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中华民族优秀的品德。为此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正是因为懂礼、知礼。自古以来,在大家族中,关于礼的教育不可缺少,“书香门第”“大家闺秀”都与知书达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礼作为生活交际的行为方式,有着多方面的知识覆盖,可以说礼的存在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没有礼,也将不成国。
礼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行为上让人们遵守规则,进而规范人们的意识。这样,便于国家的治理和和谐社会的形成。古代社会,礼则成为统治者的管理工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规定礼仪,让百姓遵守。明清时期的跪拜礼就是最好的表现。而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民国时期出现了鞠躬礼和握手礼,形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孔子有言:“不学礼,无以立。”而法国的巴特勒对礼也有理解“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可见,礼的实行,并不受国界的影响,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同样重视礼。在国际交流会议上,礼仪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是国家精神面貌的展现。而在中国,礼仪随处可见,有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工作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而每一个方面又有很多的细节礼仪。可以说,礼仪涵盖了整个社会。
“讲文明,懂礼貌”这是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礼仪。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见面要问候,受益说谢谢,简单的文明礼仪小知识伴随着我们成长。礼,不仅仅是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营造和谐关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