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智的价值 [复制链接]

136#

《墨子·尚贤中》:“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己。”

这说明智可治国。

三国 魏 嵇康 《大师箴》:“下逮德衰,大道沉沦,智惠日用,渐私其亲。”

这说明智可明理。

TOP
137#

智慧,是梵语般若(音bo-re)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而在《圣经》中有这样的话语“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无论宗教以怎样的教义规劝着信徒,有一点可以确定:智慧是理性的人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何为智慧?《新华字典》解释为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那么,智的价值何在?我认为,其一,它具有认识功能。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我和他人,认识了周遭的事物,才能判断是非曲直,从而正确地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其二,它有指导功能,这是认识功能的延伸。“智明然后能择”说的正是拥有智慧的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其三,它有道德功能。《礼记  中庸》中,将智慧、仁爱和勇敢作为一个人行走天下不变的美德,可见智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占据的地位何其重要。作为大学生,我们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TOP
138#

智在儒家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从理性主体的角度来审视人的反思精神,儒家文化的“智”会给我们带来诸多方面的启发。首先,儒家所说的智是人类精神中所具有的明辨是非的一种高级智慧状态,“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同时,智也是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知人的一种精神状态,“知己者,智之端也,可推以知人也” 。(《王文公集卷二十六·荀卿》)其次,智作为人的高级的智慧状态,还是规范人自身行为的心理标准,人正是借着智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理性的规范,以使之达到合理的状态,正如董仲舒所言:“凡人欲所行,皆以其智先规而后为之”,(《春秋繁露卷八·必且仁智》)不仅如此,智还是人在作出价值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依据的心理基础,只有以智的权衡为前提的价值选择才是理性的、更符合人类合理规范的,以智之明所做出的选择才是理性的选择,“智明然后能择”。 (《二程集卷一·劝学篇》)第三,智在儒家文化中是圣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仁的理性基础,智和仁结合起来往往是这种人格的基本表现。“仁且智”是周文王等古代先圣的代名词。(参见《孟子·公孙丑上》)第四,智作为人的智慧的高级状态,是人心安于理行之于道的心理基础。人正是借助明理悟道才得以心安不惧,“智者不惑”。(《论语·宪问》)智所具有的含义除上述诸多方面以外,还有理性主体的意义,即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之五德中,智是其他四德的理性基础,仁义的实现、礼的践行、信的持守皆以理性之智为心智前提。

TOP
139#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谓明智即要充分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TOP
140#

有智慧是好是坏,关键在这智慧往哪里用,如何用。有智慧做坏事,这种智慧就是坏。有智慧做好事,这种智慧就是好。所以,人的发展,首先不在智慧高低,在发展的方向是对还是错。提高智慧的价值,就是提高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就是为社会发展创造价值,就是看他为多少人的生存发展创造与提供了多少有利的条件。

TOP
141#

——知足常乐:遵循不得不失的天理
  知足常乐,是很多人的座右铭,但只有求道者或得道者,才真正知道其内涵。寻常人的所谓知足,不过是趋利避害,借以自我保护或自我安慰,以便乐观、从容、安逸的生活。他们的态度多在拼搏无力、追求无望、意志渐衰之际产生,所以多有消极无奈、得过且过、苟安偷生的因素在内。
    求道者的知足常乐,是真正的快乐,是真正的满足,是真正的放弃,是真正的清醒。为何快乐?因为他没有挂碍,没有忧愁,没有外物的累赘,也没有心灵的阴影。为何满足?因为他追求天道,他即在天道之中修养;他追求天国,他即能证悟天国;他不看重尘世,尘世就不对他进行束缚。为何放弃?因为他彻知,有没有外物都由天定,他没有必要煞费苦心去猎取;外物是他功成圆满的强大障碍,他既能在生活中看淡,更能在心灵中看淡。为何清醒?他在天地之间看到了人与神的巨大区别,他在修行途中领悟了一层又一层天理;他能从喧嚣的尘世看见罪恶与堕落,更能明明白白找准属于自己的道路。
  知足常乐的求道者,安然自适,从容自在,落落大方。他不会百病缠身,更不会死于非命;他不会患得患失,更不会抑郁至深;他不会迷茫无助,更不会痛不欲生。无论寒来暑往,都不足以损害他身体的健康;无论大福大祸,都不足以损害他心灵的宁静;无论天文地理,都不足以迷惑他豁达的智慧。
TOP
142#

当我们得到理解的时候,智慧是不人地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迸溅出无数的火花。
TOP
143#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
    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曾经说过,像这样的小人你能让他去谋国家大事吗?不能。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利益。
    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TOP
144#

大家熟悉的《论语》中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讲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智慧之举。这里讲的“是知也”就是指“这才是智慧、这才是聪明、这才是智者”。孔子、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唐尧、禹舜、商汤等关于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是非、认识善恶这样的聪颖、智慧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智”的具体思想内容,提升了“智”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对人们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TOP
145#

1、明辨是非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2、指导行为

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智先规而后为之。([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必仁且智》)

3、自知知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

4、成就美德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

智慧是生命的结晶,智慧拥有无上的光芒,从古至今,智慧带领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被抛弃的时代,智慧指引我们不断前进。智慧才是发展的动力、源泉。

TOP
146#

时代在发展,而人们的认知能力却在不断的倒退,而是不断的形成一种懒惰的习惯,不仅仅是在肢体行动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思想、认知和人的内心。现在满社会在充斥着金钱观念,一些微不足道不知廉耻的行业行为思想也是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不赡养老人、不遵纪守法、不讲道德、贪赃枉法等等,太多了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太司空见怪了,以至于人们愚蠢到把不正确的事情说成正确,把不道德的行为提到颜面上来加以炫耀,我们现代人早已把古人的知抛得一干二净了,连最简单的认知自己都做不到还何谈其他的呢,我到底是金钱的附属还是生命的载体,是无情的人类机械创造物还是有着真性情的活生生的生物,这一切的一切似乎一没人会考虑了,想的只是我口袋的那点东西,何其悲哉
TOP
147#

卷十四“仁”:

培育良知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

人只有一个心,但知觉得道理底是道心,知觉得声色臭味底是人心。

良知育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恩的心!生活里我总是遇到一些这样的人,气愤之极!

感不同于对别人说“谢谢”。感恩说不出口,是在心里藏一辈子的债务。
感恩的人无论居于城乡,财富多寡,他们懂得生活之艰难,活下来本身是一串链条乃至多串链条穿起来没有断裂的结果,没有人能像孙悟空那样无因无果无牵无挂。
   通地说,感恩的人懂得因果关系。懂得生活之艰难,懂得自己哪怕能活一分钟都仰仗无数的因缘和资源的支持。这些因缘关系到父母,朋友,发明疫苗注射疫苗的人......单子可以长长的拉下去。他们是上端的链条,是没有抛去你,使你顺生的人。而旁边的链条包括无数社会系统,环境系统和文化系统的福佑。
感恩,第一要感谢粮食。是粮食让人们活下来并活下去。尽管进退饭局的人久已不进米粒,尽管减肥的人声称与粮食结仇,但从人的属性观察,所有的人都是粮食的受益者。对粮食感恩的人,尽量不剩饭,扔半只馒头手会哆嗦,吃饭认真,看到米粒心生欢喜。这样的人多半是本分人,面色清静安详。如果对粮食——这种朴素而根本的果实心存敬意,由此推想,这人不会暴殄天物,也不会荼毒众生。
   恩第二项要感谢水,草木,鲜花,小鸟,晴空,土地和干净的空气。它们的存在固然不是为着人们享受,但享受了,要像过客一样怀着敬意默默退出,不打扰它们,更不伤害它们。取我一份,已经足够。蜜蜂采蜜也没有把花朵变成垃圾堆。

TOP
148#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TOP
149#

卷四:智                  

七:智的价值

  所谓智,便是指人们的聪明智慧,所谓谋,便是指人们对问题的计议和对事情策划。智是谋之本,有智才有谋,所以智比谋更重要。

俗语云:“初生牛犊不惧虎。”青年人都喜欢做一个勇敢者。勇敢,当然是值得赞美的。然而,面对这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面对这千变万化的现实,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系列人生课题,光凭勇敢显然是不够的。有一则寓言一只老虎,看见曾打败过自己的水牛被人吆喝着耕地,便去问牛为什么怕农人。牛说,因为人有智慧。老虎向农人要求看看他的智慧,农人说把智慧忘在家里了,可以去拿,但要先把老虎捆起来,免得他走后老虎把牛吃掉。老虎听从了。农人回村叫来了村民,把老虎关进铁笼子,对老虎说:“这就是智慧。”虎之力于人不啻百倍,但是农人用智慧反将老虎擒住,可见,智慧的力量是如此之大。

    智慧就是那关于驾驭一切的思想。用智,常常能以弱胜强,事半功倍;用智常常可以出奇制胜。巧获成功;用智,也常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耗和牺牲,顺利地达到目标。法国怪杰拿破仑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威力,剑和智慧。从长远看,剑总是被智慧制服。”我们要用我们聪慧的大脑,做一个智勇双全的新时代的人。
TOP
150#

卷十六“智”:              

七:智的价值

使人发光的不是衣上的珠宝,而是心灵深处的智慧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非常重视“智”,他说“知(智)者不惑”,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学》中讲“格物致知”。在封建时代专制主义的压迫之下,“智”受到了极大损害,出现了迷信与盲从的劣性。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科学精神”,改革开放时代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回到“智”的正道上来。

要坚持“仁智统一”,否则“智”便会流于狡诈。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人有两种能力是千金难求的无价之宝——一是思考能力,二是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并妥当处理的能力。

智是对一个人各种能力的综合评价,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智慧是知识的最完美的形式。所谓智,主要还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