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24252627282930»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391#

看了诸位的留言,我学习到了很多呀,希望日后能向各位,大家共同进步。
TOP
392#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是必须批判和否定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TOP
393#

这一部分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礼教,传统礼教除了提倡“纲常”的封建礼教,还有人文方面的礼教。前者是封建时代遗留的糟粕,必须坚决否定:而后者是“中华美德”的核心与根源,需要继承与发扬。
TOP
394#

十分赞同,特别是不能将传统礼教完全否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过去的一些礼仪肯定已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如果你坚持恢复礼教,恢复老祖宗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那是因为你会获得好处,就别举着想要恢复礼仪之邦的大旗来遮掩你那丑恶的目的了。
TOP
395#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讲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
TOP
396#

“礼”的本义是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孔子认为知礼而后自立,自立而后立人,礼的发展既有必然性也有必要性,在儒家看来,礼是个体生存的根本。然而正是因为礼所具有的自身约束和克制他人行为的特性再加上古时严重的等级观念使人们从服从到厌烦,从厌烦到反抗,最后从反抗走向了改革。
TOP
397#

礼,在现代社会中主要表现在待人接物。尊老爱幼之中。大浪淘沙,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才济济,高学历的人数数以万计,拿着大专文凭的我们何以取胜?关键在于礼。现今,学历与能力不再是用人单位评定人才的唯一与首要标准,德与里上升为首要前提。礼,是取胜的关键,是成功晋升的入场券。“细节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便是礼的集中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待人接物,注重细节,注重礼节,将会使人对你印象深刻。礼。在日常生活中组要体现为尊老爱幼。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带小孩的人让座,都是尊老爱幼的体现。对老人爱戴,对幼小疼爱,便有一颗仁爱之心。“爱人者人恒爱之”,要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自己所能及。
TOP
398#

       孔子曾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如果不守礼,就会不够庄重,就会仪容不整,就不会严肃对待学习,这样的学生,学习是不会稳定牢固的。要让自己庄重而不失仪容,就需要保持忠信,不要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如果交友不慎,赶紧绝交,不要顾忌疏远得罪他们。”
         结合社会现实,可以发现孔子对于教育的洞见很深刻。他认为一个好学生,必须得庄重,仪容整洁,不然就学不好。而且,那些喜欢和不爱学习的人来往的人,也容易被带坏。“跟好人学好人,跟燕子学飞行”。
TOP
399#

      现实中,学习好的学生,往往端庄有气质。学习差的学生,往往轻佻浮躁。人出生之后,本无大的差异,好学生和坏学生,是从什么时候有区分的呢?孔子认为,根源在于从小是不是遵家庭的伦理教化,遵伦理者,重而威,学而固。不遵伦理者,不重而散漫,学而不固。越学越差,就开始跟着喜欢玩的孩子一起玩,最后就彻底掉队了,沦为差生。
        可见伦理多么重要,最后对孩子的成绩都有潜在深远影响。社会倡导“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问题是,很多家庭输在了根源上。在家庭教育中,失去了伦理这个根源,在学校的时候,又推崇所谓的快乐教育、素质教育,让学生变得轻浮浅薄,这样只会进一步毁掉孩子的教育。
TOP
400#

礼仪是一种展现自己内涵以及尊重他人的行为规范,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它已经成为了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中必不可少的桥梁。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TOP
401#

礼者理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礼仪规定及节文准则是儒家"理"的观念的基本意义之一。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伦理原则与礼仪活动的高度融合,一方面伦理原则通过礼仪而具体化,另一方面礼仪规定也同时具有伦理准则的意义。在阳明看来礼所代表的行为的具体方式和规定,其意义本来是使伦理精神的表现制度化,程式化。如果这些仪节本身异化为目的,忘记了它首先必须是真实的道德情感的表现方式,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出自:陈来,有无之境』朱熹:"若常存得温厚底(仁)意思,在这里,到宣著发挥时,便自然宣著发挥(指礼)到刚断时,便自然会刚断(指义),到收敛时,便自然会收敛(指智),礼的存在,是伦理精神的制度化,过度着重于理,又有僵化之嫌。但过度否定也是有放任的一面。执中最为重要,在执行礼的同时,要明白心到,强调道德的自律性。
TOP
402#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礼”对中华有着巨大的影响,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阅读此卷,受益匪浅。


  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要有仁爱之心。如果一个人没有恭敬与仁爱之心,怎么会谈得上礼。以“礼”对人,同样别人也会以“礼”对你,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是要继承和发展的。“礼”体现出真诚、简易、克已,适度、和谐的原则,对待人必须真诚、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例如和朋友之间必须真诚以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挚的友情。因此,“礼”也是建立真挚友情的一条纽带。简易真诚做事、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凡事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以和谐为中心,这样才能做到礼。


  礼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礼以养德、礼以立身、礼致和谐。君与民、君用道德来教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人民才会心悦诚服,国家才不会动乱,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必须依靠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礼能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调理人民,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尊老爱幼,容颜端正,九思九容,生活礼仪都是礼的规范,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例如,在公交车上让座个老人和儿童,生活中尊重老人和关心儿童这些都是尊老爱幼的表现。礼仪始于体态端庄,脸色和悦言谈顺畅,容貌必须庄重,不要喜怒无常,生活中的礼仪最重要,它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规范,做一个有“礼”的人能更好的处理好一件事或做好某件事,例如,如果你是一个有“礼”的人,在应聘中,你将会在众多人群,出类拔萃,脱颖而出。


  “礼”能弘扬传统文化、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TOP
403#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TOP
404#

在孔子看来,礼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并反映了其社会关系,但这不是礼乐观念的全部内容,宗法观念没有完全限制住儒家礼乐理论的发展,儒家也没有停留在礼的狭隘的社会意义层面上,他们将礼与乐相结合,不单单是把礼作为外在的,固定的行为规范,而是力图进入人精神的层面,用礼乐激发和表达人类的感情,引导人们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交往关系。孔子说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 阳货》)人们应该不只是注意礼乐外在的,形式方面,应该努力达到它们深层次的内涵,即由礼乐培养内在的、纯真的美好的感情,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援引自中国文化概论》
TOP
405#

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要有仁爱之心。如果一个人没有恭敬与仁爱之心,怎么会谈得上礼。以“礼”对人,同样别人也会以“礼”对你,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是要继承和发展的。“礼”体现出真诚、简易、克已,适度、和谐的原则,对待人必须真诚、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例如和朋友之间必须真诚以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挚的友情。因此,“礼”也是建立真挚友情的一条纽带。简易真诚做事、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凡事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以和谐为中心,这样才能做到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