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421#

礼通理者。纹理也。在孔子时代,礼是礼仪礼节,当时是一种礼乐文明,但是到了宋明时期。由于对宇宙论的强调,这里礼乐类似外在的东西需要进一步提升高度。礼脱去了外在意味转变成了理。这就跟天理联系了起来,一方面伦理原则通过礼仪而具体化,另一方面礼仪规定也同时具有伦理准则的意义。在阳明看来礼所代表的行为的具体方式和规定,其意义本来是使伦理精神的表现制度化,程式化。如果这些仪节本身异化为目的,忘记了它首先必须是真实的道德情感的表现方式,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朱熹:"若常存得温厚底(仁)意思,在这里,到宣著发挥时,便自然宣著发挥(指礼)到刚断时,便自然会刚断(指义),到收敛时,便自然会收敛(指智),礼的存在,是伦理精神的制度化,过度着重于理,又有僵化之嫌。但过度否定也是有放任的一面。故而在宋明儒的眼中礼没有理那么的自然直达本心。将礼转而变成了理。
TOP
422#

礼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包含着多种意义,我想解读的是孔子的‘克己复礼’这一部分。孔子的“克己复礼”也不是复辟倒退,而是倡导“以仁治国”。《颜渊》中的这段语录分三层意思:1、“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复述前人的“克己复礼,仁也”。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不是对上句话的简单重复,或语气上的加重,而是对“克己复礼,仁也”的升华。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弄清什么是“天下”。古往今来,凡是解释这句话的人,之所以没解释通或解释对,原因都在对天下一词作了今文意义上的理解,即普天之下。事实上,“天下”在春秋以前是个专有名词,与今天的“国家”同义。那时的国,只相当于今天的省、自治区;家,只相当于县、乡,都是中央政权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而且国与家根本不并称。以西周为例,周的王称天子,其整个统治区域称天下(即今之国家);周天子分封诸侯建国(即今之省、自治区);分封大夫立家(即今之县、乡),这样就形成了整个统治系统。如《诗·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是其证。如果将天下释为今之国家,那么,这句话的仁就再也不是伦理道德上的仁,而是政治上的仁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有一天在政治上做到了“克己复礼”,整个国家就实现仁的政治了。或者换句话说,礼的政治的尽善尽美就是仁的政治,仁的政治远比礼的政治的要求高,是对礼的政治的升华。这样,“克己复礼”就是由礼的政治过渡到仁的政治的桥梁。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讲,作为政治的仁统帅下的伦理道德,包括了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礼是仁德的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TOP
423#

于人而言,礼以修身养德。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礼的作用不可忽略。夫子云: “ 立于礼” ; “ 不 学礼,无以立” 。礼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由道德观念、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在人的成 长过程之中,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人们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身行为符合那些道德规 范和风俗习惯,是谓修身以养德,而人立于礼。 于国家而言,礼以安邦和谐。礼是用来治理国家的,一个国家无礼,则名不正言不顺,百 姓不安其居,国则乱而不宁。礼可以使社会和谐,礼常与法相联系,礼法兴,可以使百姓各安 其居,社会有礼法可依,则归于安宁。
TOP
424#

内仁外礼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思想, 二者密不可分。 论语有云: “ 人而不仁, 如礼何” , 礼以仁为根据,无仁不足以谈礼,当然其中也蕴含着孔子更为重视仁,但是在孔子那里,仁与 礼二者之间相互规定。对于礼而言,孔子并不仅仅把礼局限于形式中,礼有其更为深层次的 含义,那就是仁。孔子也曾用礼来规定仁,克己复礼为仁。外在表现的礼仪规范体现的是其内 在的仁道思想才是真正达到的仁与礼的结合,即内仁外礼
TOP
425#

中国古代“礼”的认知和继承实可分为三大层面:
一、宏观层:涉及到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社会层级结构(阶层关系),这一块可以和政治学、政治哲学对接,以“美政治”为最高目标;
二、中观层:涉及到社会风俗、节日礼仪、交往方式、文化教育、宗教信仰,超出古人视野的“单位”“社区”“公共空间”“网络空间”的相关文化也可以在这一层面补充建设,这一块可以和“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等学科内容对接,以“美风尚”为最高目标;
三、微观层:涉及到个人生活、德性修养、优雅行为、兴趣审美等,这一块可以与“生活美学”、“人生哲学”等对接,以“美德行”为最高目标。
分而言之是三,合而言之是一。将传统礼文化与美学相结合,从而改变人们将中国古代的“礼”单纯看成“等级制度”、“吃人礼教”、“外在规矩”、“礼物人情”、“假面客套”的认知偏见,发扬礼乐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创造美好生活!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周雅丽 最后编辑于 2019-04-28 15:42:52
TOP
426#

       我认为“礼”不仅仅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结合“礼”的起源,如《说文解字》中讲到的:“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以及“周公制礼作乐”和《礼记》中的记载。“礼”还有更大的内涵,礼是一套制度与文化的建构,因为它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文化体系。礼从其自身的特点来讲,礼可以作为人日常行为的准则,并且通过礼的约束,能够使人们在差异中呈现出秩序,使得社会井然有序、和谐和乐。讲礼,并不是对人性的压制。荀子讲:“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礼并不是压制和伤害我们的欲望,而是在节制过多的欲望,保持适当的欲望,使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的混乱减少。所以,秉持“礼”,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TOP
427#

礼以敬为本 .从字义上看,敬从苟,苟,慎言也,有自我告诫之义,敬者,肃也。 在现代敬常与恭合用,如恭敬有礼。古语有云“ 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恭乃是就行为而言, 敬乃是就心而已,心敬而行恭,即恭在外、敬在内,是谓有礼。 现今人们谈及礼,大多想到繁琐的礼节,也就是一系列的仪式。中华义理之礼实非繁文 缛节,礼以敬为本,敬主心,礼亦是如此,恭敬在心,不在虚文,这才是真正的恭敬而有礼。
TOP
428#

孔子与弟子讨论了诸多关于礼的内容。从对季氏僭越的批判,对管仲无礼的嘲讽,到探讨乐曲的美与善,以及祭祀仪式的存留与改变;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孔子自始至终一直在遵从与追求周礼。而我们也能察觉到,彼时的礼仪并非皆是我们固定思维模式里的僵化,它也可以是契合现实且合理的。比如,从实际情况考量的“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尽显尊重之态的“入太庙,每事问”之礼;以及对往事持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态度,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加以思考与学习。当然,对于礼,我们应该是批判继承,在一些方面上,以往封建时代对于女性的压迫,对尊卑等级的严格要求,对主仆关系的扭曲理解等等,我们应当摒弃这些思想。
TOP
429#

“礼”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或社会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
TOP
430#

说到“礼”这部分,让我想起了《乡党篇》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孔子不同场合的行动举止。一些细碎的行为展示了一个生活中的孔子。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帮朋友主持葬礼。寝不尸,局不客,食不言 寝不语……当时礼制都已不复存在,孔子却严格按照礼仪要求自己,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想要他人也按礼行事,自己以身作则,为他人做模范,而不是说说而已,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理想的坚守。
TOP
431#

“礼”的主题题解的重点,在于学习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照单全收,也不应该全部否定。"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很多古代礼仪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也有很多借鉴意义,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中国的教育从小便重视“礼”的培养,教育孩子们要“以礼待人”,以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
TOP
432#

“礼”的本义是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孔子认为知礼而后自立,自立而后立人,礼的发展既有必然性也有必要性,在儒家看来,礼是个体生存的根本,可以说“没有礼就没有规矩”,这个礼不仅是规范行为的作用,同时他也反映了人们的德行,具有规范作用。有人认为古代哲人太多注重群体礼节而忽略了个体,其实他们正是将个体看成群体的一份子,实现相互统一,在群体发展中促进个人发展。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应该重新发扬“礼”的作用,促进我国文明的不断进步。
TOP
433#

       礼在封建社会中是为维护统治秩序,作为封建礼教存在,抑制百姓的思想自由与行为自由,今天,礼作为一种适度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而存在,具有其积极意义。礼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规范,以礼规范人的行为,社会就会少冲突不和,邪恶不满的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个人心中存礼,就会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个人的成长发展。个人与社会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促也会进礼的传承发扬。
TOP
434#

“礼”在传统社会中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是儒家“五常”之一。中国从古至今都被世人称颂为“礼仪之邦”,崇礼、尚礼、尊礼、行礼是中华民族的一贯美德。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道德原则,是一把衡量个人道德行为的标尺,也是规范个人日常生活的行动指南。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人的视、听、言、动等一切行为都要合于礼。在这个意义上,礼不仅是一种对人外部行为的规范,也是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另一方面,“礼”不仅能衡量每个人的道德行为,而且能很好地维护社会秩序,融合社会关系,实现社会和谐。《论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是啊,“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先王之道以和谐为美,大小事情都要依照“和”的原则来办。但只有用“礼”的规矩确立各种节制和限定的规范,“和”才有了坚实的依据,可见“礼”蕴含了“和”的伦理价值和社会功能,进而能够稳定社会秩序和调节人际关系。
两千年来,“礼”一词已经深深植入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独特标志,在当今时代,“礼”对于实现社会长期安定有序,维护民族和国家团结统一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周莹萃 最后编辑于 2020-01-17 11:21:24
TOP
435#

夏道尊命,殷人重神,周人尊礼。礼乐制度的根本是圣人治国,圣人治国的本质是以德治国。但是道德是看不见的,因此用来维持道德的基础就是礼和乐。德是核心,礼和乐是支撑。礼是一种制度,一种等级制度,它的主要功能是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它是用来体现等级和保障社会秩序的,秩序井然则被称为“伦”。通过礼来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赋予自己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礼辨异,乐统同,乐是用来统一情感保持和谐的。周公认为正是音乐音乐中有着各种不同的乐器、音调和曲法,才使得音乐优美和谐;就像整个社会有各种不同阶层的人一样,不同的阶级身份与人口数量才使得社会和谐。
现今的人们对于礼的重视远胜过对乐的重视,而事实上礼和乐都是礼乐制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在学习礼的同时,加强加深对礼乐制的了解,关注礼在伦理中的规范作用的同时也要关注礼乐共同体现的和谐精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