的是保证道德行为(仁)适中合度。依据这种界定,“知”的这种功能便在于把握仁义等当然之则,并在行为中自觉地加以贯彻。由此出发,孔子的“知”不以自然事物及其规律为主要对象,而是突出“知命”、“知礼”和“知人”上。“知人”往往压倒“知物”。他使“知”的范围变得片面化了,或者有意窄化了“知”的含义,这就使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始终难以得到应有的地位。
TOP
183#

理性精神的实质是一个性命题,古希腊、启蒙运动、近代理性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理性观对此有不同的认识。西方的人文理想中始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其人文形式是科学和理性;而人文精神被看成是建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精神。[1]自由是被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而只有理性才能保证这种自由。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而“理性”就体现在“科学”(即“求知”精神、“理论”的理性、“对象化—主体性”的思想方式等)之中。可见,“理性”原本就是作为“人文精神”的要素而存在的。启蒙运动之初,理性研究的目的在于为人生的意义及其认知世界提供一种手段,这是一种“普遍理性”,即它既包含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正义、真理、进步、理想等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概念,又包含对自然科学的赞赏与肯定。[2]只是到了近代以后,理性本身才逐渐被片面化为自然,被消解了其中的形而上学维度(即对于人生意义与人自身完美的关怀),并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实证理性”及“工具理性”。这样的理性主义视单纯的知识和理性作为历史进步的动因,强调理性地选择采用一切最有效达到目的的手段,注重功用、利益、效率、成功。这成为“理性”负面效应的根源,实际上,后现代思潮对“现代性”及“理性”的批判与否定主要就是抓住这一点,而不考虑“理性”对人类发展的本体论与方法论意义,无视其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进步。
TOP
184#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TOP
185#

"礼者,仁之发,智者,义之藏",智,作为发端,也就是能分辨善恶,所以是义之藏。但是在中国传统中的智并不仅仅是现代概念智商中的脑力活动的等级。而是对事物的感知。并不是能不能快速的进行一系列逻辑思维能力。而是要在关系中体察一件事的能力。智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其行为有一种高度的理性化的自觉。在天则为"元亨利贞四德" 在人则为"仁义礼智"四德,智为四德之一。智则是自觉此爱,并自觉如何去爱。智是对仁的一种自觉。心统性情中,人通过智来觉智心里的性,即天理。所以中国的智是涵盖更广泛与德性相依托的。不能仅仅只是看作现代智商上的聪明。
TOP
186#

谈到智慧,就不得不说逻辑学的表现,众所周知,中国春秋时期的十大家各有其与众不同的哲学思想,其中名家的思想是及其突出的,与众多讨论政治,道德的“生活哲学”思想不同,发展出了一套接近于西方逻辑学,甚至接近于近代辩论法的哲学,如此超前先进的思想体系却没有在古代中国发展出完整的逻辑学并应用于社会,与西方的哲学思想发展恰恰相反,最终也导致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思维分异。
TOP
187#

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所谓生而知之者实难存在,就 连孔夫子都说自己是好古敏而求之,而非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的思想在论语里多有出现,智 与学密不可分,好知而不好学,其弊荡;所谓智乃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次,仁德常 与智同时出现,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择不处仁则智而不得,智者利仁, 仁者也应好学才免于愚;学以成智、学以养德,人不学焉知君子之道,人不学无以有懿德。人 学君子之道,修身养德,是智之显现
TOP
188#

每个人都有超乎寻常的智慧,但又有哪些人的智慧能结出美丽的花朵呢?智慧,并不是把它存入大脑深处,让它永无重见天日的机会,而是要把它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保护自己的权利,帮助别人。
TOP
189#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不迁怒不贰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很难做到的,当心中有不平之气时,我们经常会迁怒,同样的错误,往往也会一犯再犯。孔子高度认同颜回的好学和不迁怒不贰过,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人生智慧。
TOP
190#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是孔子备受争议的一句话之一,普遍解释为民众可以让他们按道行事,却无法让他们懂得所以然之理。我觉得孔子的这句话还是十分有智慧的。正如现代分析心理学中提到的集体无意识,有的时候即使用言语教之,民众也不见得能理解。在我看来,先行后知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以行感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必从外部了解其中道理,自然而然自己内心就能感化到。大道大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我想或许孔子想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吧。
TOP
191#

“智”出自甲骨文,本义是聪明,智力强。引申义有智慧,计谋。就智慧这个词来说,智慧最早出自《墨子·尚贤中》:“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智可以指智慧,智谋智,性也。——《韩非子·显学》智者,心之府也。——《淮南子·俶真》,这里的智慧,意为聪明才智,与今义基本相同,也可以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同时,“智”可以指知识,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
TOP
19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智,是能够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趋利避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智的发展。在各个方面,外交、军事、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如果要使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败之地,智慧是万万不可缺少的。有军事学家说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有很历史智慧的国家,由大到小,我们每个人也都需要具有智慧。
TOP
193#

“知”在《论语》中经常出现,通“智”,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为仁、义、礼、智、信“五常” 之一,儒家认为,“智”是人必备的一种重要品德,也是实现仁、义的重要手段,没有“智”,不可能做到仁、义。
孔子非常重视“智”,明确提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认为“智”和仁、勇一样,是三种任何时代都通达不变的品德。并进一步指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孔子提出的“智”,不单纯是指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指道德领域的明辨是非能力,也就是要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怎么样做行为才会符合“礼”,才能做到“仁义”。所以孟子提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为明辨是非是“智”的开端。“智”和仁、义、礼一样,是人固有的品德,如果没有是非之心,也就不能称其为人。
对于如何获得“智”,孔子认为,个别人是先天就有“智”的,即“生而知之”;而更多的人则要靠后天学习,即“学而知之”。对于自己,孔子则很坦诚的说:“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只是好古而又勤奋学习的人。”孔子认为,学习是获得“智”的主要途径。他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不睡觉的思考,但却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学习。他明确指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如果一个人好学,那么他就接近于“智”了。
儒家认为可以通过推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礼记·大学》中提出:“致知在格物”,认为获得“知”(致知)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格物)。并提出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TOP
194#

“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这是题主所的观点,而我要补充的是,智也应该是一种感性精神。大家可能对于智慧的理解便是理性的、科学性的,感性是后于理性的。这是当今重理轻文的一种误读,提出认为理科生比文科生优秀等观点,实际上智慧具有理性也具有感性一面。在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的时候,大家都强调科学,以至于科学掰过头了,科学成为一个金科玉律,而非一个学科。一个学科是可以有错的,不断发展的,而科学一词就表示绝对的真理,不符合科学的就是错的。实际上在西方近代,理性派与经验派争了百年都没有所以然,而康德将两者合一,理性不比感性重要,感性也不比理性低级。科学是研究自然的,如果一些超越自然的对象,必然不符合科学的道理,那就不能用科学去解释,当下不少人就是一种绝对的科学主义。科学、理性有他不合理的一面,感性也是很重要,感性也是一种智慧,如孔子在《论语》里的对话就很平常,但是道理却刻画地很深。科学要重视,但是感性也不能被排除,很多事物是不能用理性去解释的,要主张学科主义而不是科学主义,降低理性的成分。所以当下智性教育要重视感性的培养,如艺术、感觉、情感、美都是很重要的,这类都不能用科学去解释。
TOP
195#

不少人将智慧等同于知识,这种看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否认的是,没有必要的知识,一般来说是不会有智慧的,在现代社会就更是如此。所以,一般来说有智慧的人是有知识能力的人。但我们却不可以反过来说有知识的人就一定是有智慧的人。智慧是知识和能力在理性和经验基础上的有机综合统一,而这种统一是以正确观念为前提、以德性为要求的,因而是知识、能力、观念、德性四者协调一致的综合机能。具有这种机能的人就能生活得好,一个有智慧的人就是能生活得更好的人。不同的人,智慧的四个方面的比重各不相同,于是个人智慧的质与量也就有了明显差别。鉴于现代社会一般人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人们要成为有智慧的人,最需要的是正确道德观念和优良的品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