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166#

仁反映的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友好与爱,而智则是一个人的理智能力。试着去思考一下仁智不一致的情况,拥有着仁爱之心,却不知该爱什么、恨什么,对于爱恨事物的决策力不在于仁而在于智,容易产生仁爱的盲目;拥有理智能力却缺乏一颗仁爱之心,那么这种理智能力则会助长恶的产生,如果说仁是善的起端,那么智则是善实践的导航。仁智统一则是行善的最好形式,不仅从内心里认同要做善的,对他人仁爱的事情,并且可以通过智实施,经过智慧的思考做出周全的、没有偏颇的事情,这样才能说是真正的仁智统一。
TOP
167#

中国的古人,尤其是儒家先贤,经常把“智”与“仁”联系在一起。

具有一定文化内涵,一个有作为的人,肯定需要“智”,没有几分精明就想成功的人,就好像不习水性却要跳进大海游泳。他们需要智慧,需要才干。智慧是成功者赖以谋生的本钱,也是运行的前提。“智者不惑”,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但是,仅仅有智慧,却不一定就是一位优秀的成功者。

    孔子云,“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宪问》智,勇,仁,都是早期儒家所称道的。我认为,智慧本身并没有错,把智慧隐藏起来也大可不必。按照古人的说法,如果有“仁”确立了价值准则,那么,再多的“智”也无妨。宅心仁厚,使用一点小小伎俩也无伤大雅。如果只有“智”没有“仁”,那就会把这种“聪明”用在旁门左道上,甚至危害社会。只有仁者,才能成功,才能长久。而没有底线的智者,则很有可能用自己的小聪明把仁当作牟利工具,成为不仁不义的“小人”。离开了仁义道德的智慧,便不是仁,是小聪明。
    《中庸》也有论述,仁,智,勇,这三种品质对于为政的君子而言,尤为重要。
TOP
168#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她智慧超群,才能卓著。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移病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在位期间,广招贤才;她逝世后,担当生前事,不计后世名,一块无字石碑,是对世人褒贬毁誉的最好的回答。
TOP
169#

我认为仁智是统一的,仁并非天生具有的美德,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有了一定的智慧,才能以理性明辨是非,正如“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可见,仁德的培养是以知识的学习为前提条件的,在智育过程中培养仁德,二者不可偏废。儒家思想最可贵的就是精神就是仁智统一,以“仁”为核心精神、人文精神同理性认识、科学精神统一起来。仁与智是相互依存的。
TOP
170#

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TOP
171#

德志不统一,人格则不健全。人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必仁且智》)译文:有仁德却没有理智,就会只知道爱而不知道如何辨别;有理智却没有仁德,就会只知道善而不去做。
TOP
172#

何为智?智与小聪明是绝不一样的,为何都说大智若愚,也许是因为,智慧的人总给人以宽厚,质朴的感觉,而非一些看似精明,刻薄的人,他们只是小聪明罢了,离智慧差得很远。毕竟真正的智慧,是通人道。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TOP
173#

智不在于自身的聪慧,而是自己道德的认知与完善。知识的获得不仅在于天分,而更多的是后天的学习与积累,没有天生的智者。有德无才不可怕 ,有才无德最危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我们当不了圣人,但也不要做小人。
TOP
174#

  才性之辨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至今争论不休却鲜有定论。不能因德废文是真,但我更相信你的文思是你内心的映射,品行不佳的人写不出浩然的作品,立言立行立功,是以君子。
TOP
175#

儒家“仁智统一”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人道主义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体现了知情意与真善美的统一.儒家把“仁且智”作为理想人格的主要特点,“仁智统一”成为人们通往理想人格的必然要求,其中富含的哲学意蕴具有十分丰富的 现代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TOP
176#

仁与智是一个有德之人应该兼备的品质。仁能够使人具有爱人之人,关心他人。智能够使人坚持正道,领悟真理,以君子之道来做人处事。然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仁德却没有理智,就会只知道爱而不知道如何辨别;有理智却没有仁德,就会只知道善而不去做。只有仁德,可能这份真心会被误解;而有智而无仁,智就会被用于错误之处,到头来会比无智之人给社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TOP
177#

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人认为聪明的人很少有德,有德的人很少有才。其实这是一种很肤浅的认识。我认为真正的智者一定是有仁德的人,而具有仁德的善者本身就是一名智者。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和谐共处才是真正的大道。智者处于纷繁的事物之中必然能够看出万物之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就是“和”,就是“生”。从中可以看出遵循这个道的智者一定是个仁者。真正的仁者总是以德服人,因为他们始终坚信“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虽处污泥之中,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所以,仁智本就不离.
TOP
178#

智之仁
智是“三达德”之一,即“仁,智、勇”。又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后面也是孟子提出的四德之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这就是说,智属于一种道德的判断力,也就是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这种判断是依据仁义道德的标准的。是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智是一种使人能够达到仁的能力,《论语·里仁》“知者利仁”《论语·公冶长》“未知,焉得仁?”智也作知。《论语·里仁》“知者利仁”并且“好学近乎知。”勤奋好学也是智的一种表现以及通过努力学习也能达到智。仁和智是相辅相成的,人因为有智,有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才能使行为和意识向仁的方向靠近,在向仁的方向靠近的过程中通过对仁、义、礼、智、信又增长了本身智的能力。在这种相互的过程中,人逐渐修身成为君子。
TOP
179#

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TOP
180#

“智”与“仁”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完善理想人格的君子,不仅应当是“仁者”,而且也应当是“智者”。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也说过:“美德即知识。”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养成德才兼备的品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