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智的价值 [复制链接]

241#

智:在传统的儒家道德体系中,“智”是最根本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提倡的理想人格中重要部分。孔子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君子之道,即“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佛教中的“智”为“若那”或“阇那”,指的是人们普遍具有辨别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拿现今的的网络文学来说,基本上是凭一种临时爆发出来的才情、敏感、调侃,只是对这个世界蜻蜓点水般的抱怨,再没有了之前文学的厚重,没有了一个坚定的方向,只有一味的随波逐流和无关痛痒。既然要有自己的主张,就要有坚定的方向,不要随意动摇。

TOP
242#

智,现在的我们一直在想着做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很多人在心里面想的是做个大智慧的人可以受到别人的敬佩,但是,真正的大智慧的人并不在乎外在人的想法和评论,因为智者宜人更宜己,智慧可以给你除了外在的虚荣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心中充满智慧那么你就会看清你心里想的,而不会被其他的杂物给吸引,更不会被其他的浮尘蒙蔽。我们皆知道智的价值是很大的,我们的世界需要智者的存在,我们必须要智者的存在。智者可以指引旁人,像古代那些世外高人的智者,总是会有人找他们询问困难,因为智者比普通人看的更清楚。同时,智者也是美德的体现,智者往往拥有崇高的美德,得到很多的赞誉,我想,就是因为他们把有些东西看的没有那么重要,所以,我们才会把他们看的那么重要和敬佩。

TOP
243#

智的价值

智在儒家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从理性主体的角度来审视人的反思精神,儒家文化的“智”会给我们带来诸多方面的启发。首先,儒家所说的智是人类精神中所具有的明辨是非的一种高级智慧状态,“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同时,智也是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知人的一种精神状态,“知己者,智之端也,可推以知人也” 。(《王文公集卷二十六·荀卿》)其次,智作为人的高级的智慧状态,还是规范人自身行为的心理标准,人正是借着智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理性的规范,以使之达到合理的状态,正如董仲舒所言:“凡人欲所行,皆以其智先规而后为之”,(《春秋繁露卷八·必且仁智》)不仅如此,智还是人在作出价值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依据的心理基础,只有以智的权衡为前提的价值选择才是理性的、更符合人类合理规范的,以智之明所做出的选择才是理性的选择,“智明然后能择”。 (《二程集卷一·劝学篇》)第三,智在儒家文化中是圣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仁的理性基础,智和仁结合起来往往是这种人格的基本表现。“仁且智”是周文王等古代先圣的代名词。(参见《孟子·公孙丑上》)第四,智作为人的智慧的高级状态,是人心安于理行之于道的心理基础。人正是借助明理悟道才得以心安不惧,“智者不惑”。(《论语·宪问》)智所具有的含义除上述诸多方面以外,还有理性主体的意义,即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之五德中,智是其他四德的理性基础,仁义的实现、礼的践行、信的持守皆以理性之智为心智前提。

TOP
244#

[分享]

忘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只有学会忘记,生命才能洒脱自在。人生快乐常在的秘诀就是善于忘记。只有懂得适时卸下包袱,才能轻装前行,才能从容面对一切。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想让自己快乐,就必须学会忘记。忘记某些人和事,记住某些人和事;忘记该忘记的,记住该记住的,心无挂碍,潇洒人生。
TOP
245#

佛教术语中的“智”的意思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有二智、三智、四智、五智、十智、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等。

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可见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TOP
246#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到了汉代,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智”位列其中。

TOP
247#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TOP
248#

智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智”包涵很多方面,不仅仅是智商、更多的是明辨是非之心。有了这“智”,我们就会更好的做到正确认识他人、认识自我。
TOP
249#

“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而这些精神所在就是“智”的价值所在:理性精神能够教会我们“明辨是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的思维,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理智地进行思考,判断,从而就会清楚的辨别是非善恶,而明辨是非之心,又是智慧的萌芽;求实精神能够帮助我们“指导行为”,求实就会让我们在做事情之前事先想好计划安排,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三思而后行”,也就是说是智慧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又能让我们“自知知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每经过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停下脚步来反思一下这一段进程中的不足,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做的更好;与时俱进的精神从一个方面可以“成就美德”,要想与时俱进,就要具备创新精神与时代精神,在新的时代与时俱进的精神让我们有动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不光是书本上的,更是来自实践中的,在实践中践行那些中华美德,更是能升华我们自己,在社会上得到自己的认可。智慧的价值也就在于此了。

TOP
250#

我们对别人要有仁爱之心,所谓“仁者爱人”,我们要学会做一个仁者。对别人心存“仁”念有时是对自己的仁爱,把这种仁爱之心推己及人,将这种仁爱之心扩大到全社会,形成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社会。

TOP
251#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曰“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中华先贤多将“智”解释为“大恩大恕”“福亏自赢”“刚柔相济”,其实“智”在现代的为人处世之道中依然发挥着其不可磨灭的作用。

如何将“智”运用于为人处世之中,实在是处世的大智慧,运用其恰当,则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锦上添花,处事通达。人际关系融洽很多时候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人际和谐,朋友圈广的人往往在用“智”之上下了很多功夫,当然此处的“智”并非偷奸耍滑的小聪明,而是高瞻远瞩的大智慧。当我们面对处事的尴尬时,灵活运用“智”之道可以化解尴尬。例如在中国的“面子文化”中,很多时候是源于虚荣心与好胜心,而真正的智者则会委曲求全,毛遂自荐,这样的智者虽然表面看似丢掉了面子,降低了身份,实际上是在“曲径通幽”之中到达成功的彼岸。机会往往青睐于有准备的人,而提前做好准备,正是用智者的大道。人们在处理世事中,时机往往决定了一切,抓住机会,把握时机,出奇制胜,往往是用智者在处世之道上的用心之处。

中国人多不善于主动,大多数人比较被动。可有些事情,与其被动地去接受,还不如主动出击,主动即使会遭遇拒绝,有些难堪,但会有更多的收获。所以,善于用智者往往不拘泥于小节,主动出击,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用“智”之道,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际交往中确实有颇为丰富的运用,以上其实只是简单地个人之见。要想在处事之中真正将用“智”之道运用地灵活娴熟,还需我们多读书,多实践。

TOP
252#


有一种智慧叫做大智若愚,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指有大智慧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言语行为被人看作是愚钝的。大智若愚不是真愚,而是智慧的让常人无法理解,被看成傻子。其实是“藏而不露”,在“愚”中收获人生事业的成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智愚之别,实为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大智若愚是不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做人低调,从来不向人夸耀自己抬高自己,做人原则是厚积薄发宁静致远,注重自身修为、层次和素质的提高,对于很多事情持大度开放的态度,有着海纳百川的境界和强者求己的心态,从来没有太多的抱怨,能够真心实在的踏实做事,对于很多事情要求不高,只求自己能够不断得到积累的生活态度,例如《阿甘正传》。大智若愚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形象之所以广受欢迎,正好是说明了大智若愚钝感力的妙处所在。



才高八斗,未必有大智。智慧来自实践,只有学以致用、胸怀大局、品德高尚,顺应天理的人,才有可能做到。事事精明,投机钻营,不是大智。真正的大智是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不怕吃亏,以苦为乐,憨厚朴实的像缺心眼一样。做到大智若愚,要有大境界,求变创新,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能正确决策,有胆有识,对事物有把握能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大智若愚,要朴实憨厚,为人大度,谦和宽容,从善如流,小事糊涂。在大事上,条理清晰,明白清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24 21:55:08编辑过]

TOP
253#

      ”智“无价,是金钱所买不到的,不经过发奋苦读和艰苦实践,不经过岁月沉淀而大彻大悟,是成不了”智“者的。也就是说,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成范增、张良、陈平、诸葛亮的。
      当然,”智“产生后,又推动着生产、生活的进步。当年,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苦苦思寻,终于看破红尘,超脱而去,是为”智“;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苹果所砸,于是开窍,悟出万有引力定律,是为”智“。他们一个在宗教领域,一个在物理科学领域,都产生了跨时代的影响,不可替代。后人站在他们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时,永远铭记着他们。故”智“的价值可谓大矣。
TOP
254#

智,作为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有几重含义。从《论语》中总结来看孔子讲的“知”有三种涵义:“知识”;“认知、了解和把握”;通“智”即聪明、睿智、智慧。

归纳起来,其一就是:明是非,识利害。儒家的“智者不惑”首先是能明辨是非。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也。”后来荀子也对“智”作了界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意即是当是,非即非,正确明辨是非即为智,它所要克服纠正的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是非颠倒观。“智”不仅要求对是非、善恶有客观的认识,还要求对利害、对事物之理、事物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推理。 其二就是善于知人、自知。《论语》记载:“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所谓“知人”,就是善于识别、了解、并正确评价他人,由此对他人采取合适的态度。所谓“自知”就是对自己有正确、清醒、客观的认识和估量,知道自己的优缺长短,既不妄自菲薄亦不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说明自知之重要性,必要性,它是形成谦虚、自信等良好品质的基础。

孔子一生好学,喜“智”,善诗书,定礼乐,但他并不一味强调“智”,他认为“智”如果不灵活不权变就会近于愚蠢迟钝。对“智”的培养途径,孔子以最简洁的话概括为“好学近乎智”,强调勤学、乐学对于达“智”的重要意义。在博学、勤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就能分清是非正误,识别利害得失,知己知彼,遇事胸有成竹、沉着冷静达到不迷惘、不盲目、不疑惑、不蒙蔽的境界,此之谓“智者不惑”也。这对于今天我们在完善人格和思维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用其思想去指导自身的行动,勤奋好学,明辨是非曲直,善于知人、自知。

TOP
255#

明辨是非,做出明智选择者为智者。智者有其清晰的思考头脑,他们懂得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应该舍弃的。要成为一个智者极其困难,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成为智者,我们有时会被外界所迷惑而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看不清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我们值得去追求的,这种时候我们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彻底的智者,但我们却可以努力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明智的认识自己,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做一个真诚的心怀大智的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