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211#

“礼”也是孔子思想内容的核心之一,谓之“克己复礼”。但后世对孔子的“克己复礼”有所误解,认为他是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其实孔子本人主张的是人格平等,他本人也不是后期所谓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者,他主张名位相应,而不是等级之下的人格扭曲。他看中秩序,也即礼制,这是社会运转的基本保障。
TOP
212#

“礼”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谓之“克己复礼”。但后世对孔子的这一思想是有所误解的,认为他是维护完全不平等的等级秩序。其实孔子是主张人格平等的,他本人也不是后期所谓封建等级制的维护者。他主张名位相应,而不是等级之下的人格扭曲。但是,他看重秩序,也即礼制,这是社会运转的基本保障。
TOP
213#

礼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荀子(见荀况)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韩非子(见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决非普遍适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规范。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统治阶级内部和庶人都受礼的约束。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
TOP
214#

[原创]礼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



    首先,中华人文礼教。它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这是传统礼教中精华的部分,人们可以学习模仿。它也有利于国家的健康发展,值得统治者的重视。



    其次封建礼教。中国古代长期受到封建统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的封建礼教有诸多弊端。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也扼杀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所以这是传统礼教中糟粕的部分,我们要摒除它,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人们才能更加安定的生活,获得精神上的解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6-23 14:52:39编辑过]

TOP
215#

礼在中国已越来越不受到人们的重视。韩国日本这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反而能践行礼的原则,从而反过头来说这些文化思想属于他们。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今天的可悲之处。当孔夫子等思想家为我们创立下了如此辉煌的思想文化的时候,纵使其中有很多封建的不能适用于今天的思想,但是在一味批判的同时,我们是否看到了其中的有益的一面?是否可以体会到人类作为地球上的高等动物繁衍至今的原因?若是没有仁义礼智,尤其是仁与礼,我们怎么能称霸地球?当人与人见面之后,早不分尊卑高低,对于老者可以呼来喝去,对于幼者可以拳脚相加而不觉有何不妥,这样兽欲横流的世界也便离灭亡不久了。
TOP
216#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审美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是中华传统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讲传统礼教全盘否定,有些礼节的存在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谈及礼教在今天的表现已不太明显,存在的问题却值得思考,比如:老师与学生之间若礼数不周,不分上下,对于知识和文化的学习也会降一个层次,父母与子女之间嬉皮笑脸,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也会逊色,那么“孝”的实践就很难保证了,因此老师与家长要以长者的身份,在学生和子女之间受尊重,这是对“礼”的通俗现实的解释,”礼”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继承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的重要保证。

TOP
217#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弘扬我们的传统美德。
TOP
218#

通观儒家经典和本坛全部经典学习,可以发现孔门之学,即由“礼”的观念开始,进而对“仁、义”诸观念展开论述。孔子一生都在努力恢复传统的礼治秩序,试图建立一个“有道”的天下,其政治方案则可以用“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表述。而就孔子思想的基本理论而言,“仁、义、礼”三观念,则是其理论的主脉,他的主观愿望是希望人们按照周礼的规定行事,同时又想用“仁”的精神充实礼乐的内容,用“为仁”的方法去实现“礼”。他认为,“礼”是“仁”基础,原因在于礼是伦理名分的,是节制人情的(《礼运》《大戴·礼记》),是涵养性情、养成道德习惯的。所以《论语·八佾篇第三》有云:“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此,孔子认为,“仁”为“礼”的基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心,所行礼仪也是没有意义的。按此即可说礼是仁之迹,仁是礼的显现。

TOP
219#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他希望建立一个既存在君臣上下亲疏等级差别,同时各级之间又有和谐统一,充满亲情的社会。在中国古代“礼”的本质其实是建立在“异”的基础上的,用来显示各社会中的差异,但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合同,社会就无法和谐,“乐至则不怨,礼至则不争强调的是“礼之用,和为贵”在礼的同时多一层和谐,使四海之内皆兄弟。在现代生活中“礼”尤为重要,礼人与人之间是沟通和信任的基础,人缺乏礼就会粗暴,社会缺乏礼就会混乱

TOP
220#

    儒家提倡礼仪教化。春秋末期,诸侯竞相兼并争霸,礼崩乐坏。孔子提出为国以礼,礼让为国。儒家所说的礼,从宏观上说,是社会经济制度,是维护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法令,即“为国以礼”;从微观上看,是关于人们社会生活的一切行为的仪式礼节,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即“礼让为国”。礼所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严格的政治经济的等级制度,礼所规范的仪式礼节是为这种等级制度服务的。这种仪式礼节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包括;婚礼、丧礼、敬天祭祖的仪式、国家政事的礼节、事上敬贤的作为、尊师重教的礼节以及衣食住行的规范等。人们按照礼的规范来做事,如果不遵从这种规范,那么就要受到惩罚。

[em01][em01]
TOP
221#

孔子所说的“礼”就是周礼。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乐崩坏”,臣弑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糟的很的大乱的局面。孔子认为要制止上述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完美的,即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的一生梦想就是要复兴周礼。只有通过正名的方法才能恢复周礼,至于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他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TOP
222#

孔老夫子之所以提倡礼,是因为到了春秋的时候,礼崩乐坏,他要重新强化礼的地位。从我们接触到的一些零零散散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孔子的礼是从两个方面的讲的,一个是外在方面,即形式上的;另一个是内心的修养方面,即功夫方面的。我们说我们自己是礼仪之邦,好像在封建王朝的时候出现过。除了极少数的“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家伙们外,大多数接收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都是有操守的。这里就出现的一个问题,那些“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人儿们我们看到他被服儒雅,就会觉得他是懂礼的,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日本人逢人就说多多关照,腰都躬成了90度,可是我们再看看这个国家所所做的一些邪恶的事,他们现在还在做着。我们能说他们懂礼么?当然不能。外在表现的礼的形式不能算作真正的礼,真正的礼是一种内在的功夫,不是一句口头的恭维好听的话,也不是一些偶尔恭敬的行为。内在功夫我们很少能达到,哪天我们在自然而然地表现我们对他人的尊敬的时候,那才是礼。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形式上的礼节问题,这个是礼的一个外在显现,是通向真礼的一个必要的阶段。[em01]

TOP
223#

“礼”原作“禮”,本意指的是祭神的器物和仪式。徐复观所做的《中国人性论史》中所说:其余《洛浩,的四个礼节,皆知的事祭祀而言,祭祀有一套礼节,祭祀的仪节,即称之为礼。而对于礼这个思想的提出则是儒家较为详尽,春秋战国时代,在动荡的政治局势和及其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儒家面对“礼崩乐坏”的这个局面而提出“礼”这个文化思想,孔子而修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使礼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传至今天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规范。并要求我们知礼,尊礼,用礼。[em01]
TOP
224#

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何谓礼呢?“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也就是说,礼的主要部分,是以天地为根本主体,以四时,阴阳为法则,顺乎人情,这就是礼。“礼”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的礼有糟粕,也有其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需要我们批判的继承和发展。[em08][em08][em08][em08][em08]
TOP
225#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所以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同时,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正所谓:“礼之所兴,众之所致也;力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由此可见,“礼”对规范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和文明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