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提出“必仁且智”的人格境界,仁是指心存仁爱,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克己复礼,有谦卑恭敬的待人之道;宽信敏惠,有德性修为。智,则是指将创新精神、批判精神、求实精神、实践精神贯穿其中的知行合一、坚持真理的道德情操;也有才智、才能之义。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拥有“智“便会头脑清醒、心思顺畅,没有疑惑。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只有仁德而没有使自己理清思路、明白事理的才智,那么我们就不能分辨的出善恶与好坏,那么“仁”也只能是“愚仁”;如果只一味地强调才能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高技术而忽视掉对于仁爱之德的培养,那么这样的人与机器是没有分别的。一个没有仁爱之情的人,即使拥有再高的智商、再清晰的头脑,他所作的事情也必将是对社会有害而无益的。我国教育在重视智育发展的同时,也强调对于德育的引导,目的是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即才能、才智,是仁德的依凭,而德是才能的统帅。没有仁德没有智慧而只有才能,他的才能便会用来辅助他的邪恶、狂妄之心,助长其恶行,从而增加他的罪恶。然而德育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那么顺利。“重理轻文”“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现象在我国一直存在着。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似乎都将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用分数定人品,用分数定等级。对于学生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实践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言行一致、持之以恒修为的培养,往往不能抓住重点。
“智”的涵义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给予它更多的发散。智是勇敢,也是踏实;是仁德之依凭,也是内外兼修的基础;是厚德载物的规范之道,也是坚持真理的君子之举。它与“仁”共同将我们的生活装点的更具知性审美、更加饱含情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坚实支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8 22:12:3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