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智的价值 [复制链接]

91#

“‘智“指聪明,见识。比如:智力,智慧,智商,智育,智能,智谋,才智,机智,理智,明智,足智多谋,利令智昏。[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而在佛教中“智“通常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民族,这不仅体现在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上,而且贯穿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我们应该从、“智”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TOP
92#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地狱里,一大群人手拿长勺围着一桶汤,却因为勺太长而够不到自己的嘴,就这样人人只能望汤兴叹,愁眉苦脸;在天堂里,一大群人也是手拿长勺围着一桶汤,虽然勺柄也长,但大家都舀起汤来喂对方,这样就都高高兴兴地喝到了汤。

  感悟:1、要善于动脑

                  2、帮助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关爱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关爱。

TOP
93#

我认为,所谓智,不仅仅指一个人的智慧,也不仅仅指一个人有多聪颖,他还指一个人的性格习惯,对人对己的方法,只有聪慧,有广博的知识,有智谋且能认清自己和他人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
TOP
94#

,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在中国,又是和联系在一起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是以水来象征大善,大智的,上善若水,水是流动的,滋生万物而不以为己功,水流湿而曲下,而正是这种养万物而不争,纳细流而无小,才能成就其大,其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是夫!所有人类所谓的最终真理,我们都能从水中看见看见其倒影。

知人者智”——能识人性者即为智者;“识时务者为俊杰”——能识时务者即为智者。看来,做个智者也不是难事。不必在乎严密的逻辑,不必在乎渊博的学识,智着,我们似乎可以给它定义新的内容

TOP
95#

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佛教经论中有把智比作利剑、利箭、灯光的。如《维摩经·菩萨行品》有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大智度论》卷十有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等语。诸经论中还把智慧比作大海,广大渊深难测,并将其分为很多类别。

TOP
96#

“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精神等。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科学精神”,改革开发时期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回到“智”的正道上来,要坚持仁智统一,否则智便会流入狡诈,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的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风格。

          所谓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与实践相辅相成。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要搞清楚属于自己的理智,理智一旦无法掌握那么它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用清醒的头脑面对属于自己的生活。

TOP
97#

智在儒家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智还是人在作出价值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依据的心理基础,只有以智的权衡为前提的价值选择才是理性的、更符合人类合理规范的,以智之明所做出的选择才是理性的选择,“智明然后能择”。
TOP
98#

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希望能够娶她为妻。但是只有会织他们当地的一种非常难织的地毯的人,才可以会娶到姑娘。为了能够娶到姑娘,王子向当地的会织这种地毯的人学习,经过勤奋的学习,王子学会了织那种地毯,迎娶了美丽的姑娘。

因为遭歹人的陷害,王子流落民间,由于歹人从中作梗,王子没有办法回到王宫。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王子所织的地毯被送进王宫。王后由此找到了王子。王子得以回到王宫。

这个故事故事我们的是:积财千万,不如簿伎在身。

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能够让我们学习技能,获得生存的技巧。

TOP
99#

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不然。真正有用的人,大多都是书生。就连圣人孔子,也是在学习中成就的。

学习是拥有智慧的前提,拥有智慧,才能够做真正有用的人。

那么智慧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它能够让我们明辨是非。无论我们要做怎样的事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件事情是否应该做,是否是合法的,是否这样做是正确的等等。如果没有智慧,我们怎么能够分辨呢?

其次,它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会找最合适的方法,这只有拥有智慧,才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它让人们认识自我,不断改善自我。在知识面前,只有拥有智慧的人才会感觉到自我的不足,才不会自我炫耀,自高自大。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智慧是前人的正确经验的不断发展,是我们不断发展的强大力量。

TOP
100#

儒家对的要求,除了理性、聪敏、清醒、通明等要义外,还有智谋的要求,也就是谋智。而谋智则是谋圣和谋天,并通过这两个环节来谋人世之大利。因而,我们说,儒学现实化成为儒术后,必然成为最深刻的一派。

当然,并不是儒学体系中的智慧内涵都是谋智,但封建统治者施行的仁义制度,从历史效果来看,却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谋术。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里。孔子常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大家熟悉的《论语》中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讲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智慧之举。这里讲的是知也就是指这才是智慧、这才是聪明、这才是智者。孔子、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唐尧、禹舜、商汤等关于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是非、认识善恶这样的聪颖、智慧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的具体思想内容,提升了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对人们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TOP
101#

  《孙子兵法》中提到:“将者,智、信、仁、勇、严。”孙子认为,一个好的将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这五种品格。于儒学中的“智、信、仁”相呼应。其中“智”指智慧,智谋。在我们看来,“智”指的是聪明人所独有的。那么聪明人会怎么做事呢?他们善于用“势”。因为“激水之疾,至于漂只者,势也”。聪明的成功者懂得如何择人任势。“智”对于我们必不可少,更与成功息息相关。
TOP
10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意思是说能认识他人叫做智慧,能认识自己的才算聪明。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子说了,知道别人,你是智慧。你了解别人,你是智慧;你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是高明。仔细想想,知道别人是智慧,知道自己是高明,合起来就是明智,你这个人很明智。圣人孔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说,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做聪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克制自己的人才算刚强。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出自《论语》。意即: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了解别人。可用于劝慰患得患失、常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因此,当面对别人的毁誉的时候,也就可以泰然处之;因为不为求荣誉,当然也就不怕别人的诋毁。君子以宽恕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所以,不求全责备,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希望被了解,却不责怪别人的不了解。君子如果不能了解别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标准了: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才德修养不够,因此难以宽容地对待别人;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误解别人,由此而产生评价失误。所以,不必因为别人不了解而忧伤埋怨,但是应该学会了解别人。 《论语》中也还有另一句可直接证明孔子上述话中“患不知人也”之人,乃正是“人之为人”之人,即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的这句话可直接与他的那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对照着看。“不患莫己知”,与“不患人之不己知”同一意思,而“求为可知也”,则正是要我们加强自身的修养,真正依人之为人之标准而行,乃至成为君子。所以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其中“患不知人也”之人,并非指“别人”,而是指“人之为人”之人,意在提醒我们当知人之为人,并依此而行,讲学修德,成为君子。
朱子《论语集注》对孔子此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曰:“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尹氏”,即宋儒程伊川先生重要门人尹焞先生。读此注也不难了知孔子原句“患不知人也”之人,正是“人之为人”之人。尹先生所说“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正是要我们先知人之为人,而后能辨是非邪正。
能认识他人叫做智慧,能认识自己的才算聪明。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始,可以用此来推知他人。能认识自己过错的人是智者,能改正自己过错的人是勇者。所以我们要做到自知知人,这便是智的价值的体现。
TOP
103#

老子说想要取得智慧并不需要求,只要让自己虚空,因为智慧的根本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只要让它自己生长就可以了。虽然我现在不太懂这句话,和智慧生长的感受,但是我希望能够让自己尽量以平和的心态,无欲求的心境完成自己的圆融之旅。

TOP
10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TOP
105#

智在儒家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从理性主体的角度来审视人的反思精神,儒家文化的“智”会给我们带来诸多方面的启发。首先,儒家所说的智是人类精神中所具有的明辨是非的一种高级智慧状态,“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同时,智也是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知人的一种精神状态,“知己者,智之端也,可推以知人也” 。(《王文公集卷二十六·荀卿》)其次,智作为人的高级的智慧状态,还是规范人自身行为的心理标准,人正是借着智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理性的规范,以使之达到合理的状态,正如董仲舒所言:“凡人欲所行,皆以其智先规而后为之”,(《春秋繁露卷八·必且仁智》)不仅如此,智还是人在作出价值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依据的心理基础,只有以智的权衡为前提的价值选择才是理性的、更符合人类合理规范的,以智之明所做出的选择才是理性的选择,“智明然后能择”。 (《二程集卷一·劝学篇》)第三,智在儒家文化中是圣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仁的理性基础,智和仁结合起来往往是这种人格的基本表现。“仁且智”是周文王等古代先圣的代名词。(参见《孟子·公孙丑上》)第四,智作为人的智慧的高级状态,是人心安于理行之于道的心理基础。人正是借助明理悟道才得以心安不惧,“智者不惑”。(《论语·宪问》)智所具有的含义除上述诸多方面以外,还有理性主体的意义,即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之五德中,智是其他四德的理性基础,仁义的实现、礼的践行、信的持守皆以理性之智为心智前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