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人格应该是即“仁”又“智”,仁智统一。其中“仁”有下述内容:“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里,孔子将“仁”首先规定为“爱人”。仁的本质,即“爱人”。“仁的根本在于爱别人。” 另一方面,“知”读阴平是指一般的认识能力和知识之意,属于知识论的基本范畴。“知”读去声可与“智”相通,意为才智、智慧。由学到知,由知到智,再到仁智统一。显然无知而愚昧的人是不能达到真正的仁的,孔子所谓“知者不惑”,“智者利仁”,“知者乐水”,“知者不失人”都是讲它的。这即是说智是仁的前提。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在孔子看来“仁”作为君子的品格,是认识的成果,“知”是为了行“仁”,知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有了这种认识就利于行仁,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有自觉的仁德。所以“知”是从属于“仁”的。但反过来说,没有“智”,也没有“仁”。《论语》中有许多经典语句都是说仁智合一的:“知者不惑,仁者无忧。”(《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这些句子说明了“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仁是智的结果,二者相互依赖。将“仁”升到“爱人”的层面去自觉地尊重和关心人,而“爱人”必须“知人”,“知人”才能做到“爱人”。因此,“爱人”与“知人”是统一的,即“仁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