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对“智”的要求,除了理性、聪敏、清醒、通明等要义外,还有“智谋”的要求,也就是谋智。而“谋智”则是谋圣和谋天,并通过这两个环节来谋人世之大利。因而,我们说,儒学现实化成为儒术后,必然成为最深刻的一派。
当然,并不是儒学体系中的智慧内涵都是谋智,但封建统治者施行的仁义制度,从历史效果来看,却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谋术。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智
”,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
“智谋之力
”。
“智
”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里。孔子常说:
“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
”《中庸》云: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
”。大家熟悉的《论语》中的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讲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智慧之举。这里讲的
“是知也
”就是指
“这才是智慧、这才是聪明、这才是智者
”。孔子、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唐尧、禹舜、商汤等关于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是非、认识善恶这样的聪颖、智慧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
“智
”的具体思想内容,提升了
“智
”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对人们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