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286#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
TOP
287#

        我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自居,大圣 人孔子也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在维 护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 西周的礼乐制度还是封建礼教,都在一定 程度上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在社会主义 新时期,这些礼教早已过时,不 过我们 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的礼仪 和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进行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
TOP
288#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先秦就有关于“礼”的文献记载,例如“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荀子•议兵》),“国无礼不正”(《荀子•王霸》),“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等。
        其实,“礼”不仅在国家治理方面价值尤大,而且在个人生活方面也影响深远,甚至因为讲“礼”,还形成了见面带“礼品”的风俗,以示礼尚往来。然而当今社会,“送礼”已是门学问,甚至让研究生都头疼。2012年10月4日新华网转载《楚天金报》的报道《国庆扎堆结婚 研究生参加6场喜宴送出2000元红包》,2014年10月8日,安丰网又将之旧事重提,全文转载。由此可见, 研究生到底该不该送礼,送多少合适,达到什么效果值得人们探讨。
        第一,研究生不能免俗,该送的还是要送。从历史渊源上说,送礼大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先民们出于敬畏和虔诚,把最好的事物奉献给神灵以求庇佑。后来,送礼的目标由神转向人,《论语》中就有阳货给孔子送烤乳猪的记载。所以,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传统上很注重礼尚往来,正所谓“留得人情千日在,人生何处不相逢”。
        从现实情况上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在红尘之中,总得食人间烟火,总有求人办事的时候,内心的超凡脱俗、孤芳自赏,并不等同于现实中的离群索居,自绝于人民。正所谓“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入乡就得随俗。所以,“送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也不例外。当然,礼品本身没有意义,只是为表达情感和特定关系而存在,但是得体的送礼却能达到增进友谊、互相关怀、生活愉快、事业顺利的目的。
        第二,研究生凑份子,钱不在多,心诚则灵。现在人婚礼凑份子,一般都直接给钱,一是省事,二是耐用。其实,都是扯来扯去,欠人情,把自己的钱无息存在别人家里,只求若干年后如数归还。但是全职研究生没有收入来源,不能硬充“土豪”一掷千金,其“份子钱”也不一定非得是真金白银,一份用心挑选或自制的礼物(一对双喜水杯等)同样能表达诚挚的祝福,正所谓“礼轻情义重”啊。只是,怕有寒碜、小气等闲言碎语罢了,而且若是记账,遗漏了一个就是“非礼”了。
        有人认为礼品的多寡、贵贱是衡量感情深浅的标准:礼物价格越高才越有意义,越能表达送礼者的深情厚谊或感恩戴德之心。因而有条件要送,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送。其不良后果有二:一方面与送礼的真谛相悖。价格高昂的礼物,不见得能表达送礼者的真情,而且动不动就送高档礼物,也只会使收礼者感受到“受贿”的尴尬。另一方面会透支自己的经济能力。一顿饭600元钱,贵得能顶上一个普通研究生一个月的伙食费了。为了一个红包就让自己陷入经济危机,日后只能靠兼职赚回来或省吃俭用过日子了。为显示豪气、仗义,没有厚薄、亲疏之分,“打肿脸来充胖子”得不偿失啊。
        其实,如果大家都按规矩来做,没人喜欢送这种礼,也没必要送这种礼,但是因为规矩不完善,当没有规矩时,送礼可以增加自己的信心;当规矩可改时,送礼可以让规矩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改变,故而该价值观仍有市场,中央一直在严打,却杀之不绝。所以,矫枉过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总之,讲礼是一种美德,送礼是一门艺术,其中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过犹不及,研究生更应看清其中的门道。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礼品是人品的延续,情谊是礼物的核心,我们应做聪明人,用最少的代价,送出最有意义的礼物,组织好最大的人脉网。而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空悲切!
TOP
289#

中国民族号称是礼仪之邦。俗话说,翩翩公子,俗话说,佳人如玉,俗话说,发乎情,止乎礼。人们脑海中显现的都是彬彬有礼的画面。礼,不是三从四德,不是三纲五常,不是迂腐的书生之气,而是从内散发的一种气质,端庄又大气。
TOP
290#

礼可以评价一个人的品性,懂礼的人具有一定的修养和内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华礼节,其中以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礼仪影响最为深远。古有孔融让梨的典故,告诉了我们要尊老爱幼,有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典故,告诉我们要尊敬师长和有学问的人,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礼仪岌岌可危,走出国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外国不文明的种种行为,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排队加塞,在景区刻字,随地扔垃圾,吐痰等行为,极大地降低了国人在世界的形象,也给世界留下了一个野蛮人的印象,所以我们更要提高自身修养,注重文明礼仪,提高国际形象。
TOP
291#

在我看来,“礼”主要阐述的是“礼让”的道理。诗经里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诗句。左传里也有:“卑让,德之基也。”儒家提倡谦虚恭敬,常怀忐忑之心。当年齐桓公礼贤下士,其结果是天下之士相率而朝、糜有不至。当年张良三拾履,终成大气。黄石公不但授之文韬武略,还教之做人道理。论才学,张良不如韩信。论处世,韩信就嫩了,被装麻袋里乱棒打死,张良帮刘邦成事后即告老还乡,幸免遇难。这就是告诉我们谦虚就能学到真本事。
TOP
292#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本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 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 的起源。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牛羊猪狗等肉食和稻米谷子等粗粮,五味调和的佳肴,是用来调养嘴巴的;椒树兰草香气芬芳,是用来调养鼻子的;在器具上雕图案,在礼服上绘彩色花纹,是用来调养眼睛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乐器,是用来调养耳朵的;窗户通明的房间、深邃的朝堂、柔软的蒲席、床上的竹铺、矮桌与垫席,是用来调养躯体的。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
TOP
293#

周礼》作者的立意,并非要实录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为千秋万世立法则。作者希冀透过此书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全书的谋篇布局,无不受此左右。儒家认为,人和社会都不过是自然精神的复制品。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勃兴,学术界盛行以人法天之风,讲求人与自然的联系,主张社会组织仿效自然法则,因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周礼》作者正是"以人法天"思想的积极奉行者。
TOP
29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
  一、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
  二、传统美德包含如下内容:仁 、义 、礼 、智、信、孝、悌、忠、廉、耻、勤、勇、敬、恕、谨、俭、忍、友、慈、和。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1、 “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2、“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3、“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八大内容:
  1、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以德性作为根本,强调人兽之分,人无良知不如善,体现在新生道德和追求道德价值。主要有:刚正、谦耻、为善、笃学。
  2、精髓是以义制利,人为人的价值应以道义为重,升华为 “义以道生”的人生观。
  3、崇尚律己修身,这是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格修养的体现。主要有:情操、自省、舍己、虚心、谈泊、大度。
  4、精忠报国。
  5、仁爱孝梯。
  6、诚信好礼。
  7、天下为公。
  8、自强不息。
  四、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勤劳勇敢、扶危济困、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孝行天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等,助人为乐者,予人乐也予已乐,帮助困难中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
  “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
TOP
295#

在古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礼在我们生活中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虽然现在是人人平等的社会,但是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中仍旧在礼中,所以礼能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调理人民,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TOP
296#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我们可以将传统的“礼”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平、秩序、优美等人性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TOP
297#

礼,是礼仪、礼貌。礼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基础。在社会生活中的各方面都离不开礼貌,利益和礼貌是与人交往的前提和基础。在生活中,离开了礼貌我们的社会生活将不能圆满的进行下去,各种生活将无法持续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将礼仪和礼貌进行到底。
TOP
298#

孔子顺应社会需要,在对周礼的学习、批判、吸收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礼学思想。孔子把周礼的神秘性转换成世俗性,天人关系转向人伦关系;以仁为核心充实礼的内容,把周礼的外在世转换成礼的内圣性;简化礼仪,以适应平民化的需要;用以仁为基础的等级制替代周礼排他性的等级制。孔子礼学思想强调礼的外在形式和内涵的对应和统一,注重礼的内圣化即仁在其中的核心主导地位,体现出关怀人类普遍愿望的博大胸怀;主张礼的平民化,以利的统一有效性为背景构筑社会统一的文化基础
TOP
299#

《春秋说题辞》曰:“礼者,体也。人情有哀乐,五行有兴灭,故立乡饮之礼,终始之哀,婚姻之宜,朝聘之表,尊卑有序,上下有体。王者行礼得天中和,礼得,则天下咸得厥宜。阴阳滋液万物,调四时,和动静,常用,不可须臾惰也”。在“礼”两个方面的属性中,等级制度为“礼”的本质。而伦理道德方面的属性则为等级制度的外在显现。封建礼数实际上是通过向人们灌注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把这些外在于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变为人的内在需求,去束缚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为,把人们变为统治阶梯的忠实奴仆,以达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封建礼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不二法门。
TOP
300#

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荀子(见荀况)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韩非子(见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决非普遍适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规范。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