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61#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TOP
62#

礼的原则 分为四种: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对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在“礼”两个方面的属性中,登记制度为“礼”的本质,而伦理道德方面的属性则为等级制度的外在显现。

TOP
63#

人际交往中,适当的礼品赠送往往能够起到促进友谊、加强交流的作用。这个适当,很重要的一层含义就是遵循礼仪规范。

选择礼品的出发点,就是送礼的目的。俗话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馈赠之时,即便没有任何事情相求,增进增进了解、沟通沟通感情的心思也总会有。否则,送礼就不必称作送礼,而叫作捐赠算了。

TOP
64#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礼的本质: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在今天无论任何场合都要以礼相称。礼大之国。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TOP
65#

其实,礼的形式虽然繁复,但它是有体系、有纲领的,只要会提纲挈领,就不难把握。比方说,一张渔网,上面有上万个“目”,就是网眼,数目不可谓不多,可是它们都系联在“纲”上,就是收网用的大绳子,只要把纲举起来,万目就自然张开了;一件裘衣,上面有数十万根狐毛,看似错综复杂,但只要提起衣领,它们就自然地理顺了。那么,礼的纲领是什么呢?是德。所有的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都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违背了德的任何仪式,都不能称为礼。因此,抓住了德,就抓住了礼的根本。

TOP
66#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部人类交往史。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由此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所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和谐相处。

“相互尊重”未首要前提;

“社会道德”未基本原则;

“平等相待”未情感基础;

“城市守信”为必要条件。

TOP
67#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部人类交往史。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由此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所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和谐相处。

“相互尊重”未首要前提;

“社会道德”未基本原则;

“平等相待”未情感基础;

“城市守信”为必要条件。

TOP
68#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要想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有礼,讲礼,懂礼,知礼,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别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可以体现出“和谐社会”的理念。礼要真诚,要适度,也要简易,更要和谐。
TOP
69#

在这哀悼玉树遇难者的时刻,我想说,我们在做不到对别人的悲痛感同身受的时候,请记得,给予他们起码的尊重,不要对着忧愁的人炫耀你的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给予嘲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能给予安慰,那么也请不要雪上加霜。

我喜欢韩国人的鞠躬礼,诚恳,不刻意,在他们弯腰向你表示感谢的时候,你能从中读到一个民族的高尚。

TOP
70#

孔子(见孔丘)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也就是说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不能当作绝对不变的僵化的内容而一味复古。
统治阶级内部和庶人都受礼的约束。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
TOP
71#

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的思想严重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他让我们理解何为礼,该如何礼,尊重是个非常重要且永恒的话题!
TOP
72#

    礼这个字的内涵,现代逻辑学意义上的内涵是形式;但中国古人给他规定的发音提示你,礼是有理可讲的。其实理也是形式,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把握。但翻过来看,现实的物质世界是流转无常的,给人留下的实的感受(也就是人头脑中认为的客观现实)是虚的,而理却是万古不变的,因为它不具体,却成就了它的外延是无限的 。
TOP
73#

中国儒家强调的礼,其要义是要实践、履行。有固定范式的礼是对 理 的一种体现,是对人里面的、内在的东西
的一种外化;而一旦你去实行、履践,它可以传递给别人你的内心想法、态度,而你自己渐渐理解了这形式的意义之后,
理,这个前人的内在的成果就通过 礼 这个形式传递给你的内心,通过这种内化实现了人类精神的继承。
TOP
74#

     礼的学习是学习怎么尊重他人,做人首先要真诚,礼是做人的延伸。我一直坚信自己所做的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你怎么对待他人,他人也会同样对待你。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会同样尊重你。通过什么表达尊重他人,那就要以礼表现出来。礼的前提是真,如果没有真诚,他人也会同样对你不真诚。你会失去更多的朋友,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

TOP
75#

礼要把握尺度,要用心去做而不是表面的表现,就如我们发自内心的去做让人内心会很舒服,但是如果只是表现没有内心做支撑那就是很假。礼也要掌握尺度,尺度适宜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过分了就会很假,也就不是发自内心的了。这也是对人做人的道理,要发自内心的去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