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121#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

孔子将“礼”从宗教范畴推广到人间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他不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仁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的地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TOP
122#

“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

这让我联想到孔子的另外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潮流社会充斥着自私与狂妄,信息化虽然方便了我们生活,却减少了与人沟通的机会,人们变得独立和孤独的同时,“自我 ”战胜“集体”,站在了更加凸显的位置。缺少与人沟通的机会,就丧失了感知别人心灵的能力,不会“爱人”和“被爱”。这就是于丹教授说的“中国现在盛产有知识,没文化的人。”

这句话提醒我们,学会体谅、学会接受、学会忍耐、学会关怀、学会成长、学会“与人为善”!我们应该脱离世俗社会的束缚,脱离愚昧,脱离自我封闭,脱离没有爱的世界。学会关怀和接受爱!

TOP
123#

2、简易

这点其实和第一点讲的有些相似,都注重“实在”,追求真实,要求脱离复杂的、繁琐的、不真实的、虚荣的东西。

学礼固然重要,它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但是如果学礼学到虚荣,学到满脸虚伪,就违背了孔子的本意了。

孔子要求“发乎礼,止乎情!”礼是以情为前提的,没有感情的礼仪是丑恶的,这样的人感受不到礼仪的真切,相反,很可能是利益的驱使。

生活在嘈杂的世界,你我被利益、复杂的人事笼罩着,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保持自己,如何做到真实而且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是你我该深深思考的。这就是做人,真代替一切!

TOP
124#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让我想起了当今的青少年问题。很多家长都在抱怨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变得如此不听话,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安安静静的学习,而是在外面厮混,抽烟喝酒斗殴。这些家长们忘了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自己!

他们经常半夜才回家,回家后给孩子的不是在额头上的一个热吻,而是一堆带着酒味的呕吐物,甚至还会和妈妈吵架摔盘子。这样的孩子缺少家长的身体力行,做表率!

想让孩子早点回家,那每天下班后就早早走进厨房,给他做一桌可口的家常菜;想要孩子不抽烟喝酒,那家终究不要出现烟蒂和乱丢的酒瓶,却而代之的是曼妙的香薰;想让孩子成绩不断提高,那自己在单位就多拿几个奖,到年终还有升职的消息~~!

TOP
125#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

以前一直很讨厌一句话“个人自扫门前雪,毋管他人瓦上霜”。觉得这句话太冷漠了,怎么能这么自私的对待周围的朋友?可慢慢的当我全心全意对待我周围的朋友,把他们一个个当好姐妹看,却遭受了打击,我又想到了一句话“人善被人欺!”

是人就有不完美的地方,这是人性的弱点。任何人都不会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好的,人只会无限制的索取。我一味地对她们好,是惯坏了她们。

TOP
126#

和为贵

中国古代就追求“大同”世界,现代社会追求“和谐”,这是相同的观点,是人类想持续发展、向上发展的必经之路。没有任何国家能逃脱“和谐”,否则那将是灭亡,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倡的“保障人权”也正是这个意思。

生活在和谐社会之中,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丽。和谐社会,从和谐性格开始,我们必须学习礼仪,让自己有个和善的性格,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才能和大家和谐相处!

TOP
127#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古时的礼: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而现在礼,即使做到给别人尊重,在这基础上适度,还要学会自我的控制
TOP
128#

道德是人的一种文化创生。从道德的起源来看,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生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道德是人对特定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预设,由生活中的契约生发出各种规则,并逐步积淀、发展成为风俗、习惯、舆论和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源于。因而,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也离不开文化本性。

TOP
129#

礼的原则乃是: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真诚则是真心实意的关注他人诚恳的对待他人,在真诚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就是要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礼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什么工作都需要礼仪的维持、公关礼仪、秘书礼仪、涉外礼仪都是表现文明的风格。当我们去参加面试,考官都比较重视面试者的礼仪方面,因为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礼都得到了广范的应用,许多的餐饮店、药店等地方,我们都能体会到他们的礼仪接待,让我们体会着礼的伟大,给人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让人感受着人们道德行为的规范和感受到中国正走向更加文明的道路,展示着属于中国的另一种风格
TOP
130#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131#


  我觉得礼是一种高贵的品质。礼需要真诚。俗话说,与人交往,以真心换真情。只有你用真诚去待人接物,别人也才会以礼相待。如果出言不孙,亦或蛮横无理,则只会自降身份。个人认为礼的前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十分精辟。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又怎么能强加给别人。“礼尚往来”虽可,但要适度,否则就变成了腐败,增添了邪念,玷污了礼的圣洁。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处于高位的人,待下不能宽宏大量,行礼时不能恭敬严肃,居丧时没有悲痛悲伤的表情,这种行为我怎么能看下去呀!”

   孔子的这句话这是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就算位居高位也要礼贤下士,待人接物要以礼待人,见到长辈应该恭敬,见到丧事应该哀痛,这样才算一个懂礼的人。

TOP
132#

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

《呻吟语·应吴》提到过: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

做人亦或者是活着,我们的世界亦或者是生活不能只是围着自己转,就像这浩瀚的宇宙,我们无法说清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还是月球围着地球转,抑或者是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是地球围着月球转,更或者是太阳围着月球转还是月球围着太阳转,就算是无数的论证也无法说清他们到底是谁围着谁转,它们的轨迹中有着无数的中心,在不同的角度我们亦可以看到不同的中心,不同的轨迹。生活亦或者是人生就像这浩瀚的宇宙,我们只是其中的一颗星辰,我们要围绕着许多星辰。

人这一生有时并不是为自己活着的,我们总是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我们的每一个脚印都有着太多太多的思考,我们都已不是懵懂的少年,我们都已不会莽撞的前行,我们都已不会做随心所欲的事情···看到别人忧伤我们会去开导他,看到别人哭泣我们会去安慰他,看到别人失意我们要去鼓励他···

成长就是这样,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礼仪。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又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也开始懂得了,有些事情是不能去看的,有些事情是不能去听的,有些事情是不能去讲的,有些事情是不能去做的。所谓的“Curiosity killed the cat”便是这个意思吧。好奇心是人的一忌,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当自己不能克制自己的好奇心将会发生什么,但是那一定不会是什么好事,一定会害了自己就像那九命的猫,最终也是把自己的九条命输给了好奇心。

“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如是问,就用这问句来结束,相信大家在看完后都会有自己的回答,就把这答案留在心里,用行动亦或是行为来说明一切
TOP
133#

社会规范就是调整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一个人的举止要符合一定的标准,物极必反,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度,把握住礼仪的尺度,做到恰到好处。正确的运用礼仪,把自己最真诚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与人和谐与共,想要他人如何对你,那么你就要先怎么样对待人家,知礼,并待人以礼。

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TOP
134#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

礼因情而制,这五项原则都体现了这一点。礼对自然而发情感的约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规定,是人异于禽兽的关键,其中自有人道在焉。学习和把握礼的原则,我认为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止流于假情虚礼,没有这些原则,只是为形式而形式地学礼践礼,反而会起很坏的作用。
TOP
135#

礼的原则: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样,那么一个宿舍的人就不会互相埋怨  一个班的人就会相互团结 一个社会的人就会共同努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