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481#

礼,作为社会文明与人际交往的基石,其主题深远而广泛。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修养与道德情操的外显。礼,旨在通过一系列仪式、礼节、礼貌行为,构建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相互尊重的社会秩序。它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个人品德修养的不懈追求。
在现代社会,礼的主题更加侧重于平等、尊重与包容。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面对何种身份、地位的人,都能以礼相待,展现出良好的教养与风度。同时,礼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相互学习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礼仪习俗,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深入理解和践行礼的主题,对于提升个人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TOP
482#

孔子礼思想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时代其对于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既有内在实质的借鉴意义,又有外在形式的借鉴意义。 一方面,孔子的礼思想以仁为内在实质,这就有助于培养人民的道德自觉。 如《论语》中孔子通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表明通过仁引导百姓,通过礼规范百姓就会使百姓具有羞耻之心, 就会使百姓自觉地遵守规则,从而形成道德自觉。 另一方面,孔子的礼思想以仪为外在形式, 这有助于规范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如《论语》中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作为人们的道德修养的评判准则,规范百姓的言行视听,借以使人们在外在形式上符合道德标准。由此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孔子的礼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对于提高历史文化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TOP
483#

“礼”作为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仪式或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养的体现。它涵盖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谦逊有礼等。同时,“礼”也体现了社会对于文明、和谐、有序的追求和期待。
TOP
484#

“礼”具有社会身份制度方面的意义,最迟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但是,作为一种较为严格的社会制度,则是周朝初年的事情。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纣灭殷,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周公便在殷礼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礼乐,将作为社会身份意义的“礼”制度化,系统化。
TOP
485#

“礼”具有社会身份制度方面的意义,最迟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但是,作为一种较为严格的社会制度,则是周朝初年的事情。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纣灭殷,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周公便在殷礼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礼乐,将作为社会身份意义的“礼”制度化,系统化。
  我们说的封建礼数的“礼”有着作为政治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的属性,作为等级制度的“礼”,强调的是“名位”。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
TOP
486#

对于“礼”这一主题,更加生活化,世俗化,更具体的让我们去认识自己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是否符合“礼”这一规范。“礼”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和发扬。
TOP
487#

回复 76楼晚秋(杨梅)的帖子

礼,是古代等级社会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一切礼仪在内的制度的总名称。它是随着“神”的观念而产生的。在古代氏族社会,人们崇拜自然,在受到自然灾害时,又不能客观认识到灾害的原因所在,便产生了超自然的神的观念。认为神主宰一切,因而祭祀神,求神降福免灾。“礼”最初就是祭神的仪式。《说文》:“礼,履也,所以事鬼神致福也,从示,从丰;”“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是也。”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原始人类最初对于礼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的礼的形式被奴隶主统治者用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
TOP
488#

我看到在最上面的楼有人说,当今的礼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敢苟同。礼的根本,就是尊重。如何表达尊重?那就用被表达者和表达者都能感受到的或者说都知道的方式,也就是社会上通用的礼。这样的礼是基于文化观念和社会地位的,是长期被用下来为那样的社会文化观念下大众所认可的。当今的社会文化观念与旧社会显然有着诸多不同。平等的社会观念与礼的广泛使用之间并非此消彼长。是社会观念为先,“礼”随之变化。在新的社会观念下形成的礼仪,便是需要学习的。而关于学习礼仪这一点,自古便是有钱有地位有文化这些人能学习的,底层人民则往往学不到,也因而常被称为乡野村夫村妇,不知礼数。如今也是如此,一方面是看自己有没有有一颗尊重的心(这当然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要看如何表达这份尊重,也就是为二者所相通的表达方式,更多时候也就是被称为礼。对于前者是人人都可以做到,但是对于后者,却并非总是能学到,尤其是差异显著的人群中,譬如当代年轻男生中大多数情况的最高礼节便是喊“义父”,但是从小受过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教养的人,他们或许可以理解,但是绝不会这么做,他们有着他们的一套礼仪规范,这是没有受过这样教育的年轻人所没有的,也难以学到和触及到的,因而在面对同样使用这套礼仪体系的人时,这些喊义父的年轻人,自然不懂礼数。他们那一颗尊重的心又该如何表达?对于受尊重者,尊重者的尊重又该如何被理解呢?当今的礼其实并没有离我们越来越远,应该说,礼一直都在,并且它不会变的更远或者更近。它只是一种让彼此知道对方在尊重自己以及自己被尊重的情况的表达方式。当然,反过来对于礼的倡导也可以帮助人去尝试理解礼,使得人由一开始的并非发自本心的行为,在那之后使那些行为成为发自本心的行为。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倡导礼,也是将社会上的礼统一规范起来,使得礼的差异减小,人人皆可用这样的礼仪来表达尊重而减少误解或不解。同时展现出这些礼仪背后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和文化内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