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181#

故不仁不智而有材能,将以其材能以辅其邪狂之心,而赞其僻违之行,适足以大其非而甚其恶耳。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必仁且智》)
译:所以,没有仁德没有智慧而只有才能,就会将他的才能用来辅助他的邪恶、狂妄之心,辅助他的恶逆行为,这恰好足以扩大他的错误,增加他的罪恶。
一个人只有智慧却没有德行,那这个人,我想说,是个危险品。我认为,智虽能辅助仁的成长,但二者并不是相统一的,我们在追求才能的增长时,也不应忽视道德的修养。仁智统一,方为正解!
TOP
182#

“智”在先秦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孔子那里,“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TOP
183#

非常喜欢这句话,人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意思是,有仁德却没有理智,就会只知道爱而不知道如何辨别;有理智却没有仁德,就会只知道善而不去做。刚刚学习了仁,再看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仁和智是不可分割的。
TOP
184#

孔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仁”,而“知”的概念在他那里,紧随于“仁”,居于很重要的位置,是其哲学体系中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范畴。把“知”与“仁”联系起来,赋予不可分离的性质,是其哲学的重要特征,形成了他的“仁智(知)统一”的学说。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中,仁居于主导地位,是优良的道德品质。智是实现仁的方法和途径,二者是论理学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了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TOP
185#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回答知人。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等等,这些都在说明仁与知的关系与比较,这个“知”有知识和智慧的双重内涵,仁者充满慈爱之心,智者不仅知识渊博,而且知人善任。
TOP
186#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但是“仁”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孔子提倡“仁”的根本目的,是要塑造能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所需要的理想人格——“君子”。他认为,一个君子的理想人格,应当是“智、仁、勇”的统一。他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仁”居于核心地位。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即是说,一个人有了仁德会以仁为本,而他又有聪明才智,能理解能晓人与人的关系的本质,达到“知人”的境界,就会为仁服务,实行仁德。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智慧。”孔子较早地看到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把热爱知识本身看成是一种美德,倡导“志于学”、“敏而好学”、“学而不厌”的精神,而且提倡“知者利仁”,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仁德服德,在伦理思想上具有独特的创见。
  同时,孔子把“勇”看作是实现“仁”的必备品质。他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即是说,凡是真正具备仁德的人,必定是勇敢的;而仅仅勇敢的人,未必有仁的品德。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真正在内心领悟了“仁”的道德,就会不忧不惧,见义勇为,为了实现自己社会主张和道德理想英勇奋斗。他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自己就是在“世风衰败,道德式微”的社会环境中,为心中的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壬。他倡导的人们应当为社会的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英勇奋斗、无私无畏的精神,为我国世代无数仁人志士所诚服与发扬,成为中华民族的可贵民族精神之一。
TOP
187#

孔子的“仁智统一”的学说是有着值得肯定的合理因素的。一是他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强调二者不可割裂的相互关系;二是他把这种认识论上的“知行”关系学说上升到伦理学的高度,赋予了道德意义,是其理性原则与人道原则的较好的结合。如果把从孔子到王阳明关于“知”“行”关系的认识发展过程比做一个逻辑圆圈的话,孔子的“仁智统一”学说正是这一近似一逻辑圆圈的起点.
TOP
188#

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仁政,“得人心者得天下”,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光有仁心是不够的,仁只有在智的帮助下才能更好的发挥他的作用。自古以来,明君们都是仁与智的结合体,一味的好好先生是不能成就大事的,成大事者应该有勇有谋。
TOP
18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智分裂,仁智统一,德才兼备。我认为最重要的当属德才兼备。一个有才无德的人,是社会的巨大威胁,因为他拥有改变社会的知识和能力,却没有改变社会的道德素质。有德无才是社会的巨大损失。拥有美好的德行,却没有知识的能力去弘扬和传播。因此,我认为德行兼备才是最佳。
TOP
190#

仁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仁作为五常之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道德范畴。同时,在“五常”之中,“智”也是个重要的范畴。本人认为,“仁智统一”是儒家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也是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青年精神。
TOP
191#

人要先明智,然后才能辩是非,才能成自我。智慧有三种境界:精明、聪明、英明,精明如鼠的眼,能明察眼前的食物:聪明如虎的眼,能觉察近处的猎物:英明如鹰的眼,能浓茶远处的风物,三者统一,必成大事。               智慧的关键,就是要知己,就是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这是智慧的开始,人们一直在忙于探索外界的真理和事物、知识,往往忽视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认识,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盲目的,也是枉然的。认识自己更是一种智慧,但人类更需要通过智慧来认识自己,所以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地从基础学起,人生的道路不仅仅走就可以,还哦得慢慢的学习、一直学。
TOP
192#

一个有德的人,能够帮助他人;一个有才的人,能够发展自己。当一个人既有德,又有才,那他在完善自己的同时,必定会帮助他人,造福社会。
虽然,德才兼备,的确很难,但我们应该尽量历练自己,使自己能够既有小德,又有小才,虽不是很大,但能助人,足矣!
TOP
193#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意思是说,只有仁德而无智慧,在施爱与人时就无法辨别好坏,若有智慧而无仁德,那么智慧也没什么用处。所以仁者用仁爱感化他人,智者用智慧辨析除去危害的东西。董仲舒说过,“不仁而有勇力才能,则狂而操利兵也;不智而辨慧狷给,则迷而乘良马也。”更是一语中的,指出了仁和智的辩证统一关系,仁智统一,德才兼备才是健全人格的体现。
TOP
194#

当代社会在倡导科学精神之时,出现了一个错误的倾向,即贬低人文精神。在儒家这里,有一种非常可贵的思想,即仁智并重,仁智统一。《论语•里仁》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子•离娄》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以“仁”为核心精神、人文精神同理性认识、科学精神统一起来。仁与智是相互依存的,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人”。(《论语•里仁》)有智慧的人,能够明智行事,能做出有利于人道的事情,同时也能看到人道的价值。孔子又说:“未知,焉得仁。”将智作为践行仁道的重要条件。当然,孔子在这里所讲的智,主要是指道德理性认识,但同时也具有认识客观规律的含义。中国古代有“医儒同道”的说法,中医是科学和理论合一的科学,充分体现了仁智相统一的思想。宋代著名大儒范仲淹自谓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中国古代就有“仁心仁术”的说法。

最能体现仁智相统一的思想的理论是内圣外王的理论。内圣是以“仁”为核心的高尚的道德品性,而外王则是以生命个体对外产生积极的作用,产生利国利民的成果。在现代社会,科学与民主,都首先必须植根于人的质量之上,在人的善良动机之下去运用,才有正确的方向。同样,内在的道德质量如果不借助科学民主外向发生作用,就不可能产生经世济用的效果,就会流于玄与空谈。
TOP
195#

正如孔子讲“知”,就是“知人”;“仁”,就是“爱人”。孔子的“仁智统一”的学说是有着值得肯定的合理因素的。一是他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强调二者不可割裂的相互关系;二是他把这种认识论上的“知行”关系学说上升到伦理学的高度,赋予了道德意义,是其理性原则与人道原则的较好的结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