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智的价值 [复制链接]

256#

       明辨是非,做出明智选择者为智者。智者有其清晰的思考头脑,他们懂得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应该舍弃的。要成为一个智者极其困难,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成为智者,我们有时会被外界所迷惑而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看不清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我们值得去追求的,这种时候我们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彻底的智者,但我们却可以努力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明智的认识自己,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做一个真诚的心怀大智的人。
TOP
257#

这总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通过贞观之治取得的明显效果,看到了优秀人才在国家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于是决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量招纳优秀人才。有一次,他就这个问题征询侍臣意见,说:“朕听说国家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过后必有太平。值此国家由乱到治,天下太平,百业振兴之际,需要得到大量的贤才来使用。我思谋了一个招揽人才的办法,打算让他们自己举荐,这样做你们看合适吗?”侍中魏徵回答说:“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知人者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人(自知者明)。人贵自知,陛下广开人才自荐之路,四方贤才必然纷至沓来,何愁得不到济世贤才呢?!”
TOP
258#

        “智“无价,是金钱所买不到的,不经过发奋苦读和艰苦实践,不经过岁月沉淀而大彻大悟,是成不了”智“者的。也就是说,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成范增、张良、陈平、诸葛亮的。
        当然,”智“产生后,又推动着生产、生活的进步。当年,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苦苦思寻,终于看破红尘,超脱而去,是为”智“;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苹果所砸,于是开窍,悟出万有引力定律,是为”智“。他们一个在宗教领域,一个在物理科学领域,都产生了跨时代的影响,不可替代。后人站在他们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时,永远铭记着他们。故”智“的价值可谓大矣。
TOP
259#


          “仁”与“智”是统一的,不能完全分离:有“仁”有“智”者是上品;有“仁”无“智”者是次品,无“仁”无“智”者是废品;有“智”无“仁”者是危险品。
          三国时代的魏延就是有“勇”有“智”但无“仁”的带表,论武艺蜀中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论智谋,曾提出过走子午谷直取魏都的建议,为后世军事家、“仁史学家大为推崇。可惜此君终生不得志,一辈子都被诸葛亮控制于股掌间。究其原因,就是魏延“脑后有反骨”,有“才”而无“仁”,难以放心任用,是个“危险品”。
         魏延的悲剧值得深思,倘若有“智”无“仁”,那么就算领导使用你,也只是临时任命,待你使用价值耗尽之时,就会果断任用新人接班,自己只能悲 凉地卷起铺盖走人了。这是卸磨杀驴、兔死狗烹吗?是,若是当时广施仁义,就能得道多助,不会这么凄惨了。故要想获得成功,“仁”与“智”需统一。
TOP
260#

人的智慧,用来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用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TOP
261#

老子说想要取得智慧并不需要求,只要让自己虚空,因为智慧的根本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只要让它自己生长就可以了。虽然我现在不太懂这句话,和智慧生长的感受,但是我希望能够让自己尽量以平和的心态,无欲求的心境完成自己的圆融之旅。
TOP
262#

很多的人有经历也有体验,遇事、遇人都知道怎么处理,但仅仅限于自己的心知肚明,无法用规律、规范地的方式表达出来,成为可以与人共同分享的智力成果。人生之苦就苦在一切的体验必须从0开始。知识可以随时学来但不能代替体验,知识只有经过实践转化为体验,然后再经过总结、归纳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再次上升为知识才会更有价值、更有力量。
其实人脑与电脑一样,都能进行非常严谨的运算以及逻辑判断,人之所以会对不同的事、不同的事作不同的判断和理解,原因就在于其上一次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中得来的体验或者说是以往经历中得来的体验的积累。而大凡人最原始的体验和并原始体验基础是得来的体验的积累往往是不准确的,所以人经常会犯错。尤其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体验都是相互的和相对的,两个之间的是非曲直往往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或者说每个人都是依据各自不准确的体验来对人、对事作出判断,这也就是经验主义要被批评的原因。所以作为一诚实的人,应该随时随地愿意说这一句话“也许是我错了。”
TOP
263#

“智”不是简单的智商,而是一种明智的立身处世的准则,它就是一个人是非观,价值观的反映。真正的智者,是对任何事情都坚守原则的人,是能够清楚的支配自己行为的人,是一个处处都懂得思考的、有深度、有谋略、识大体的人。
TOP
264#

        “智”的价值之一就是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世间万物都不会完美无缺,每个生灵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让兔子、松鼠学习游泳,未免有些强人所难。试问鸭子教练:经过汗水的付出,你是否也可以比兔子跑得更快呢?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而不是每天在“人无完人”的感叹中虚度光阴。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取得成功。
        古有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试想,如果田忌执意用自己略逊一筹的马按顺序和对方的快马、中马、驽马比拼,结果必然是三战皆负。正是由于田忌接受了孙膑的建议,发挥优势,规避劣势,才成就了历史上这一以智取胜的佳话。
        再看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凡是名垂千古之人,大抵都是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的人。采菊东篱下的陶潜,上任不足百天即毅然辞官归隐,因为他看到自己无法立足于封建官场。与其在名利的泥潭中受苦,不如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由此,才成就了艳丽的南山菊,美好的桃花源。
        行吟西子湖畔的东坡,在身处宫廷斗争之时,自请外调杭州,因为他看到自己无法在这险恶的朝堂中自保。由此,在那人间的天堂,有了无数著名的诗章,有了泽被后世的苏堤,有了与民同乐的佳话。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术业有专攻”,我们则应怀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去找寻自己生命中的闪光点。
        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他发现自己有更大的力量用文字将沉睡的国民唤醒;刘翔由跳高改行跨栏,是因为他了解110米栏前才有更广阔的明天。
        当然,扬长避短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不顾自己的缺点而一味炫耀自己的特长,历史上恃才傲物的晁错,一味猖狂的阮籍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最好的教训。我们应该保证自己的弱点不至于阻碍通往成功的道路,将最短的那块木板修得更加牢靠,我们人生的木桶才可以承载更多的养分。所以,我们得找到最佳风向,扬长避短,让灵魂在迈向成功时熠熠生辉。
TOP
265#

“智”通常又写作“知”,既作动词指认知,又作名词指知识、智慧。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能成为“智者”。“智者”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聪明智慧,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具有完善理想人格的君子,不仅应当是“仁者”,而且也应当是“智者”。崇尚知识与智慧,必然重视学习与教育。古代儒家留下的许多有关教育和学习的格言和教诲,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无常师”、“教学相长”、“不耻下问”、“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等,都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即使在当代社会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TOP
266#

人生旅途中,最有价值的遇见,是在某一瞬间,重遇了自己,那一刻你才会懂:走遍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回归内心的路。每一段记忆,都有一个密码。只要时间、地点、人物组合正确,无论尘封多久,那人、那景都将在遗忘中重新拾起
TOP
267#

智-----是一种抽象物,但凡看到这类字眼,尤其是要对它进行一定的界定时,我们往往会联想到实际中的人和事。比方说古往今来的圣贤、大哲乃至于卓越的帝王将相,当然,一起的还有他们的生平事迹,这些人大都极其成功,往往被当做智慧的象征。
古人崇尚厚积薄发,这既是谦逊也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他们大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这在错综复杂的的斗争中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谓之韬晦。大智若愚,不以小智为智谓之大智。《列子》将南山愚公与河曲智叟作对比,充分彰显了古人对于智的界定。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智”从学习中来,又促进人的学习,但“智”永远在实际中彰显。大智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从容淡定,能明辨是非,能知人自知,能正确选择,能成大事。
TOP
268#

儒家思想中的“智”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到了汉代,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智”位列其中。[5-7]    
佛教术语中的“智”
音译:若那、阇那。
意思: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
类型:二智、三智、四智、五智、十智、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等。
TOP
269#

在生活中我们若想真正的做一个智者,就必须理解智的价值,智的价值在于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真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在于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我们用智加以辨别之后,我们才知道该怎么去做才是对的,在于有自知知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智者,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智慧的闪光点,然后从中学习,让这种智慧变成自己的,在于成就美德,当我们有足够的智慧时,生活中很多事物就不在是难事,也会很少有困惑。
TOP
270#

用人之智——制衡术
    制约之,以使平衡;或均势横陈,管制各方,是为制衡。以用人之道为甚,致事、升途因而得失,事殊各异,而其道一,是为制衡术。
    所谓用人者,或因类相交,或上下相交。同类之制,上以中和之气,行锋不甚,藏锋不馁,行藏因人殊异。人视于己,情通达,言中肯,势不过不防,品不逊而可交,上下之制,贯以品察事态、蛊惑人心。以上制下衡,易得势而不得心,故得心为上,得势次之;民承国运,人众势微,凡得人心者,造势而已矣!上制下衡,上以人心胜,中以气场胜,唯下以势胜。以下制上衡,事倍而功半,势微不足以改易,势盛则易察于上,是为见龙在田,上德而用,上庸而废。故以下制上衡,势中显见而出众,又不以过高而甚嚣,上以其为才用,不以其为胁疏积郁丰溢,假时更易。
    所谓致事、升途者,得于用人,败于用人,势微则隐匿待时,势中则假以中和之气,势盛则梳调人情,安稳人心。稳步行远,静水流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