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06#

以管仲为代表的早期法家则把“礼”作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管仲把“礼、仪、廉、耻”定为国之 “四维”,而且把“礼”置于“四维”之首。管子学派的“礼”偏重于社会对个体的约束和限制。儒家把更多的“礼”理解成内心的由仁义而衍生的自觉规范,法家则认为是外在的法度,但是是什么样的“礼”, 我们都应当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剔除原来具有的封建等级成分,使之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真诚相待的涵义。[em06]
TOP
107#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从明国以来,我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

TOP
108#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TOP
109#

谈礼仪与文化

礼:  自古以来,我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即“礼仪文化”。一个人自身的修养与素质与他从小接受的礼仪文化有关。利益与文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与积累。如果一位在任何场合下都可以做到彬彬有礼的人,必然有着良好的家教 ,收到过良好的教育,审美水平的高地自然不言而喻。

   礼仪是一种文化。从我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无处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礼仪不仅影响和制约人类活动的规范,更是一种文化。在这些礼仪文化中又有众多分类。如交谈礼仪、服饰礼仪、公共礼仪、餐饮礼仪、求职礼仪、涉外礼仪等,这些礼仪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直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与审美。

   明代的张居正再《翰林读书说》中写道:“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其意为真正有修养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的好看,致力于自身的修养的锻炼,而不计较表面。审美的高低不仅体现在个人魅力上更是审美品位高低的直接体现。康德说:“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欣赏艺术美,需要知识修养。领略自然美同样需要知识修养。修养越深展现在你眼前的疆域越辽阔,你眼中看到美的事物就会越丰富。

   所以我们要通过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审美与修养。这样才会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世界。

TOP
110#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刘晋  传媒学院

TOP
111#

礼: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

TOP
112#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TOP
113#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TOP
114#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孔子最早在中国提出以礼制国 的概念,一直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 。“礼”,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的。懂得以“礼”生存于这个社会上的人。无疑是成功。礼者。不可荒废,有了礼,才有了人性美。平时,我们以礼相待别人。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会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也使个人内涵品质得到良好彰显,如果心中时刻意识到作为一个谦逊讲礼仪之人应遵循的礼仪,社会将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万物都在礼仪的框架下,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TOP
115#

[讨论]

礼,就是礼仪,礼节。
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得注重礼仪,必须得尊重你的客户、同事、上级领导、下属、家人、亲戚朋友、甚至是三岁小孩。俗话说,礼多人不怪,礼,必不可失,失礼,可能就是那么一次,带来的后果却很可能是无法补救的。工作中,生活中,傲慢无礼,不注意礼仪都是不可取的,商务礼仪,电话礼仪,餐桌礼仪,着装礼仪等都是我们的必修课。


礼,就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以谦逊的姿态,美好的风度,善良的心意向交往的对象所展示的表示尊重的语言、动作和形象。

TOP
116#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礼是为了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对中华名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的作用。

TOP
117#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
TOP
118#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

    人有礼貌,待人做事讲究礼节,说话恭敬文明,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与人相处和睦,不会伤害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伤害;否则,待人粗暴,说话粗鲁,无大无小,无长无少,难免与人发生矛盾,产生口角之争,甚至拳脚之斗。


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荀子》

  人没有礼节,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做事不讲究礼节,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国家没有礼法,就会动荡不安。

TOP
119#

[原创]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这句话概括了“礼"对于一个人个人修养的要求,以及涉及他人立足于社会重要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因就是这些文化流传至今还被人们敬仰,时刻警醒着人们!

TOP
120#

“礼”具有社会身份制度方面的意义,最迟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但是,作为一种较为严格的社会制度,则是周朝初年的事情。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纣灭殷,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周公便在殷礼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礼乐,将作为社会身份意义的“礼”制度化,系统化。
  我们说的封建礼数的“礼”有着作为政治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的属性,作为等级制度的“礼”,强调的是“名位”。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