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不轻绝,智不轻怨
——《战国策》
语出《战国策"燕策三》:“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意指仁慈的人不轻易与人断交;明智的人不轻易怨恨别人。
战国时,燕王喜派栗腹用一百镒黄金去给赵孝成王祝寿,三天后,栗腹回来报告说:“赵国的成年壮丁都死于长平之战,他们的遗孤尚未成人,我们可以攻打赵国。”于是燕王就召来昌国君乐间,问他可不可以攻打赵国?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国民擅长作战,不能和他们打。”燕王说:“我用两倍于它的兵力攻打,可以吗?”乐间答:“不可以。”燕王又说:“三倍,可以吗?”乐间又答:“不可以。”燕王很不高兴,左右大臣都赞成攻打赵国。燕王便匆匆忙忙派了六十万大军去进攻赵国。结果燕军大败,乐间逃到了赵国。于是燕王写信给乐间,向他表示歉意。信中言词恳切,说乐间弃燕出走他国,在世人面前暴露了我燕王不贤,但也说明你乐间不义。信中引述了上面这句名言,劝说乐间回燕。乐间怨恨燕王没有采纳自己的主张,终于留在赵国,也没有给燕王回信。
“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如果要做到既仁慈又明智,就需要你有气量。还是古语说得好,量小非君子。现代社会更是一样,气量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不可多得的素质。因为客观环境复杂多变,社会上的人参差不齐,你不可能永远处于有利于你的客观环境中,你更不可能始终同容易相处的人交往,所以,现实的环境需要你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这里说的气度不是让你一味地宽容别人,忍让别人,而是能够适应和接纳。任何环境都能适应,任何人都能相处,任何势力都能利用,左右逢源,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要做到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很多人经常感情用事,排除异己,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是人性的弱点,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靠拍马屁而飞黄腾达。从古至今,成大事者,都是对人性这一弱点做出成功挑战的人。他们从当时的局势出发,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该不计短处的不计短处,该不念旧恶的不计旧恶,该拉拢的拉拢,该利用的利用,博采众长,整合资源,为我所用。
如果说宽容是一种品质,那么,气量则是一种素质。前者对修身有益,后者对建功有用。善于宽容的人不与人计较,很容易做到心情平和,对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大有好处。但是,一旦宽容成为了你的底牌大白于天下的时候,就可能成为别人攻击的软肋。气量则不同,它是一种适应和接纳的能力和境界。有气量的人,对不利于自己的环境,他会学着去适应,尽管他对这种环境厌恶之极;对那些不容易相处,甚至有深仇大恨的人,只要当时的局势需要,他就会微笑着接纳,尽管恨不得当时就手刃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