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241#

礼的起源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也是作为律法的形式。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礼的中心是社会关系,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是从礼这里出发衍生出来的。

礼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礼,所以三代不同礼(夏商周),礼也是与时俱进的。现在人人平等,所以礼更多在在于人和人之间的交际,表达人们对于送礼人的尊敬和乐于与他交往的意愿。
TOP
242#

礼字的由来
礼,繁体是“示”旁一个“豊”字。
“示”,《说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天显现岀某种征象,预示岀吉凶,用来告示人们。)(“示”的上部象天,下面的“小”原是三垂,代表日月星。凡“示”字旁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如祸福神祖祭祀祥等等。)
“豊”,象形字,象古人祭祀时用的祭器。(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豊”字象豆【古代的一种高脚盘】上放着祭祀的玉。)
  所以,《说文》是这样解释繁体“礼”字的:“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履行,用以事奉神灵获得福祉。)以礼祭拜神灵,必须恭恭敬敬,并有庄重的仪式。后来,表示敬意、举行仪式都与“礼”字有关了。
TOP
243#

礼的发展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 , 打破了“ 礼不下庶人 ”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的礼已逐渐废除 。孟子把仁 、义 、礼 、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TOP
244#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是必须批判和否定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TOP
245#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礼的形成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过一个又一个朝代的洗礼,不断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最后逐渐固定下来的。“礼者,所以正身也”,荀子说:“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懂“礼”的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体现素质。荀子还说:“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帧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言与道之致。”即只有举止、言谈、神态都谦恭有礼时,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教诲,这也符合谦谦君子之道。正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TOP
246#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礼”具有社会身份制度方面的意义,最迟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但是,作为一种较为严格的社会制度,则是周朝初年的事情。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纣灭殷,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周公便在殷礼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礼乐,将作为社会身份意义的“礼”制度化,系统化。礼有与父母的礼,君臣之礼,也有与朋友的礼,可是不管什么礼都表示对他人的一种尊敬。因此,礼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TOP
247#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248#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是必须批判和否定的。
TOP
249#

谈到“礼”,则自五四之后,时常为人之所诟病,而与封建、礼教联系在一起。实则不然。礼出乎《周官》,亦称《周礼》,从书名来看应该是记载周官制的书籍,是一部理想中的政治制度与百官职守。相传为周公所作。孔子曾入周问礼,可以说“礼”是孔子思想的源泉和基础。礼 的演变可以说是几个阶段,到程朱理学时所说之礼与原来的礼又不同了!有些人说到礼,就是尊卑的等级制度,这是不对的!“君臣父子”强调的是“有序”,而非简单粗暴的“统治与被统治、吃人与被人吃”,五四以后对中华文化的误读误解,需正名啊!
TOP
250#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礼就产生了,它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用外之物以饰内情,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礼物,就是行礼所用的宫室、衣服、器皿及其他物质的东西。二、礼仪。就是使用礼物的仪容动作。三、礼意。它是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容、旨趣或目的。这就要求礼物和礼仪必须适当,在逐渐完善的礼曲实践中证明为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守礼要有原则——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自从民国以来,中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的约束,甚至把儒家文化等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而在另一个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而更加亮丽,清新。

TOP
251#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TOP
252#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TOP
253#

中国自古就号称是泱泱大国、礼仪之邦。而礼仪被代代统治者拿来不断加以规范、完善。礼仪制度不仅对文人阶层作出严格规范,也对中国的士大夫等官僚阶层乃至下层人民作出想当严苛的规范。譬如,孔子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经常被历代统治者拿来教化各个阶层。究其本质,礼仪制度作为一种礼法规范的同时更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要求所有的人安于本分。何为本分呢?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其位谋其政”各个阶层的人不得跨越本阶层去做另一阶层的事。百姓就从事耕织,士大夫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中国最早的是周代的分封制,就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礼仪制度。
TOP
254#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TOP
255#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