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36#

《论语》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能以礼让位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由此可见,“礼”是个人安身立命、处世的重要没得,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没得,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和总要保证之一。“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得以实现的方式和变现手段。“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更多注重的是一种自我修养,守礼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内涵,对人谦卑有礼,往往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无形中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尤其在现代社会,我们更该努力维系这一美德,在“无情”的社会中找回最原始的情感,而不至于盲目自大,人与人之间本应互敬互爱,讲礼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会让你的人生少走很多弯路,获得更多的收益。
TOP
137#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占有着一席重要的地位。礼就是在适当的场合做出适当的行为,如在公车上为老人让座是礼,在礼堂里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是礼,甚至连最细微的与人握手,这也是礼。礼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礼早已融入了中华名族的血液中。

   孔子是以礼乐进行教化的教育家,他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认为礼治比法制更优越,如果用礼来感化教育人民,就会让人民懂得道德和廉耻,这样国家自然也就安定了。礼能为建立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提供保障,保持社会的稳定。倘若人人都懂得礼,知道路不拾遗、不私自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尊老爱幼、“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用之有度”等等,那么相信国家会减少很多犯罪,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TOP
138#

荀子说:“人生而又欲”是制定利益的根据。人又欲望,有竞争,为了稳定社会,就制定了礼仪,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贵贱有差别,但又不至于太悬殊。礼除了尊敬鬼神天地之外,最重要的是尊贵敬老。“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悌,民入孝悌,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礼记·乡饮酒义》)培养尊长养老的社会风俗,教化才能形成,国家才能安定。

   古人在几千年以前就明白了礼的重要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是文革的“批孔”之后,很多人认为礼教已是过时的东西,不用再遵循。其实不然,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现在社会提倡和谐,如何才能“和”呢,先礼而后和。人人有礼,处处是守礼,那难道还怕社会会不和谐吗!礼是国人不可分割的血脉,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体里,血液中带带相传。
TOP
139#

礼是兼指礼乐而言的,原指周公之制礼做乐,为百姓定下价值规范的标准,使得人人可以措其手足、明起人伦、安居乐业。它是古人兼含统合的理念、文化的传统、具体的仪节三种角色的和鸣。礼像白色一样,是为了使得原来的美质得到展现,而不是另外加上特定的色彩。通常人们以为礼是文饰,而忘记了这种文饰的设计是为了适当表达人性原有的情意与感受。

TOP
140#

礼不是献祭奏乐,礼物乐器这些形式和器物,礼是在形式之内的蕴涵着某种精神气质,人的真挚感情是礼的根本,即使是充分的,十分周到的玉帛钟鼓,揖让周旋都是次要的,没有诚挚的感,“礼”只是一种无生命的躯壳。
TOP
141#

在《论语》里,孔子谈礼的地方有多处,由于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所以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对礼的所指,有不同的侧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主题。
  第一是指周礼,就是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
  众所周知,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这套制度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因为它是以道德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由此确立了道德在治国理念中的主导地位,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套制度瓦解了,世道大乱,史称“礼崩乐坏”。贵族们为了权和利,彼此征战不息,所以自古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孔子向往周公之礼,既是他对春秋乱世的不满,也是他对西周道德礼制的向往,这是非常正常的,有什么可以非议的呢。如果孔子持了相反的态度,赞美春秋乱世,说这是乱了敌人,那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第二,礼体现德治、仁政的途径。周公最早提出“德治”的理念,孔子又提出了“”的思想,这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德和仁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无形/无色/无声/无嗅,对于知识程度较低的人来说,甚至会觉得虚无缥缈。而礼就是把德和仁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先秦历史上有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实行礼治还是法治。法家认为,政令的推行要依靠法,凡是不从令者,就用刑罚加以惩处,这样,老百姓就不敢作乱了。而儒家则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整齐民众的行为。孔子评价这两种治国之道时,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因为老百姓不去触犯犯法,是因为畏惧刑罚,他并没有羞耻之心。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礼来保证道德目标的实现,结果就不同了,老百姓因为有了羞耻之心,不仅不会去做坏事,而且还会“格”,就是有上进心。
  礼是体现德和仁的具体形式,离开了德和仁,礼就不成其为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一个内心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怎么会去推行礼和乐呢?就是说,推行礼的人,首先应该是一名仁者,一名富于爱心的人。可见,礼与仁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
  第三,礼是修身的手段。在人类社会中,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放纵自己的行为,那么,人就和禽兽没有了区别,社会也就没有了起码的秩序,也就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所以,儒家和法家,尽管政见不同,但都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双方的分歧在于,究竟用什么来约束人。孔子主张认用内在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他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作为一名君子,一方面要“博学于文”,广博地学习文献,积累深厚的知识,同时要“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礼是根据道德原则制定出来的。只要在这两方面都做好了,就一定可以做到“弗畔”,也就是不悖离道了。
  由于古代劳动生产力的低下以及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人们在面对自然界摆出的种种困难上无力做出科学的斗争,他们只能用巫术来祷告上天。因此中国音乐在诞生的时候就与巫蛊神幻并为一谈,并且对人们的影响极大,以致后来《礼记·乐记》[战国·公孙尼子著]中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音象征五行,五行乃物质基础万物之宗,“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万物应当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否则“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既然音乐能关系到国家的存亡,那么就要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提倡礼乐治国,用礼来区分等级,用乐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君臣和敬、长幼和顺、父子兄弟和亲的整个社会完全谐和的目的。“礼”并非专门为巩固统治而诞生,它只是在特定时期被统治阶级拿来利用而已。由此,与“礼”息息相关的“乐”也成为统治者运筹帷幄的棋子,被拿来控制与利用。同时,“乐”在历史跨入阶级社会、私有制产生以后被打上了阶级烙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统治者的私有物。 乐与礼的关系其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指出:“知声而不知音,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由此可见“声”与“乐”的区别。“靡靡之音”不等同于“靡靡之乐”,有“乱世之音”而无“乱世之乐”。如果礼是“别异”,“乐”就是一种“和同”的力量,同时它又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所以,当“音”能够成为这种精神上的力量和愉悦时,它才把自身转化为“乐”。“乐者,通伦理者也”,因此王船山认为,懂得了礼的人未必懂得乐,但懂得了乐的人同时也懂得礼。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是非常讲究礼的时代,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籍礼是用来监督平民在“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以维护称为“籍”的办法的。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大搜礼具有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性质,起着整编军队、检阅兵力和加强统治的作用。乡饮酒礼在于维护一乡之内贵族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乡射礼具有以乡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学习的性质。朝礼在于尊重国君的权力和地位。聘礼在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婚礼和丧礼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族权。

以礼事乐,以乐明礼。礼乐相通,懂礼明乐。在人的内心深处,音乐一直徜徉在人与人之间,所以礼也一直贯穿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TOP
142#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礼”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下来,礼并没有消亡,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古代帝王以礼治国,使政治清明,百姓安乐。若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在现代社会,传统的礼仍有它广泛应用,如孝敬长辈、尊老爱幼等。但有些礼的内容是当时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为,达到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目的因此已并不能适用于如今的社会。因此,我们也应对礼的内容加以辨别,去粗取精。
TOP
143#

     “礼”,是礼节。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
TOP
144#

古语云:“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名。 在古代,强调以礼治国则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即使经过了几千年,到了今天礼仪仍尤为重要。社交离不开礼,礼仪在社交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礼,礼仪在提升人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效果。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具有礼这种美德,以礼对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9 15:17:03编辑过]

TOP
145#

在当代,人们对自由理念都有了更加全新的认识,但并不深刻。在积极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是乎有很多人都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整个世界都变小了,眼里没有他人的存在,就这样的人的存在,并逐渐增多,因此“社会道德危机”也就产生了,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TOP
146#

   “礼”是儒家基本道德规范的五常之一,而“常”是永恒不变的意思,所以“礼”也是是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一种普遍社会价值范畴。“礼”最初是用于祭祀神的仪式,有很神秘的内涵,“礼”在那时是作为人与神的交流的一种无声的语言,“礼”包含了“天,地,人”的宇宙联系,在后来“礼”的内涵扩展,人们开始“法天地”来制人事,《礼记·曲礼上第一》有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辨是非也。”后人把“礼”与生活结合起来,以达到教化的目的,所以才有“礼仪三千,威仪三千”,大至祭神、宫寝、服饰、车马、依仗及婚丧嫁娶,小至举手投足之间,都有具体的规定,以体现贵贱有别、尊卑有序,如此则使社会变得更加井然有序。“礼”的诞生和发展使中国古代文明进入了君子文明时代,圣人教化的推行更加速了汉文化主干的形成,所以才说“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的核心是使人有止、有善、不偏不移。《大学》上说:“止于至善。”《礼记》则说:“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所以“礼”又是灵活人性的,因地制宜而有顺从人性,《礼记》有曰:“礼从宜,使从俗。”同时“礼”贵“和”,《论语》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礼”的推行不只是单纯使社会有序,最主要是为了消弭纷争、推行教化、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然圣人已矣,后世之儒舍本逐末,专于粉饰,正如《汉书·艺文志》所云:“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有随时抑扬,远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折,儒学寝衰,此辟儒之患。”由此观之,虽圣人之学,固曾开文明之先河,然人心变之,时运运之,亦世易事移变为绝学,“礼”亦不得独免。
TOP
147#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是维护人与人融洽相处的纽带。古有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妻之礼。礼,也是古代社会维护统治的一个工具与手段。礼,让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与富强,礼,承载着一种社会约束力的价值观,礼,让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的社会。
TOP
148#

中华民族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礼仪之邦,但是现实中的状况是我们一直只是口头上说,真正的礼大家都不懂具体是什么,相较于其他国家的一些较为明确的传统,中国的人似乎只会把礼仪之邦的口号挂在嘴边,做起来却不是那一套,往往在公众场合失之于礼仪,这也给我们一个思考,如何重建现在的礼仪社会?
TOP
149#

孔子曾指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就是“克己复礼”的含义。一个人得注重自身修养的培养,修身养性,慎重对待自己,从而更好地尊重别人,也得到别人的尊重。生活在社会中免不了要与人相处,不论在与什么人交往都少不了一个礼字,与父母、朋友、陌生人,这些都是需要礼的。一个懂礼、明礼的人是受大家所欢迎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是自己更靠近“克己复礼”,用一些最基本的规范和仪节去约束自己的言行,那样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TOP
150#

礼,在现代社会中主要表现在待人接物。尊老爱幼之中。大浪淘沙,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才济济,高学历的人数数以万计,拿着大专文凭的我们何以取胜?关键在于礼。现今,学历与能力不再是用人单位评定人才的唯一与首要标准,德与里上升为首要前提。礼,是取胜的关键,是成功晋升的入场券。“细节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便是礼的集中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待人接物,注重细节,注重礼节,将会使人对你印象深刻。礼。在日常生活中组要体现为尊老爱幼。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带小孩的人让座,都是尊老爱幼的体现。对老人爱戴,对幼小疼爱,便有一颗仁爱之心。“爱人者人恒爱之”,要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自己所能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