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226#

中国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礼”同时也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在先秦时期主要是以社会规范或秩序的方式存在着的,当时“礼”的规定被题写在钟鼎之上,以此来达到规范人的言行的目的。而后世,特别是儒家将“礼”作为重要思想主张之后,“礼”更多的是以道德内容而存在的,懂“礼”、知“礼”、用“礼”在儒家看来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要求。孔夫子就说:“不学礼,无以礼。”将“礼”作为人的精神生命所在。“礼”不仅有道德功能,同时也有社会功能,也就是说“礼”可以促使一个人变得更加完善,特别是道德修养会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同时,“礼”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以礼相待,那么,社会和谐就指日可待了。儒家历来不主张通过社会规章来约束人的言行,而更加强调“礼”或道德的教化功能,在儒家看来,“礼乐教化”更能达到社会和谐、民人相庆的目的。“礼”除了是一种内在修为之外,它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如“礼尚往来”就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古人最为重视的处事原则,正所谓:“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这种往来,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来往,更重要的是指情感的交流和往来。因此,人与人之间不论是物质上的互通有无,还是精神上的慰藉,事实上都是“礼”的集体体现。“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可以作为中国“礼”的一种真切的阐释,那就是“礼”更加注重情感上的交流,而这是以高尚的道德修为为基础的。
TOP
227#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而当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

TOP
228#

孔子的礼


有人说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有人说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两者密不可分,有“以仁释礼 。孔子认为礼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孔子认为礼是行为准则,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标杆。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纲纪。孔子对礼的社会功用的阐释构成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框架和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为了落实礼由人伦到纲纪的规范,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要先修生养性。提高道德修养,培养仁爱、孝悌、信义,才能推广到个人家庭国家。当然这就造成了人治国家的思维弊端。孔子的治国理念是礼治,孔子向往大同世界,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并未被当时的历史发展所接受。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孔子礼制的一个很好的实践。最终造就了中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也对中国人的思维行为方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成了一种国民性格,渗透到中华民族血液里。但是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中国两千年的保守和停滞儒家也难辞其咎。

TOP
229#

    “不知礼,难以为。”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礼”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没有礼的社会只会让我们生活在混乱和痛苦之中,生活就将失去美好色彩而变得毫无意义。正因为有礼存在,才使的人性真善美的光辉照耀世间,我们才能共享人类之福。但是,礼的标准和制定必须符合时代的现实要求,体现时代人文精神和特色,要在继承先前优秀礼法的同时不断做出改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礼真正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TOP
230#

“礼也者,和于时,设于地财,顺与鬼神,合与人心,理于万物者也。”(《礼器》)“故礼义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礼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禁乱之所由生,犹防止水之所自来也。(《经解》)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民坊者也。(《坊礼》)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礼运》)从上述可看出《礼记》中的礼,首先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共同原则;其次礼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维持、保护社会伦理、政治制度的稳定,是“安上治民”、“治政安君”;再次,这种社会功能具有某工具性质,是“君之大柄”。

TOP
231#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是维护人与人融洽相处的纽带。同时礼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的发展,政治的稳定都与礼密切相关。
TOP
232#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礼又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大类,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 礼不仅在古代很重要,在现代也有不可小看的作用。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以礼待人,有时侯礼的作用不可估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行业也是越来越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友和药店能否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独树一帜,不断发展壮大,因素固然很多,其中,良好的品牌形象无疑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市场竞争是一种形象竞争,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因素很多,其中高素质的员工,高质量的服务,每一位员工的礼仪无疑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TOP
233#

每每提到“礼”,除了能想到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还能想到的就是“礼”总给人一种束缚感,其实“礼”就是一种束缚。比如说,孔子讲:“饭居人之左,食居人之右。”这样做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总归是麻烦得很,我们便会因为嫌弃这种束缚而放弃。但是,换一个角度,“礼”就回成为一张安全网。因为孔子还讲:“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这是要我们尊老爱幼。那么尊老爱幼好不好呢?总会有一些人这样认为:小孩和老人那么麻烦有什么好值得尊敬爱护的!于是对尊老爱幼的行为不以为意,其实是抛弃了一张安全网。因为人在做,天在看,种种行为都会落入他人眼中,而后果就是:自己的孩子得不到别人的爱护,自己老后得不到别人的尊敬。 前几天,我在一档调解家庭纠纷的节目上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大爷,向记者诉苦,说是自己的儿子媳妇不让孙子去看他。记者听到这里很同情这位大爷,就带着他一起去了他儿子家,去调节一下。结果,到了儿子家之后,记者向老人的儿子反应之后,大爷的儿子笑了笑说:“不是我们不让孩子去,是孩子自己不愿去。从小他爷爷就没怎么带过他,所以是老的不亲小的,小的不亲老的。”原来如此。
TOP
234#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儒家提倡的“温廉恭俭让”,一直作为国人所恪守的处事准则和为人美德被传承了几千年。记忆中感受最大的就是随处可见的人们习以为常的“谦称”。譬如称呼自己时,像俺、我、咱家、本人之类的直白词语就很少运用,而多谦称为“在下”“敝人”“不才”或者“晚生”“老朽”“学生”;做官的无论官阶多高常自称“下官”;为将的则无论权位多重皆自称“末将”;称自己的发妻为“内人”或“贱内”“糟糠”;称自己的子女为“小女”“犬子”;称自己的家为“寒舍”“蓬荜”等等。即使同学老乡朋友之间写信也是自称“愚兄”“愚弟”或者“愚某”。古时候的人们虽然不能说都是谦谦君子、礼仪圣人,但为人处世多数也是谦逊恭敬的温和,礼遇于人。
TOP
235#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的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讲礼貌,讲文明在当今社会更需要我们年轻的一代继续继承和发扬。
TOP
236#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有许多至今仍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使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用语席卷而来:童鞋(同学)、鸡冻(激动)、稀饭(喜欢)、木有(没有)、帅锅(帅哥)、酱紫(这样子)、银(人)、小强(蟑螂)、汗(惭愧)、灰常(非常)、汗(吃惊)、表嘛(不要嘛)、打酱油的(路过)、给力(带劲)、菌男(俊男)、霉女(美女)、囧(无奈)等等,这种网络用语俨然与礼仪之邦的谦称敬语分庭抗礼,越来越被喜好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所接受并脍炙人口。这不得不使我们大学生在被同化之余反思,到底是什么令我们丢失了传统的中华礼仪?
TOP
237#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238#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所以礼应该成为我们做人的第一步,礼应该是我们与人接待的美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古代君王用礼来治理天下,教化世人,这样人民安居乐业,国富民强。但是对待传承下来的礼数我们也不能全盘接受,存在弊病的我们应该抛弃,像尊卑、奴性这些劣根我们应该扬弃,在现代生活中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平等和谐的礼仪,将体现仁爱、和谐的礼教传承和发扬光大,已不负“礼仪之邦”的美誉!

TOP
239#

在封建时代,很多“大家”都推崇礼治天下,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带有强制性,人们多迫于无奈。虽然礼有两面性,但是在当时仍然形成了:“尊师重道,孝顺长辈,天下一片大好的形势。”现在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抉择,却辱没了我们文明古国的称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辱骂老师,虐待父母,摈弃真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中华民族,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人与人之间蛮横无理,没有一丝谦卑之心,烦躁的时代,一群群烦躁的人,没有尊重,没有理解,要是孔圣人在今天,也会垂首顿足,垂头叹息吧。

TOP
240#


礼,中华民族优秀的品德。为此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正是因为懂礼、知礼。自古以来,在大家族中,关于礼的教育不可缺少,“书香门第”“大家闺秀”都与知书达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礼作为生活交际的行为方式,有着多方面的知识覆盖,可以说礼的存在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没有礼,也将不成国。

礼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行为上让人们遵守规则,进而规范人们的意识。这样,便于国家的治理和和谐社会的形成。古代社会,礼则成为统治者的管理工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规定礼仪,让百姓遵守。明清时期的跪拜礼就是最好的表现。而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民国时期出现了鞠躬礼和握手礼,形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孔子有言:“不学礼,无以立。”而法国的巴特勒对礼也有理解“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可见,礼的实行,并不受国界的影响,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同样重视礼。在国际交流会议上,礼仪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是国家精神面貌的展现。而在中国,礼仪随处可见,有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工作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而每一个方面又有很多的细节礼仪。可以说,礼仪涵盖了整个社会。

“讲文明,懂礼貌”这是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礼仪。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见面要问候,受益说谢谢,简单的文明礼仪小知识伴随着我们成长。礼,不仅仅是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营造和谐关系的桥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