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106#

说到仁与智,让我脑海里面出现了一些人物的名字,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水浒传里面的智多星吴用,他们都是仁与智兼具,让我似乎觉得仁与智是相辅相成的,特别容易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忽然间又想到曹操,毋庸置疑是一个智慧的人,然而仁对他而言,却显得十分模糊。在现代社会,智的人不在少数,然而仁对大家却越来越陌生,似乎智只是用来谋求利益的一种手段。有个成语叫大智若愚,我想,可能只有智到达这种境界,才能体会到仁的含义吧。
TOP
107#

智,分为理智,说话做事收放自如的本领;智慧,洞察世间百态并能够轻松为人处世的本领;智商,这是一个人所具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我们所说的才能大概差不多的意思。这个世界不怕坏人,就怕智商高的坏人,对世界的破坏力不可估摸。一个理智的人不会鲁莽冲撞,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一个智慧的人可以看清功利但不会被局限于得失;一个高智商的人往往可以名利双收,但是高智商的人无德,也会让自己身败名裂,亲手将自己送进坟墓。
TOP
108#

仁与智这个问题确实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考验,我们拥有仁爱,我们拥有智慧,就像现在这样生活着,没有起伏的的日子里我们是怎样对待这仁与智呢?

毫不保留的说,这个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尤其是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从三聚氰胺到食品添加剂,到瘦肉精,再到西瓜膨大剂,这些有高技术要求的东西出自谁之手呢?是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吗?国家大资投入高等人生与科技的发展,想要的结果是这些吗?这些大智的人究竟是以怎样的一颗心回报他的祖国的,他们选择展现自己能力的方式就是这些吗?这一系列现象真的是让我们汗颜。

一个真正让人尊敬的人是把智与仁相结合的,他们以一颗仁爱之心用自己的智慧造福于人们。不要让你的智慧贬值,仁时刻牢记在心里,你会发现你的智慧在闪闪发光。

TOP
109#

仁,即仁德品质,智即才智才能,“仁智统一”说的就是德与才的统一。德与才的关系,自古便使人们谈论的焦点话题。德指的是人们的道德修养,才指的是人们的文化修养。在我看来,正如司马光所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业双修与德才兼备才是我们最应当加强与掌握的关键。

历史上,蔡京可谓是一代书法大家,但却不符“心正则字端”的名言。 他用他的高超的笔法打动了当时的君主,可谓有才,但他却凭借着赏赐的大权,先后串通了一群奸臣,称霸京师,可谓无德。在江河日下的朝廷中,他不顾百姓饥苦,不管金人大举入侵,他贪婪地忘记了为臣之道,纵使他留下一卷卷的蔡氏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等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也没有几个人真喜欢他

 可见,忽视道德修养,便像蔡氏一样,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与才学,也只会损伤他人和社会。在现代,才智固然重要,但我觉得德比才更重要一些。如果一个很有能力的政府高官,位居高位却以权谋私,以权压人,那他比无才无能的小官员危害更大;如果一个才智髙超的科技人员,利用高科技犯罪,那他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比小偷消磨的盗贼更严重。这样的人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社会的蛀虫,和谐社会建设的朽木。假若他们这样的人,侥幸一时还未受到法律的制裁,还会在社会上形成不正之风,甚至恶性循环。所以,像我们大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要向岳飞、钱学森等人学习,做一个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真正的栋梁之才。

TOP
110#

是的,“仁”和“智”应该统一,光“仁”不“智”,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就等于说了没有去做,是没有实效的!然而,光“智”不“仁”,假如这个智的人非常非常厉害,可是他研究的是专门毁灭人类的动力,如制作假钞,研究如何偷窃,如何智能盗取银行卡密码等等,那么智的价值何在,反而是为害人类,所以应该仁智统一!
TOP
111#





       董仲舒提出“必”的人格境界,仁是指心存仁爱,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克己复礼,有谦卑恭敬的待人之道;宽信敏惠,有德性修为。智,则是指将创新精神、批判精神、求实精神、实践精神贯穿其中的知行合一、坚持真理的道德情操;也有才智、才能之义。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拥有“智“便会头脑清醒、心思顺畅,没有疑惑。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只有仁德而没有使自己理清思路、明白事理的才智,那么我们就不能分辨的出善恶与好坏,那么“仁”也只能是“愚仁”;如果只一味地强调才能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高技术而忽视掉对于仁爱之德的培养,那么这样的人与机器是没有分别的。一个没有仁爱之情的人,即使拥有再高的智商、再清晰的头脑,他所作的事情也必将是对社会有害而无益的。我国教育在重视智育发展的同时,也强调对于德育的引导,目的是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即才能、才智,是仁德的依凭,而德是才能的统帅。没有仁德没有智慧而只有才能,他的才能便会用来辅助他的邪恶、狂妄之心,助长其恶行,从而增加他的罪恶。然而德育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那么顺利。“重理轻文”“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现象在我国一直存在着。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似乎都将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用分数定人品,用分数定等级。对于学生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实践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言行一致、持之以恒修为的培养,往往不能抓住重点。


     “智”的涵义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给予它更多的发散。智是勇敢,也是踏实;是仁德之依凭,也是内外兼修的基础;是厚德载物的规范之道,也是坚持真理的君子之举。它与“仁”共同将我们的生活装点的更具知性审美、更加饱含情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坚实支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8 22:12:39编辑过]

TOP
112#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当“仁”与“智”统一起来,才是完美的状态,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的容易,需要执着与毅力,仁德与美好的品质。

TOP
113#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智者因明事理、懂人情,能看到别人的苦衷,并且加以体谅,所以能做到仁爱他人。

TOP
114#

儒家主张德治,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求遵礼行仁,道德教化在德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教化的目标就是仁智统一。。。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必仁且智》)

译:仁德,是用来爱人类的;智慧,是用来除去对人类有危害的东西的。(所以:用来。) 这是我们需要修行的。。。

TOP
115#

仁与智是一个有德之人应该兼备的品质。仁能够使人具有爱人之人,关心他人。智能够使人坚持正道,领悟真理,以君子之道来做人处事。然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仁德却没有理智,就会只知道爱而不知道如何辨别;有理智却没有仁德,就会只知道善而不去做。只有仁德,可能这份真心会被误解;而有智而无仁,智就会被用于错误之处,到头来会比无智之人给社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人,要成为一个仁智兼具之人。既具有仁爱之人,懂得为别人着想,又能够以明智的方法行仁爱之道,实现仁与智的统一。

TOP
116#

才智出众的人在处理很多日常事情上显得很傻,很吃亏,但是在事关他的根本大事上却做的很出色,很成功。
TOP
117#

中国的古人,尤其是儒家先贤,经常把联系在一起。具有一定文化内涵,一个有作为的人,肯定需要,没有几分精明就想成功的人,就好像不习水性却要跳进大海游泳。他们需要智慧,需要才干。智慧是成功者赖以谋生的本钱,也是运行的前提。智者不惑,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但是,仅仅有智慧,却不一定就是一位优秀的成功者。我认为,智慧本身并没有错,把智慧隐藏起来也大可不必。按照古人的说法,如果有确立了价值准则,那么,再多的也无妨。宅心仁厚,使用一点小小伎俩也无伤大雅。可是,如果只有没有,那就会把这种聪明用在旁门左道上,甚至危害社会。只有仁者,才能成功,才能长久。而没有底线的智者,则很有可能用自己的小聪明把仁当作牟利工具,成为不仁不义的小人。离开了道义的智慧,便不是仁,是小聪明. 我认为一个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能容人!要想用人之长就要容人之短!用人之长天下皆是可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能容人就是把别人的智慧用到了自己的身上!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以厚德载物要提高我们的德行首先就要增加我们的肚量!宰相要想管理一个国家肚里就要能撑得住船,君子要想有所作为就要能容人!退一步海阔天空,比大海还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正所谓大智若愚就是如此!

TOP
118#

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仁智统一体现在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体现在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在今天,仁智统一也表现在德才兼备。“才者,事业之梁,德者,事业之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才来发挥,才德来统帅。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品德是衡量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前提。

很赞!(引用上述评论)

TOP
119#

                                        儒家仁智统一的思想

当代社会在倡导科学精神之时,出现了一个错误的倾向,即贬低人文精神。在儒家这里,有一种非常可贵的思想,即仁智并重,仁智统一。《论语·里仁》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子·离娄》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以“仁”为核心精神、人文精神同理性认识、科学精神统一起来。仁与智是相互依存的,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人”。(《论语·里仁》)有智慧的人,能够明智行事,能做出有利于人道的事情,同时也能看到人道的价值。孔子又说:“未知,焉得仁。”将智作为践行仁道的重要条件。当然,孔子在这里所讲的智,主要是指道德理性认识,但同时也具有认识客观规律的含义。中国古代有“医儒同道”的说法,中医是科学和理论合一的科学,充分体现了仁智相统一的思想。宋代著名大儒范仲淹自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中国古代就有“仁心仁术”的说法。
      最能体现仁智相统一的思想的理论是内圣外王的理论。内圣是以“仁”为核心的高尚的道德品性,而外王则是以生命个体对外产生积极的作用,产生利国利民的成果。在现代社会,科学与民主,都首先必须植根于人的质量之上,在人的善良动机之下去运用,才有正确的方向。同样,内在的道德质量如果不借助科学民主外向发生作用,就不可能产生经世济用的效果,就会流于玄与空谈。
     真正的孔子儒家思想非但不是科学发展的障碍,而且是科学发展的积极动力。这不仅在理论上,也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中国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在17世纪中叶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古代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两个时代特别重要:一个是独尊儒术的汉代,是各门学科初具规模、奠定体系的时期;再一个是儒家复兴的宋代,是传统科学走向高峰的黄金时期。自清朝后期淡化儒家仪礼,及后来五四运动,及“文化大革命”打倒孔子儒家思想之后,中国产品占世界GDP的比例由33%不断下滑至约5%。从横向对比来看,尊重孔子儒家思想的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港台地区,科学技术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而祖国大陆在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时期,科学技术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TOP
120#

凡事留点余地

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的《茶之书》中,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的时候,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于是再花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的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的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千利休其实是训诫儿子,做事时太苦、太枯,苛求绝对完美的心态与做法,不仅违背自然,也往往使我们离完美更远。做任何事,保持一个中庸的余裕与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勤劳、自我要求高原本是美德,但一旦要求到了枯槁极苦、十全十美的程度,就成了苛求,既不能得到修身养性的益处,心情也不会愉快。不管是工作、待人接物,我们固然要尽己所能、日新月异,但也不须苛求太过。一个人勤力于工作是很好,但如果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家庭与健康,长久下来,人生的画面必定导致偏差。当一个人为了追逐幸福的尾巴不顾一切,却反而因为以偏盖全的缘故,离幸福便更加遥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