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256#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因为,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TOP
257#

孔子是一个十分重视礼的人,作为多少年来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要求,但是,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它的本质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都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TOP
258#

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客观标准则是礼——“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爱民,等等。这样,社会个体成员道德境界的提高与整个社会文明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推进便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过程。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既定的社会关系,也赋予他们一定的道德责任。如果人们都恪守这些关系,履行其道德责任,社会就稳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坏,社会便动荡不安。
TOP
259#

历代文人名士首先注重的是道德的修养。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我。

TOP
260#

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纵观历史长河,“以和为贵”的思想随着中华文明,流淌了几千年。
    就国家而言,“以和为贵”的思想在历史上曾经起到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文化融合的积极作用。“以和为贵”的思想避免了战争的发生,统治者们用非武力的办法解决了很多国家间的矛盾,比如用和亲的方式,王昭君出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昭君用她的一生换得了汉匈之间的友好,给边境人民带去了安定。

    在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已成为一个客观规律。汉族本就是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在近代,汉族又和五十几个少数民族融合而成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内部密切团结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的统一体,决定了中国文化也是多元的统一体。多元的统一,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谓“和”的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博大的“和”的精神,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深厚。

TOP
261#

   《论语》中讲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也就是说君子在九种情况下考虑:看的时候要看清楚,听的时候要听全面,脸色要温和,举止要恭敬,说话要忠实,做事要严肃认真,有不懂的地方要向别人请教,愤怒的时候要想到可能产生的恶果,看到获得利益的时候要想到道义。

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孔子讲:不学礼,无以利。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做到“礼”呢?

在我心中,“礼”首先是文明礼貌,比如说对待长辈,要正确使用敬称,不能没大没小;看到老师,要亲切的问老师好,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对于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要及时的进行温习,不懂的问题要向老师请教;同学朋友之间,也要以礼相待,友爱互助,谦虚礼让。做到“礼”,还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秩序,不能做违法乱纪之事,从大的方面来说不能触及法律禁止的事情,小的方面来说不能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

现在的社会,不守“礼”的事情随时在发生:近年来,为了房子拆迁款,亲兄弟不惜上法庭,甚至与父母翻脸;见到老师假装没看见;想尽各种理由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同学间不惜大打出手……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已经礼崩乐坏。守礼真的有这么难吗?

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让个座;马路上帮助需要的人过马路;在家尊重父母,在校敬爱老师,同学间友爱礼让……这些不是很简单吗?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守礼的人,为和谐社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TOP
262#

“礼之用,和为贵”的含义,在政治、宗教、社交、家庭、娱乐等不同场合人们必须遵循的各种礼节、仪式,“礼”融洽了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睦安定。

不可否认,在封建时代,礼的许多具体内容,实际上强化着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其中不少繁文缛节早已过时,失去了意义。但是当今社会,我们不能一味否定,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TOP
263#

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古代有政治礼仪,有生活礼仪,分工不同,但内质一样,就是叫人如何更好的学会生活。如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成年礼,饮食礼等。
TOP
264#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明被誉为“礼乐文明”。在中国“礼”几乎是一个无人不知的概念。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华民族被誉为“礼仪之邦”,更因为“礼”与我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密不可分。“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上》。何谓“礼”,要准确的把握“礼”,需要对古礼的内涵及分类又送了解。中国古代之“礼”有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和道德规范三层含义。儒家根据礼所规范的内容的不同,将其分为五大类。据《周礼·大宗伯》的记载,这五类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统称“五礼”。

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礼”的定义也有不同。在原始社会,礼是原始人的习俗系统,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信仰、经验、知识的积累无不混杂在一起地保留在称为礼的文化系统之中。进入阶级社会后,礼成为了区别等级、强调差异、确定名分以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工具。

个人认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礼的含义主要体现在:礼仪、礼貌、礼节方面。

TOP
265#

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孔子讲:不学礼,无以利。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做到“礼”呢?

在我心中,“礼”首先是文明礼貌,比如说对待长辈,要正确使用敬称,不能没大没小;看到老师,要亲切的问老师好,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对于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要及时的进行温习,不懂的问题要向老师请教;同学朋友之间,也要以礼相待,友爱互助,谦虚礼让。做到“礼”,还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秩序,不能做违法乱纪之事,从大的方面来说不能触及法律禁止的事情,小的方面来说不能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已经礼崩乐坏。守礼真的有这么难吗?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让个座;马路上帮助需要的人过马路;在家尊重父母,在校敬爱老师,同学间友爱礼让……这些不是很简单吗?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守礼的人,为和谐社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TOP
266#

礼起源于西周,在维系中国封建时期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在春秋时期,礼从根本上强调了一种封建的统治秩序,从天子到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下,一切社会因素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迈向更加伟大的文明,向着繁荣和永恒前进。因此说,礼制是封建前期一项极其伟大的变革,如果说四大发明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科技创新,那么礼制的出现就是一项足以和四大发明相媲美的制度创新。

每当礼崩乐坏,就意味着一场浩劫即将发生,狼烟四起,诸侯割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灵涂炭。而一个新的王国建立起来,有时通过“礼”维系统治,国家一旦稳定,歌舞升平,人民负担减轻,文学艺术等精神产物泉涌而出,社会再次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有人说,礼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遗毒糟粕,必须完全铲除,又认为礼导致了中国人性子里的孱弱和谨慎,完全不适应于霸权当道、实力界定权利的国际社会,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温良恭俭让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优秀品质,是几千年来一代代延续下来的,没有文化的国度是没有希望的,排斥历史的民族是不会有明天的,未来的国际竞争是文化的竞争,谁的文化深厚,谁就将最终胜出。没有人可以丢掉自己的文化,否则只能被历史抛弃,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变成一具空荡荡的皮囊。

TOP
267#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因为现在社会在发展,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好的礼教继承和发扬,把不好的不适合社会发展,对社会发展有碍的我们应抛弃掉,那些男尊女卑,皇族特权,重男轻女等不好的观念所抛弃,提倡和谐有序、仁爱,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并向前发展的社会,应继续发扬我们优秀的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继续传承我们“礼仪之邦”的美称,让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24 21:56:25编辑过]

TOP
268#

孔子""的思想

一、在道德修养方面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真正成为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和运用""都是一个根本条件。"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是立人之本,没有""则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也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又说:"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有学问的人若只在学习上下功夫而不在礼仪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同样不能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 ""不仅是自立的基础,在通往理想人格的道路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而回归到""所规定的范围中去,"立于礼、约于礼、 归于礼",这些都是个人道德修养时所应该首先做到的,只有在这些""的方面取得了独立, 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体现""的境界,个体人格的塑造与升华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在社会交往方面。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以""来对待他人,"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恶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以恭敬的态度施行"",上下级应该互相体谅,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人文环境,这样才能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孔子认为""作为社会交往的原则十分重要:"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大家常喜欢用的一个词"和为贵"就出自这里。""是和谐之意,中和两个人之间不和谐的地方,使两人或更多的人能和睦相处, 均衡发展,这种社会秩序约束作用就是"以礼节之"的意思,没有""的约束,社会生活就会失去平衡,就容易发生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精神是求得理想人格,用"爱人""己立立人 ,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来调试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的精神是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矛盾分歧,加强外在约束,使社会生活能够有序地进行。这种以"和为贵"为准则的""正是孔子所梦寐以求的。

三、在治理人民、处理国家大事方面。

自周公创设"周礼"以来,""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政治统治服务。"周礼"的作用就是划分人们的上下尊卑贵*,严格规范人们的等级制度。孔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以""来教化引导民众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刑法等法治手段来惩罚不道德的人或事,人们虽犯法而受到惩罚,可心里却没有悔改之意;如果施行德政,以""的精神来教化引导民众,那么人人都不敢做坏事、错事,心里时时有危惧觳觫之感,要是这样,社会也就可以达到稳定了。孔子在这里以对比的方法指出了"法治""礼治"的不同,"法治"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心理上思想上道德上的邪恶,而"礼治"却能以柔和缓进、以理服人的方式使人们懂得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道德的力量促使他们走上正道而耻于做坏事,这种精神在孔子思想中是占主导地位的。

孔子还认为 ,"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论述表明"礼乐"在孔子心目中一直是君主权威的象征,是统治工具的体现,也表明了孔子对"礼乐"在政治生活中作用的重视程度。

四、以""治天下还体现为"孝悌"原则。

孔子认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精神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人道德修为的重要部分,"不知礼,无以立",这是孔子对人的最起码要求。""作为孔子实现理想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它约束、规范人们外在行为的功能与作用。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相互补充,相互发明,二者之间一为体,一为用;一强调内在修为,一强调外在约束;只有""的想法而没有""的体现不是真正的人性解放之路;只有""的行为而没有""的境界也不可能实现完整的理想人格。所以孔子强调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不只是普通的礼貌,不只是外在的规范,""还体现着一种悠久的文化精神,一种传统的深刻的历史力量。 可以这么说,""这一思想从产生到孔子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样,已经成为孔子理想人格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从政治制度到个人道德修养,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渗透着""的内涵。

""""结构在孔子思想中的结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的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TOP
269#

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我们要发扬扬弃的精神,发扬好的中华人文礼教,摒弃不好的封建礼教。
TOP
270#

封建礼教的礼是不是源于孔子所提倡的礼呢?礼是否也有局限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