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166#

.礼的原则

古训有:无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应该有个做事的原则和规则。法律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也在无形中体现。而礼也自有一套准则。礼的原则: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真诚主要表现在:对忧人勿了,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即,不要对着忧伤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苦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简单,重视简易的礼仪,太多太杂,就变成了繁文缛节。人们难于遵从,或者被迫遵从,久而久之,也久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克己,要以约束自己的行为来做表率。从自己做起。适度,主要表现在,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和谐更是礼的最终目的。

要想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有礼,讲礼,懂礼,知礼,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别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可以体现出和谐社会的理念。礼要真诚,要适度,也要简易,更要和谐。

在我们的周围,好多人都自行其事,不管别人,其实着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别人安静的看书,你却在大吵大闹,有的人甚至撞到人都没有一句道歉的话语,更有甚者还要骂人,这些都违背礼的原则。想要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从自己做起,要以礼带人。

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信”、“义”、“诚”三个方面。“信”、“义”、“诚”就是儒家的根本伦理原则。

社会是人类组成的,儒家所阐述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揭示了人类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念。

仁:行事处世,必怀人类所共有良知,爱国爱民,乐善好施,济贫扶危;

义:求才获利,必行事光明,符合正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礼:敬谨谦和,提供周到的服务;

秉承五常的同时,加强自身慎独廉洁,勤劳朴素的道德修养,

TOP
167#

礼的原则里要求适度,也就是说礼,要恰当好处,否则过头了就是虚伪而不是礼了。

我认为适度这个词,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距离,适当的距离。无论是与同学、朋友、上司、甚至是家人都关系中,都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的长辈都会告诉我们,要好好做,能一个人做几个人的事才好,但是这使我们在工作中出现了很多职权不分,工作界限不清楚的情况,这有碍于工作的效率。孔子提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再去考虑其他的事情,不要越俎代庖。这很符合我们现代的企业管理精神,我认为做好了这一点,便是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完美结合,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和谐。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ersonName ProductID="于丹" w:st="on">于丹ersonName>教授说过“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

夫妻关系:夫妻之间,如果太过零距离,那么彼此的优点、缺点都会在对方面前暴露,两人太过了解,会失去新鲜感,还会出现反感。如果彼此之间保留一点距离的话,生活会是另一番景象。

朋友之间:有这样一句话“最大的敌人,便是背叛过你的朋友”。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朋友之间,关系太紧密了,你的一点一滴他都会知道,他以后如果要对你做一些不好的事,那绝对会成功的,因为他对你了如指掌。所以在某些时候,我们应该保留一些自己的秘密,这并不是对朋友的不真诚。

距离是一种美,遗憾是一种美。
TOP
168#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以“礼”为制度的国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是推崇这种以礼义治国的周代社会。在我看来,孔子所描述的具体礼仪就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各安其分,彬彬有礼的“礼”性社会,因为当时孔子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所以为了建立一个礼让有序的社会,孔子就提出一种能够约束人的制度即封建等级秩序。而孔夫子提出的礼性社会对今天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首先它是我国公民道德感的主要来源,为我们当代社会有理有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孔子的学生有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种观念对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凡事以和为贵”建立和谐社会有促进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把古代礼教的封建性剔除,剩余其精华,然后去发扬。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所要学习的实质。

TOP
169#

尊礼重教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ersonName ProductID="容尊敬" w:st="on">容尊敬ersonName>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TOP
170#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之丰富,举世罕见。古人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说法,极言它的繁复。经礼就是重要的礼,人们常说“大经大法”,这里的经和法,就是指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曲,是弯曲,一个东西把它弄弯曲了,它就变小了,所以把细小的礼节称为曲礼。礼的内容那么丰富,它的条目如此繁多,对于并不从事礼学研究的人来说,要记住它们,岂不是太过困难?又怎么去践行!
TOP
171#

礼就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有力哦,齐之有礼;

        我们不能将传统礼仪全盘否定,可将传统礼仪分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封建的礼仪。

        对礼的倡导,可养成中华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礼仪之邦的美誉。
TOP
172#

礼仪的“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礼仪的“仪”字顾名思义,仪者仪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总之礼仪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进而言之,礼仪其实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TOP
173#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法律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变化,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法律为礼教所支配的局面。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实质上即以法律制载的力量来维持礼,加强礼的合法性和强制性。礼认为对的,就是法认为合法的;礼所不容许的,也就是法所禁为、所制载的。诚如东汉廷尉陈宠疏中所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明丘濬《大学衍义补》云:“人心违于礼义,然后入于刑法”。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

TOP
174#

“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在历史的变迁中她充分展示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内在素养。“礼”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遵礼,重礼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我们日常行为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必备品质。

      礼与诚是分不开的,对人有礼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素养的体现。讲礼貌,以礼待人,以诚待人,用礼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用礼撑起一个温暖的社会。

TOP
175#

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礼貌待人而不是奉承,礼貌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真诚的以礼待人,才会受人尊敬,才会受人欢迎。

TOP
176#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从明国以来,我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

TOP
177#

       “礼”是文明的标识,能够调整人与人或人与组织的关系,还可视为能够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规则、形式、方法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礼”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象征。中华“礼”文化基因的遗传密码可以从礼之源、礼之本、礼之用等方面破解。欲究礼之源,可从字源字义、人性结构、社会生活三面切入;欲解礼之本,可从礼的人文性、秩序性、情感性和互主体性四点来阐发;欲明礼之用,可以统观全方位功能,也可细究政治、道德、方法功能等。

TOP
178#

      荀子以"礼"为最高行为准则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把"礼"看作是个人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最高行为准则,他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有自律,敬人,平等,遵守,真诚,宽容,从俗等原则,它表现在人们生活与社交等方方面面."礼"渗透于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习俗,日常生活行为,渗透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交流形式和方法中,“礼”使人们的交流与生活行为有了一个准则,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规范作用。

TOP
179#

礼的这些原则——“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遵守”原则/B>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我们按照这些原则来约束自己,也把它作为维护社会的工具。

TOP
180#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好说难觅。其实最常见的真诚便是在和朋友们相处的日子里。一个眼神、一分微笑,甚至是一张小小的字条,都可以让人无比欣喜,因为那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坦诚与希望。给予他人方便,就是给予自己方便。真诚地对待他人,就会得到他人的友好对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