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151#

     仁智统一”是儒家最重要的核心价值。
“仁智统一”首先是指“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主义精神与理性主义原则的统一。樊迟问“仁”“知”时,孔子分别解释为“爱人”“知人”。“爱人”主要强调人们要用爱心对待别人,这可以说是“仁”的实质内容,也是其精髓所在。而“知人”主要强调要善于鉴别人,即人所具有的道德理性和认识能力,更确切地说就是对“仁”的理性自觉。一个仁人必然是具备了高度的理性自觉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深刻把握人之为人的道理,才有可能将“仁”提到“爱人”的层面去自觉地尊重和关心人,“爱人”必须“知人”,“知人”才能做到“爱人”。因此,“爱人”与“知人”是统一的。
孔子“仁智统一”思想另一明显特征是他对人的重视,其“仁者爱人”“仁者人也”揭示了以人为中心,尊重和爱护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又透射出“知人”即对人的本质、价值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的理性主义原则。
    其次,“仁智统一”是指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水平、智慧力量的相互依存与统一。孔子“仁者人也”实际是指人的理想人格化,“仁”作为仁人的道德理想、人格修养的完美境界,其实现必须以“智”相配合。所以,“仁智统一”还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水平和智慧力量的统一。就它们的关系而言,孔子认为人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必须首先端正品德。因为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由人的社会性之本质属性决定的。有了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自觉按“仁”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就此而言,智从属于仁。但孔子也十分重视知识、智慧,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把握仁的精神要义,成就理想人格。因此,德育与智育是相互依存和统一的,即在孔子看来求真与致善是一致的。
    最后,“仁智统一”是指理想人格、道德信念与情感、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而人格又是一个包含着知、情、意的统一体,只有几方面同时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完善。在理想人格的成就过程中,性情是不可忽视的成分。孔子认为“仁”作为一种道德信念,首先应该建立在人的真情实感之上,只有这样,人们才有可能接近仁,实行仁。
“仁智统一”对于今天培养和塑造2l世纪新的理想人格也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发挥理性的作用,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最后编辑武科大.张印 最后编辑于 2015-05-19 01:46:11
TOP
152#

仁和智都很重要但是相比之下仁智统一更为重要,缺乏仁只有智会使得所拥有的是不能用到应该应用的地方,仁可以作为智的指导。同时没有仁就无法拥有持久学习的毅力来获得智。仁和智的关系也就是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倡导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道德修养的相统一。
TOP
153#

[转]儒家”仁智统一“的思想
当代社会在倡导科学精神之时,出现了一个错误的倾向,即贬低人文精神。在儒家这里,有一种非常可贵的思想,即仁智并重,仁智统一。《论语·里仁》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子·离娄》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以“仁”为核心精神、人文精神同理性认识、科学精神统一起来。仁与智是相互依存的,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人”。(《论语·里仁》)有智慧的人,能够明智行事,能做出有利于人道的事情,同时也能看到人道的价值。孔子又说:“未知,焉得仁。”将智作为践行仁道的重要条件。当然,孔子在这里所讲的智,主要是指道德理性认识,但同时也具有认识客观规律的含义。中国古代有“医儒同道”的说法,中医是科学和理论合一的科学,充分体现了仁智相统一的思想。宋代著名大儒范仲淹自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中国古代就有“仁心仁术”的说法。
最能体现仁智相统一的思想的理论是内圣外王的理论。内圣是以“仁”为核心的高尚的道德品性,而外王则是以生命个体对外产生积极的作用,产生利国利民的成果。在现代社会,科学与民主,都首先必须植根于人的质量之上,在人的善良动机之下去运用,才有正确的方向。同样,内在的道德质量如果不借助科学民主外向发生作用,就不可能产生经世济用的效果,就会流于玄与空谈。
真正的孔子儒家思想非但不是科学发展的障碍,而且是科学发展的积极动力。这不仅在理论上,也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中国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在17世纪中叶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古代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两个时代特别重要:一个是独尊儒术的汉代,是各门学科初具规模、奠定体系的时期;再一个是儒家复兴的宋代,是传统科学走向高峰的黄金时期。自清朝后期淡化儒家仪礼,及后来五四运动,及“文化大革命”打倒孔子儒家思想之后,中国产品占世界GDP的比例由33%不断下滑至约5%。从横向对比来看,尊重孔子儒家思想的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港台地区,科学技术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而祖国大陆在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时期,科学技术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TOP
154#

我们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要德才兼备,仁智统一,生活中很多的聪明人,他们虽然有智慧,却缺少良好的品德,最终导致走向歧途,也有很多人有良好的品德缺缺少必要的智慧,只能导致在一件事上花费很大的力气缺得不到很好结果,所以生活要求我们是德才兼备,仁智统一。有仁德却没有理智,就会知道爱而不知道如何辨别:有理智却没有仁德,就只会知道善而不去做,所以,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的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TOP
155#


      最能体现仁智相统一的思想的理论是内圣外王的理论。内圣是以“仁”为核心的高尚的道德品性,而外王则是以生命个体对外产生积极的作用,产生利国利民的成果。在现代社会,科学与民主,都首先必须植根于人的质量之上,在人的善良动机之下去运用,才有正确的方向。同样,内在的道德质量如果不借助科学民主外向发生作用,就不可能产生经世济用的效果,就会流于玄与空谈。
     真正的孔子儒家思想非但不是科学发展的障碍,而且是科学发展的积极动力。这不仅在理论上,也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中国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在17世纪中叶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古代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两个时代特别重要:一个是独尊儒术的汉代,是各门学科初具规模、奠定体系的时期;再一个是儒家复兴的宋代,是传统科学走向高峰的黄金时期。自清朝后期淡化儒家仪礼,及后来五四运动,及“文化大革命”打倒孔子儒家思想之后,中国产品占世界GDP的比例由33%不断下滑至约5%。从横向对比来看,尊重孔子儒家思想的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港台地区,科学技术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而祖国大陆在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时期,科学技术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TOP
156#

孔子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有仁而无智,则易被愚弄。我们应该知道,人首先当有仁,也就是首先成为一个品德良好的人;之后,这样的人应该有智,有智才能使有仁之人不会被愚弄而做了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如此实际上更好的实现了仁;智是对仁的保障。在这里有一点需要得到解释,上文提到先有仁而后有智,仁是在先的,因有智而无仁的人是社会的危害,这样的人是社会的一颗不定时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人们就会因他而遭殃。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人拥有智之前,更重要的是先有仁,有仁而后才谈智。就像朱子所说先学小学扫洒应对、人伦基本之道,然后学大学之治国平天下。
TOP
157#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应该是统一的,德才兼备,方能为强者!没有仁德只有智慧,就会将他的智慧用来辅助他的邪恶、狂妄之心。
TOP
158#

我认为仁智统一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尤为重要,有智无仁的人比有仁无智的人的危害要大得多。毕竟没有智还可以依靠仁德来弥补,但没有仁德,却是再大的智慧都补不了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没有智的人,但万万不能成为一个没有仁的人。
TOP
159#

   我认为仁智统一是很重要的。若只有超人的智慧,却为人不仁,必定不能为人所爱,难以与人交好,情感上或许孤单,事业上也难以有大成。试想,若我很聪明,可我不管他人死活,我可以轻易避难,我可以择机而进,可我却不帮助他人,甚至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有谁会真心与我交往,会真的喜欢我敬重我?而没有朋友相助,没有人信任扶持,或许也会取得成功,然而并不会长久。若只有仁爱之心,毫无智慧,则很难帮助他人,更难成全自己。若是你有困难,我很怜悯,想助你一臂之力,可毫无章法。未必成事,反而坏事。则仁爱之心无法施展。保全自己尚不能够,何来余力“达人”“立人”?
    因此,只有仁与智并存,才能称为君子吧。
TOP
160#

达到仁智统一的境界其实是不容易的 社会上做出杰出贡献的顶尖人才一定是达到仁智统一这个境界的  因为一个人如果只拥有了智慧而没有一颗仁爱之心 对社会来说必然是大害 真正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必然是仁智合一的  是值得任何人尊敬的
TOP
161#

       仁智统一换句话说就是德才兼备,一般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的确仁在儒家思想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我觉得孔子其实更注重的是仁与智的统一。儒家认为,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既秉承天地之间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朱熹也曾说:“仁者,天地万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爱的内在根源,就是人具有仁性,仁是一种内在的善本质。儒家本身也是智的代表,孔子本人也倡导要普及教育让人民多学知识长些智慧,他本人也一直践行着终身学习这一理念,儒家对于智的追求可谓从未间断。论语中“知”通“智”,孔子本人比较侧重道德认识方面的知,他认为从伦理道德价值定位而言,人有了知识就可以通过思维转换,将知识上升为智慧,逐步实现个人的理想人格,孔子的“知者不惑”“知者乐水”都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我们当代科学发展虽然非常迅速,知识的增长也成爆炸式的,但是却疏忽了对于人的要求,使得现在有些人有智无仁,甚至为富不仁,所以我们更加要重视对仁智的统一,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主义的原则的统一。孔子最能体现仁智统一的思想是内圣外王,现代社会的发展首先应该植根于仁德基础之上,在人的善良动机之下,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TOP
162#

这个世界上不缺天才,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中聪明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可是能让我们记住的人却只有那么几个。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把聪明放在了正确的用途上。或许一时的投机取巧会带了很大的利益,但想要获得真正伟大的成就,必须要将自己的智慧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浪潮中,否则只会遭到唾弃罢了。
TOP
163#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意思就是,仁爱的实质在于敬爱父母双亲;道义的实质源于尊敬兄长;智慧的本质就在于明白前二者并坚持去做。 仁智是互为补充的,缺一不可。
TOP
164#

        仁与智对应的其实就是德与才,二者之间究竟何者更重要呢?这个问题不仅哲学家在思考,教育学家、政治学家等,同样在思考与权衡。《孟子》中言:"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认为,仁义的体现主要在于敬爱父母、尊敬兄长,而智的本质在于明白并且坚持去做。可见,仁与智应当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而二者的统一也是我们对人性最美好的期许。但现实往往可能没有那么平衡。那么,二者之间究竟以何者为先为重,就成了一个难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影响的便是我们的教育。过去很多年,我们都在强调素质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的体制摆在那儿,所以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偏重于知识的灌输。从长远来看,这就很容易引发全社会性的道德危机。坊间常调侃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一个在德行方面缺乏教育和引导但在知识上却很丰富的人,一旦在情感和道德认知方面出现了偏差,他的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是难以估量的。相反,一个没什么文化但心地善良的人,他或许不能做出什么特别大的社会贡献,但也绝不会对社会有害。
    我特别喜欢梨园行里的一句话: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之于所有的社会角色之前,先做好“人”这个本职角色,做人则以仁为立身的根本。很多人都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多的期许,但我想,这所有的期许也都应该有一个“仁”作为基点。我们的教育首先培养的不应该是什么才子,而是仁人。以此为前提,继而达到仁与智的统一,这才是最完美的。
TOP
165#

仁智统一,德才兼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仁智是统一的,要仁也要智,有仁德没有理智,就会只知道爱而不知道如何辨别;有理智却没有仁德,就会只知道善而不知道去做。一个人想要成功,不仅要有智慧,也要有才德和心胸,容忍他人,包怀他人,尽管我们很难成为大人物那种德才兼备的品质,但我们依旧要努力,有自己的德和才,仁和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