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66#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是做人的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标准,《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是人生要学的第一堂课。从我们呱呱坠地之时,我们就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礼节,即使什么也不懂,亲人就教我们辨认父母,辨认爷爷、奶奶、叔叔、啊姨,从小观念里就要树立长辈意识,知道尊老爱幼,小学课本里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们学会谦虚的同时,也知道对人要有礼貌。中国传统社会里的等级观念,难道不正是礼文化的体现,等级的划分,要我们学会下级尊重上级,上级体恤下级,晚辈敬重长辈,长辈爱护晚辈,于是人与人之间才才形成了互敬互爱的关系。

中国人在过节日时喜欢互送礼品,讲究礼尚往来,各种活动都有自己一套既定的规矩礼节,正因为这些规范的礼仪,才使得社会发展欣欣向荣,社会各部门各司其职,于是社会交流得以有序进行,礼文化的作用也在这里体现出来,由于中国人对礼文化的重视,因此形成一种无形的人际交往的秩序,也使社会安定发展成为可能。

TOP
167#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把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TOP
168#

   中国社会历来重视礼文化,讲究待人要有礼貌,要学会礼尚往来,也正是因为各种社会活动都有自己一套约定俗成的礼节,规范人们的行为,因此,这个社会才得以有序运行。在各种礼仪的规范下,人与人的交往才相安无事,因为我们都懂得如何以礼待人。但是,当今社会随着交往的深入,在巨大物质利益的诱惑下,许多人就利用礼尚往来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许多人正是借着礼尚往来,使许多贿赂变成了人情债。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客观事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官商勾结、商业贿赂等现象也日益增多。现在,许多人正是利用中国的礼品文化,大行礼品风,这种互送礼品的风气,助长了不少贪污腐败的产生,许多居心不良的人借着送礼,其实在礼物里大做文章,为行贿受贿找了个挡箭牌。其次,由于这种送礼成风的风气大涨,于是礼品的包装也过于讲究华丽,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要减少因礼品文化产生的不良影响,最主要的还是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正确对待我国的礼文化,礼尚往来只是拉近人与人关系的方法,送礼物只是传达情意,切不可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拿来作为利益交换的手段,礼物不在于贵重,只在于送礼者的心情,我们因正确看待中国礼文化。
TOP
169#

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礼”或者说“礼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依然显得十分重要。如今关于“礼仪“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也纷靡全球,"会议礼仪"、“工作礼仪” 、”谈话礼仪”、“服务礼仪”、“接待礼仪”等等有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我们要想成功地立足于社会就必须学习好这样的礼仪规范,既有利于提升我们的个人形象也有利于我们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各种礼仪中,我觉得礼貌用语是最基本的,使用礼貌用语是一个人对交往对象尊重的充分体现,是一个人基本修养的体现,试想谁会愿意与出口成脏的人继续交流,除非他们是一丘之貉,所以为了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我们都应当做一个有礼之人!
TOP
170#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众所周知,礼仪是文明民族的标志,世界上所有的文明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我们中华是千年文明古国,礼仪文明真是粲然大备,礼仪之邦这个词正是对她的赞誉。

  礼仪简单地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人们与他人交往的做什么、怎样做、以及与别人交往理自己的外表方面要注意什么,包括语言、仪容 、仪态、风度等

       一个有礼仪的人总是受到他人的欢迎,给人的感觉总是这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们就愿意和他交往。

其实,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礼仪、宣传礼仪,成为礼仪之邦。自从孔子开始,就不断地提倡做人要有“礼”,不能随随便便。比如说,儿女每天早晨起床,要到父母床前请安,到了学校要向教师鞠躬。教师走路时,你要站在旁边等教师走过才你走。

这样的礼仪随着时代的前进已经变化了不少,有些礼仪今天看起来还不可思议。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对待别人要诚恳,对别人要尊敬。对待别人要友好。对自己的家长、对自己的教师,对自己的同学,甚至对于马路上有扫地的清洁工,都应该是这样。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我们尊重了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礼尚往来,我们对别人讲礼仪,别人也会对我们以礼相待。只有从个人做起 ,讲“礼”才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TOP
171#

“礼”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人们通过各种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从而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礼仪是一种正确的行为规范,在社交过程中,通过它可为我们开辟更广阔的社交范围;
假若每个人都用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那么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氛围。
TOP
172#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生活中,“ 礼”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古代,“礼”有三种含义,即礼制,礼仪和礼义。而在当今,这种“礼”的含义多被简化为“礼仪”。比如“尊老爱幼”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美德。也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社会,“尊老爱幼”很多时候只是存在于小学生课本上的几个字而已了。
在这里说两个司空见惯的事例吧。前几天坐公交车,我在始发站上车,坐在了后面。才过了几站车上就人满为患。后来车上上来一位爷爷,年纪应该在七十岁左右了,可是因为前面横排的座位都坐满了,一时找不到座位只好站着。我当时坐在后几排的里坐,想着前面难道就没人让个座么?同时看了一眼坐在我旁边的那个阿姨。一点起身的意思都没有。无奈我只好站起身对阿姨说了句:“麻烦让一下。”然后出去了。等到我让那位爷爷过来坐着的时候,对那个阿姨说:“麻烦你往里让一下。”她抬眼瞥了我一下,不情愿的挪进去了。心里一时间感慨,现代人“淡漠化”已经愈演愈烈了。

第二个事情也是公车上让座的事。经常看到一些老人在被让了座迅速的坐上去,连一句“谢谢”都不肯说。难道别人的无偿奉献就应该被视为理所当然?别人让了座,是对您的尊重,如果这成为倚老卖老的借口,那真的是可悲了。

“礼”从来都是相互的,只有相互为“礼”,才能让“礼”更快的传播和发展下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最最基本的一份责任。

TOP
173#

做文明人,就要讲文明话,不说脏话、粗话。做文明人,就要自觉养成文明习惯.。其实礼仪本身也是一种习惯,习惯之后便是自身的一部分,更对自己在以后学习工作生活待人处事有无比大的作用。
TOP
174#


做文明人,就要讲文明话,不说脏话、粗话。做文明人,就要自觉养成文明习惯.。其实礼仪本身也是一种习惯,习惯之后便是自身的一部分,更对自己在以后学习工作生活待人处事有无比大的作用。
TOP
175#

“礼”的总体特征是礼制。其“派生”特征有:
(1)礼貌文雅。孟子说: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之心j礼也。”这“辞让”就是要求人们有礼貌文雅的行为。
(2)恭敬。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也。”又云: “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足见“礼”含有“恭敬”的成分,可以调节人际关系。
(3)遵纪守法。在一定的意义上, “礼”就是法制的代名词。
(4)克制。无论遵守礼节或讲究礼貌,不善于自我克制与调控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5)和谐。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0 99(《公孙丑下》)这“人和”就是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TOP
176#

孔子说:“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

,礼锁生焉。”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在中国古代,礼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

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为人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儒家宣传

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我觉

得这就是中国古代意义上的的礼。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儒家认为,人人遵守其身份

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

地,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TOP
177#

就现代生活而言,在外在强制的法律与内在自觉的道德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即包含

社会礼俗在内的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这就是礼。现代文明礼仪是教导人与人、族

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主责,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并形成统一

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动力。


现代国家间的交往,虽然与周秦之间的诸侯国之间不可同日而语,但互惠互利、和

平共处的交往礼仪确实古今不变的。这方面,在一定意义上,“理”即是“礼”,

或一定的“礼”中包含有“理”,即公正与道义


礼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极具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个

人、每个国家对礼仪的把握也应该是多样化和差异化的。

TOP
178#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TOP
179#

孔子的礼有礼序,礼教,礼治三种思想。孔子理想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天下有道”的社会,要求社会有序而和谐。孔子之礼强调秩序性,要求等级分明,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职,要有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政治,伦理秩序,即有别,别君臣父子兄弟男女,有别然后有敬,以下敬上,以卑敬尊,按各自自身的社会角色完成自身的社会职能,遵守自身该遵循的准则礼仪,可以说礼序思想中包含了规范,有序,节制,恰当,分寸,适度原则。“礼之用,和为贵”,礼乐应该互相配合,共同作用。礼序的作用就在于改善人际关系,让每个人都遵纪守法,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各人按自己的职分,按自己的分工去办事,使社会有序发展。礼教思想旨在通过教育感化,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当道德境界达到一定的高度,人们能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准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治,用德来教化民众,用礼来规范民众,使之自觉服从管理,即为国以礼。礼,在今天可作为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讲,礼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明礼,即讲文明;礼制,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它是一种接人待物的形式;礼节,礼仪,即自身修养;礼让,用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TOP
180#

     “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与行为制约,是源于氏族社会的具有宗教意义的礼仪。《说文解字》将其释为“事神致福”,可见其一开始就与神权、族权联系在一起。在远古初元的夏代,便已有“礼”,后经历殷商,到周代已较为完善。“礼”尤其政治等级意义与伦理道德意义。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用“礼”将共同体中的各阶级聚拢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体制规范之中,并制约保护着各阶级的发展,体现着国家意志。儒家提出“礼治”的治国理论,主张按照贵贱、尊卑、长幼施行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它以维护宗族秩序为目的,以规范礼法传统为依归,实行等级分明的道德约束与体制约束。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于是提出了“隆礼重法”、“化性起伪”的主张。这里的“礼”有着强烈的等级差别,“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另外,他认为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欲望导致纷争,纷争必引起混乱。对于合理的欲望,应加以满足;。对于不合理的欲望以及欲望指使下的不义之举,便需要礼法的规范,需要用礼法来唤回人的良知,用刑法来教育顽劣之人,从而加强立法规范,推行儒家教化,以维护宗族之中统治者的利益的统治。传统的封建礼教,诸如男尊女卑、诸如门当户对、父母之命等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当”的同时,也显露了他“吃人”的本质。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女人必须认命、不能有所选择、有所反抗……礼教在制约人们精神自由的同时,又毁灭了多少人的幸福?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礼”中真诚和谐、克己从简、行为适度的道德原则,恭敬为本、仁爱为本、谦卑尊重的伦理精神,是值得我们继续弘扬与发展的。对于长辈与父母我们要恭敬,对于朋友我们要真诚、要相互尊重,对于自己我们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8 17:24:02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