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1、真诚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译:祭祖时感到祖先就在眼前,祭神时感到神就在眼前。孔子说:“我没有亲自参与祭祀,就等于没有祭祀。”(与:音预,参加,参与。)


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吕坤《呻吟语?应务》)


译: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矜:自我夸耀。)


2、简易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译:林放询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问得很重要!礼,与其奢侈,不如俭约;丧葬,与其铺张浪费,不如真正地哀伤。”(易:失常,过于浪费。戚:音欺,忧伤。)


3、克己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人就趋向于仁道了。践行仁道,是由自己去做,难道是由别人去做吗?”颜渊说:“请问践行仁道的纲目是哪些?”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事不去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做。”(一日:一旦。)


4、适度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郭雍《郭氏传家易说》卷四《下经》)


译: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谓:称。)


5、和谐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译:有子说:“礼在应用中,和谐最为可贵。以前圣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明">明ersonName>君王的治民之道,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依此而行。有的时候行不通,只知道一味地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约束,也是不可行的。”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0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我个人历来觉得要讲礼,懂礼,知礼,自然在生活里就要做好,我觉得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生活,戒备心理很强的交际里,我们至关重要的是要做到适度。什么是适度,举个最简单,不要成为别人生活中的麻烦,要知礼行礼的同时要知进退,方可做好适度。
TOP
3#

中国乃礼仪之邦,我们应该时刻记得以礼待人。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应幸灾乐祸,不应雪上加霜。
TOP
4#

你想要得到别人的尊敬就得首先学会尊敬别人!试想一下,生活中的人们互相尊敬,互相真诚,那该有多好!当然过去的礼节里面也有很多繁文缛节,例如见到皇帝就得跪下等等。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TOP
5#

愿这个世界上少一点欺骗和隐瞒,可恶的诡诈和奸计消失,多点真诚,好么?

TOP
6#

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央提出“和谐社会”这个理念,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TOP
7#

要想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有礼,讲礼,懂礼,知礼,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别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可以体现出“和谐社会”的理念。礼要真诚,要适度,也要简易,更要和谐。

在我们的周围,好多人都自行其事,不管别人,其实着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别人安静的看书,你却在大吵大闹,有的人甚至撞到人都没有一句道歉的话语,更有甚者还要骂人,这些都违背礼的原则。想要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从自己做起,要以礼带人。

TOP
8#

礼因情而制,这五项原则都体现了这一点。礼对自然而发情感的约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规定,是人异于禽兽的关键,其中自有人道在焉。学习和把握礼的原则,我认为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止流于假情虚礼,没有这些原则,只是为形式而形式地学礼践礼,反而会起很坏的作用。比如我对我的老师,心中存有恭敬,则我在老师前的所言所行就都合乎礼的原则。心中不存恭敬,虚执一套古礼,即使学得很精,也算不得真学问,且妨害世道人心。

TOP
9#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TOP
10#

‘与其铺张浪费,不如真正地哀伤’

现实中很多人冠冕堂皇,喜欢做表面工夫,在表面上是充足了面子,可实际呢?

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中的败絮吧!

我们的人生是自己的,不是为他人而活。所以我们就该活的自在,洒脱一点,真诚待人,

善待他人,与人和谐相处,没有忧没有烦不是挺惬意的吗

TOP
11#

做人做事应有原则,礼也一样,我们在叫朋友时应真诚相待,只有给别人以发自内心的礼,别人才会给你真诚的礼,虚假就 不叫礼。礼本身不应繁多复杂,适度就行。我们生活在这个步伐混乱,节奏飞快的社会中更应该将礼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礼多,人不怪”不是说礼节的繁多而是说生活中应到处充满着礼。
TOP
12#

要学会以礼待人,个人认为主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OP
13#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的大国。作为其中的一个成员我应该懂礼,不能太放纵自己,我们必须懂得最基本的那些,例如,我们不能在葬礼上放声大笑吧,也不能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这些我们都知道吧,因为礼,我们要真诚的对待他人,也希望别人也真诚的对待我们;我们希望能和谐的与其他人相处;无论我们要做什么我们也要知道做事的尺度;当别人用无理的态度对待我们时,那时候我们也很想对他不礼貌,但我们都会不自然的忍了下来,因为我们懂礼,我们知道那样做不对所以我们会无意中去克制自己,所有的这些,是我们用礼的原则来要求自己,最终让我们变成了一个懂礼的人。
TOP
14#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TOP
1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认为礼的关键是先“礼”自己,然后“礼”他人,一个人要先自己有礼,然后才能要求别人有礼,礼,要立足于自己,不能在自己没礼的情况下去要求别人,这样往往会让礼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自己都不会去做,又怎么要求别人能做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